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 脑科学专家陈飞燕解读:珠心算与认知功能及其脑机制

发布于 2021-10-11 18:42

陈飞燕,师从我国著名科学家唐孝威院士,博士后,浙江大学物理系交叉学科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访问学者。她结合磁共振及脑电等脑成像技术、行为测量方式和数据挖掘技术,长期多层次多角度追踪研究珠心算影响儿童心智的神经机制。她带领研究团队在珠心算训练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珠心算训练对脑可塑性的影响等研究领域取得众多成果,并先后发表在《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Cognition》等国际顶尖专业期刊上,被誉为用脑科学解构珠心算“第一人”。

陈飞燕等人用了五年的时间在黑龙江进行了珠心算训练的长期实验。在齐齐哈尔市,他们对来自三个学校的两百多个学生进行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长期跟踪,五年里每年都去做一个月的实验。

其中一项研究于2015年10月发表在Plos One上:珠心算组儿童在数学计算能力视觉空间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在认知转换任务中反应速度快于对照组;珠心算训练对数学能力和认知转换能力

一个人的执行功能相当于电脑的CPU,是人整个运行过程中非常核心的的部分。长期的珠心算训练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表现在记忆力、抗干扰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抗干扰能力会更强,做相同任务效率会更高,对资源的利用率更有效。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珠心算训练对大脑又有怎样的影响呢?陈飞燕团队最近发表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论文显示,珠心算练习中运用视觉想象和视觉运动想象

目前,陈飞燕团队所在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交叉学科实验室是国内也是国际上从事珠心算研究持续时间最久,也是对珠心算研究最为系统的团队

陈飞燕在2002年读硕士时开始从事珠心算的相关研究,最初抱着很大多数人一样的想法——珠心算为什么会让人的运算变得这么快,大脑是如何对数字进行加工的,陈飞燕只是将其作为短期的课题研究。

如今,她希望用科学的研究,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珠心算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在未来的教育及干预中,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陈飞燕说,计算本身的快慢对学生意义并没有很大,重要的是发掘珠心算训练迁移效应,也就是珠心算训练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影响。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实验数据、理论依据,从而制定合理方案,这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也是我们从事科学实验的初衷。

今年暑假,陈飞燕副教授又开展了为期二十几天的短期训练实验,她专门从黑龙江珠算协会聘请了两个教练,对准二年级的三十多名小学生进行免费教学,并在实验前后对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希望能发现短期珠心算训练对数学能力、专注力、工作记忆、执行功能、数学感知各个方面的影响。

而从短期训练来看,珠心算对孩子的直接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经过20多天的训练后,他的计算能力提高了,注意力、对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