黄百韬死后,他的妻子与儿子过得怎样?儿子2006年来南京为他扫墓
发布于 2021-10-11 15:08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协商国家安定大事,无奈的是1946年蒋介石单方面撕破双十协定,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从1946年到1949年持续了三年之久。
在解放战争中几大战役如雷贯耳,其中就包含淮海战役,而在淮海战役里战死的国民党将领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就是黄百韬。
黄百韬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却凭借着赫赫战功逐步被蒋介石赏识,与其说他是一个国民党将领,不如说他是一个职业军人。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誓死追随蒋介石毫不动摇,最终成为了解放战争的牺牲品。
战死沙场
黄百韬生于1900年,祖上都是军人出生,祖父曾是清政府的山东曹州总兵,父亲也曾担任淮军将领,因此黄百韬骨子里就有一种军人的传承,彷佛就是为军队而生的。
少时的黄百韬在北洋军阀中曾经当过兵,由于作战勇猛被当时的首领赏识,将身边的婢女许配给黄百韬做妻子,而这位妻子也知恩图报,为黄百韬求得金陵军官学习机会。
后来的人生几乎是黄百韬几易其主的过程,在北洋军阀以后,他又投靠了江苏军阀,在江苏军阀战败以后又投靠了山东军阀张宗昌,后来张宗昌被蒋介石打败,黄百韬又投靠了蒋介石,至此军阀之祸肃清,黄百韬也忠心跟随蒋介石从军。
从黄百韬的历程来看,黄百韬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他自身也知道自己的弱项,比不得蒋介石的嫡系王牌,只能靠赫赫战功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因此黄百韬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始终保持着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风格,成为蒋系杂牌军中的王牌将星,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因多次获得战功,曾获授光华宝鼎勋章、青天白日勋章等勋章。
淮海战役中黄百韬被任命为中将,尽管他内心知道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但仍坚守自己最后的岗位,在纸片上写“黄百韬尽忠报国”,让自己的副军长杨廷宴转交给蒋介石,不久在碾庄战役中黄百韬被流弹击中,自知活不了的他选择了开枪自杀。
黄百韬死后,杨廷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战友曝尸荒野,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在碾庄战役中为了方便逃脱,他们两个人换上了普通士兵的衣服,此时恰好可以利用,于是杨廷宴找到一个老伯告诉他,这是自己的同乡,请他帮忙掩埋一下,自己一定会来接他。老伯被杨廷宴感动,于是应允了这个要求,埋葬了黄百韬之后还特意做了个标记。
掩埋完黄百韬之后,杨廷宴也被抓捕,因为他穿着普通士兵的衣服所以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当时共产党的政策是国民党俘虏中伤兵愿意回家就给予放行,于是杨廷宴拖着受伤的身体向押解他的解放军战士求情,一番哄骗之后杨廷宴脱身了,而杨廷宴脱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南京通知黄百韬的妻子以及国民党内部黄百韬牺牲的消息。
一日夫妻百日恩
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跟随了黄百韬多年,辗转多年最终还是迎来了黄百韬战死沙场的消息,悲痛之余强烈要求召回黄百韬的遗体,这是她作为妻子应该做的,哪怕是黄百韬埋葬地已经是解放军的管辖范围内,也要想办法将他的遗体运出来。
在柳碧云的苦苦哀求下,国民党国防部派遣了多名便衣战士回到杨廷宴告知的地方,迎接黄百韬的遗体。
在士兵们找到当时的老伯之后,老伯并没有怀疑,而是让自己的儿子带路,将黄百韬的遗体挖出来,并看着他们装殓入棺。
黄百韬的遗体好不容易运到南京以后,公祭的仪式很大,蒋介石追封黄百韬为陆军上将。
然而当时正处于蒋介石引退阶段,自顾不暇,在公祭仪式举办完之后,并没有给黄百韬选择墓地,
官员们忙着逃往台湾,柳碧云只好自食其力,亲自寻找黄百韬的墓地,最终她找到了南京蒋王庙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墓地旁边的小树林,有李文忠墓地的掩护黄百韬可以说非常的安全,故黄百韬被安置在此,直到今天都安然无恙。
柳碧云为丈夫的身后事可谓是煞费苦心,在当时所有人都顾及自己的时候,柳碧云没有逃之夭夭,尽可能安置好丈夫后,带着儿子和女儿匆忙逃往台湾。
免死金牌
黄百韬与柳碧云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叫黄丽珍,在台湾长大成人后成为一名记者,儿子黄效
先成年以后被国民党照顾,高官俸禄一样不缺,但还是不省心地闹出了命案。
1960年黄效先在军中求爱不成,恼羞成怒将对方枪杀,事情传到蒋介石那,蒋介石觉得黄效先违反了军中纪律,身上也没有父亲黄百韬军人的样子,十分失望,遂下达了死刑命令。
为了保存黄百韬唯一的血脉,柳碧云拿着黄百韬生前的青天白日勋章向蒋介石求情,请他看在黄百韬的面子上绕过黄效先一命。
蒋介石感慨万千,只说了一句虎父犬子评价,免去了黄效先的死刑,但活罪难逃,被关押了了9年之后才假释出狱。
出狱后的黄效先良心发现洗心革面,离开了军队成为一名贸易商人,并娶妻生子安稳生活,后来全家都移居美国。
2006年清明节已经白头苍苍的黄效先来到南京给黄百韬扫墓,老泪纵横的他既感恩于父亲死后的庇护,也心酸于母亲后半生只能在台湾守着父亲的衣冠冢老去,时间仓皇过去半个世纪,徒留黄百韬安安静静的在李文忠的墓旁。
小结:
新中国成立马上就71周年了,每次回顾解放战争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事总是让人唏嘘不已,也由衷地希望两岸能够尽快完成统一,了结当初国共两党对战留下的遗憾。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