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尚未抑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背景下,得益于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与科学开放的投资政策,中国经济不仅率先恢复增长,并且继去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投资目的地后,现今依然保持着对外资强大的吸引力。
随着中国逐步从庞大经济体成长为先进经济体,其商业环境的未来演变将直接影响到在华外资企业的经营表现。近期,上海美国商会联合普华永道发布了《2021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内容涵盖了经营业绩、投资计划、本土市场竞争、跨境人员往来、离岸生产以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举措等一系列重点话题。此外,该报告着重调研了旗下会员企业对整体经营环境与监管环境的感受。
应该说,无论是对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还是中国本土企业,这份《2021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均具有极高参考价值。本篇,我们就其中的关键信息点,为大家进行解读。
虽然美中关系当前并不平稳,并且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压力在持续增加,但多数美资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市场的成长潜力,并计划继续扩大在华运营规模。今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受访企业对未来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且大多数企业在疫情之后均实现了业绩反弹。调查显示,为了巩固行业领先地位,企业将继续加大在华投入。众所周知,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在2020年上半年曾出现了短期的大面积“停摆”。不过,出乎市场预料的是,77.1%的受访企业均在去年实现了盈利,相较近年,情况也无明显变化。纵观三大领域,得益于工厂及时复工复产的重要因素,84.7%的制造业企业报告盈利;相比之下,零售业则没有那么幸运,仅有70%的零售商在2020年实现盈利,不及2019年的同比数据(85.4%);在服务业方面,2020年盈利的企业占比68%,略高于2019年同比(65.4%)。
图示:预计2021年在华营收实现增长的企业占比
82.2%的受访企业预计,自身2021年的营收将较去年实现增长,乐观度回升至美中贸易纷争前的水平。回升的乐观情绪表明,绝大多数行业已不再将新冠疫情视作主要困扰或运营挑战。具体看各细分行业,最具信心的是药品、医疗器械与生命科学行业和汽车行业,在这些行业中,有91.3%的受访企业看好2021年的营收年增长情况。90%的非消费类电子企业与88.6%的工业制造企业也预估其今年的营收将高于去年。对于豪华汽车品牌来说,中国市场仍然商机巨大,而新能源汽车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更增强了汽车供应商行业的信心。
图示:2021年业内预期营收增长的企业占比最高的行业在过去的两年中,受美中贸易争端以及疫情全球蔓延趋势的影响,企业在华投资一度呈下降趋势。不过,他们在今年重拾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有59.5%的受访企业预计,其2021年的投资量将高于2020年,较去年同比提升30.9个百分点,接近2018年,即贸易纷争开端前的水平(62%)。但也需要注意,在2021年计划减少在华投资的受访企业之中,47.1%的企业声称是因“美中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出于“新冠疫情”影响做出这一决策的企业占比33.7%。具体来看细分行业,在计划减少投资规模的企业当中,66.7%的工业制造企业及所有硬件技术、软件与科技服务企业均提到了“美中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这一因素,考虑到他们的重点商品与技术往往受到美国贸易管制法律限制,选择减少在华投资也算意料之中。图示:企业在华投资走势
值得一提的是,从事教育与培训行业的受访企业并未因国内监管政策的收紧而减少在华投资。数据显示,今年选择减少在华投资的教培行业受访企业比例(12.5%)低于去年同期(22.2%)。但不可否认的是,针对教育领域的“强监管”政策或将成为影响业内外资企业未来投资的重要因素。在所有计划扩大在华投资规模的企业中,有81.7%的企业表示,最为看重“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其他促使企业增加在华投资的原因还包括中国的“专业人才储备”(25%)与“可以利用低成本高效供应链”(21.4%)。另外,医疗与卫生(33.3%)、农业与食品(36.4%)以及银行、金融与保险(25.9%)等行业内的受访企业在谈及提高投资量的初衷时,还提到了“投资或收购创新公司”。总之,今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受访企业持续将中国视为全球投资计划中的重点市场——26.9%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在其投资计划中排在首位,较2020年同比提升了2.3个百分点。42.5%的零售商认为,中国市场是其全球投资的首要目的地,较2020年同比(19.5%)翻番。在细分行业层面,对中国投资重视度提升最明显的行业是药品、医疗器械与生命科学。在这其中,有30.4%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为首要投资目的地,较去年同比增加了11.4个百分点。此外,绝大多数(81.4%)的受访企业并无将在华投资转移至海外的打算。今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对未来五年在华业务前景表示“乐观”或“较为乐观”的受访企业比例高达77.9%,基本回升至2015-2018年间的水平。与此同时,表示“悲观”的受访企业仅有9.8%,较2020年同比(18.5%)显著下降。回望2019年,在美中贸易纷争最激烈时,此比例一度高达21.1%。具体来看三大行业领域,85%的零售业受访企业表示“乐观”或“较为乐观”;而在制造业与服务业方面,持“乐观”或“较为乐观”的比例分别为79.4%和73.4%。综合多种因素,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低谷后,受访企业对于未来五年在华业务的前景预期在今年恢复了乐观,这在他们对于中国与全球其他市场的营收增长表现的预期上,也可见一斑。有69.7%的受访企业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其在华营收增长将赶超全球其他市场,而认为自身在华营收增长将低于全球市场水平的受访企业仅10.2%。
图示:未来三到五年,企业在华业务预期营收增长率与全球业务水平比较最看好未来三到五年内在华营收增长表现(该调查的衡量标准为:超越全球其他市场水平11%及以上)的行业分别为:医疗与卫生(66.7%)、化工(57.9%)以及药品、医疗器械与生命科学(56.5%)。由此可见,即使面对国家带量采购的逐步常态化以及更严格的价格管理要求,医疗行业企业依然能够挖掘市场有利因素,包括医疗保险领域的发展以及新兴中产阶级采购进口医疗用品的趋势。另外,在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技术行业的决心下,以及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等利好因素,也助力了生命科学行业的在华外资企业。与医疗行业企业形成一定反差的则是管理咨询行业企业。或许是出于与中国本土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仅有23%的管理咨询行业企业预计其在华营收增长将至少超过在全球其他市场的11%以上,而绝大多数同业企业均对未来表示谨慎。
图示:企业主要的在华商业战略是?
当然,感到一丝寒冷的并非只有管理咨询行业企业,美资律师事务所同样也面临着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力竞争。有25%的法律服务企业预计,自身在华营收增长将不敌在其他市场的表现,不过,该行业内也有50%的受访企业认为,其在华营收增长将超出全球营收增长的1-10%,这一现象多少说明,同行业所存在的经营变数依然很大。
受美中贸易争端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企业在华投资在过去两年中曾一度减少。但正如上述所示,对于中国市场的信心于今年回归。调查报告显示,有59.5%的受访企业预计其2021年的投资量将高于2020年,而这一比例,相比去年同比提升了30.9个百分点,已经十分接近2018年,即贸易纷争开端前的水平(62%)。在去年的调查报告中,仅有17.4%的汽车企业预估其2020年的投资水平将超过2019年,而今年则有78.3%的汽车公司预计其在华投资水平将高于前一年。当然,这一猛增的比例绝非偶然,在此之前,中国政府设下了在2025年之前将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新车销售总量20%的目标。因此,在华汽车企业均加大了投资力度,希望能在政府强力补贴支持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一杯羹。与车企同样信心满满的当然还有医疗行业企业。今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计划在2021年加大在华投资的药品、医疗器械与生命科学企业(69.9%)较去年(38.1%)显著增加。正是得益于政府对于优质医疗服务与生物科技创新的重视,该行业发展势头稳健,外资不断流入。
应该说,在新冠疫情爆发前,中国在数字科技的研发与运用方面便已处于全球领先行列。在去年的疫情集中爆发期间,中国市场的内外资企业均加速开展了在数字技术领域内的布局。由于疫情而增加数字技术领域投资的企业(69.8%)比去年(56.1%)进一步增加。数据显示,超过80%的企业加大了该领域投资的行业包括:农业与食品(90.9%)、医疗与卫生(83.3%)以及物流、运输、仓储与分销行业(83.3%)。即使在总投资计划增长相对较低的行业中,选择投入到数字技术中的企业比例依旧可观,例如:工业制造(67.1%)、管理咨询(66.7%),以及房地产、工程与建筑服务(61.5%)。图示: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企业对数字技术的投资变化图示:若企业计划增加对数字技术方面的投资,主要的投资领域包括:ESG即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的英文缩写,指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放眼全球,ESG投资早已成为大趋势。今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有行业中,企业对于以人为本的ESG项目的重视度远超与环境相关的项目。受访企业一致将多样性与包容性(48.5%)、培训与发展(48.5%)以及商业道德/治理(43.2%)视为未来三年内ESG工作的重点领域。图示:驱动企业致力于“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方面工作的主要动力有哪些?或许与跨国企业在全体受访企业中的高占比有关,近半数(43.8%)的受访企业将“面向国际消费者的品牌定位”作为其推进ESG的主要驱动力;而“面向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定位”与“员工招聘/留存”并列为第二大动力,分别占43.2%,这一结果也反映出中国年轻消费群体对于环境与社会问题的日益重视。此外,政府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趋收紧,同时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在此背景下,有37.8%的受访企业将“监管要求”看作自身ESG工作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三大领域中,零售业(52.5%)受“面向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定位”推动程度最高。在各细分行业中,受相同因素推动程度最高的是医疗与卫生行业(83.3%),其次是农业与食品行业(63.6%),要知道,在该行业内,消费者对于产品安全的紧张情绪往往容易在短时间内就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而三分之二的管理咨询企业将“员工招聘及留存”(66.7%)视作其开展ESG相关工作的核心动力,这一比例占全行业之首。图示:企业未来三年内“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方面的重心是:在将企业年度营收与ESG重点领域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在年均在华营业额超五亿美元的企业之中,有66.7%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足迹”列为其未来三年的ESG重点推动方向之一。相比之下,有着可观营业额的大型工业化企业比传统制造业中的小型制造商更容易实现其减少碳排放的既定目标。另外,有72.7%的受访企业将“减少供应链上的温室气体排放”视为发展重心;而着重于“发展多元化与包容性”的企业则占到了63.6%。在所有在华从事生产制造的受访企业中(共计125家),有72%的受访企业表示,自身没有在未来三年内将生产活动迁出中国的计划。在其余28%确有转移生产计划的企业之中,仅有两家(1.6%)企业打算在未来三年内转移其全部在华生产活动,其中一家为工业制造企业,另一家来自于零售与消费行业。与此同时,“计划转移超过其全部生产30%”的企业不过五家,占比仅4%。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企业有将在华生产活动迁回美国的打算。图示:企业是否计划将(部分)生产迁至中国其他地区或海外在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全国大面积停工停产期间,全球商业媒体普遍预测,在华外资企业的总部董事会将重新审视其供应链及生产线布局,中国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或因此下降。当时的预测还认为,仅使用一或两家生产来源的企业将扩大分流至双或多源模式,并将更多甚至全部的生产活动迁出中国,本次的调查报告并未证实这些预测。当然,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监管环境趋变以及日趋紧张的美中关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部分企业的最高决策者还是在考虑缩减在华资产布局的问题。当被问及总部决策者是否正考虑缩减在华资产布局时,除163家表示转移资产不适用于自身业务情况的受访企业外,在其余174家企业中,有76.4%的受访企业表示,自身全球董事会确实有减少在华投入的计划,主要原因分别是:美中关系的不确定性(61.5%)、成本上升(33.9%)以及降低生产及供应链风险(25.9%)图示:三大领域内,企业全球董事会减少在华投入以平衡资产布局的五大原因具体到各个行业领域,在物流、运输、仓储与分销行业中,62.5% 的受访企业表示,其总部决策者因“本土竞争加剧”而减少了在华投入;同时,有50%的同行业企业表示“政府制裁或出口管制”亦是促使全球董事会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50%的非消费类电子企业计划将部分或所有生产迁出中国,该行业中的所有受访企业都将“美中关系的不确定性”视为其全球董事会可能转移资产布局的原因之一,而政府引导大型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购买本地制造的产品,也对许多大型非消费类电子企业以及计算机硬件企业的在华业务造成了影响。
去年疫情肆虐期间,企业在华员工规模大幅缩水。现今,相关岗位的紧缺,使众多企业按下了人才招聘“重启”键。调查报告显示,今年近三分之二(63.7%)的受访企业计划扩大在华员工规模,较去年同比大幅提升31.4个百分点。虽然,疫情影响是一大因素,但有54.9%的受访企业认为,本土企业提供的良好激励机制与更佳的薪酬模式,才是外资企业遭遇本土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有59.6%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员工选择本土企业是为了寻求更多的“职业晋升”机会 。26.3%的受访企业则认为,美中当前的关系紧张对他们吸引或留住当地员工的努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进一步来说,今年的受访企业普遍认为,本土企业因为能够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与职业上升通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外资企业的本土人才流失。54.9%的受访企业认为“近期可实现或潜在的薪酬福利”是中国企业吸引本土人才的主要优势。与此同时,59.6%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员工出于对“职业晋升”的考量,也会偏向本土企业的就业机会。在员工留存这一问题上,受访企业感到当前难以提供与本土企业相当的薪酬福利待遇——高达90%的受访企业将此视为人才流向本土企业的原因。不少企业高层表示,管理团队中的本地员工流动率逐渐增大,许多员工为了谋求高薪而选择了本土企业。另外,许多受访企业在招聘本地员工时都逐渐感到了“美中紧张关系”所带来的掣肘。超过四分之一(26.3%)的受访企业表示,紧张的双边关系加大了其留存本地员工的难度。调查发现,受此影响最大的行业包括非消费类电子行业(60%)与医疗与卫生行业(66.7%)
关于当前的人才流失困境,除了相关人才选择本土企业外,在华企业的外籍人才储备缩减则是另一大问题。在今年的全体受访企业中,仅有29.3%未感觉“吸引或留住外籍员工的困难”。相比之下,有超过半数(53.4%)的受访企业认为,“新冠疫情下的旅行禁令”对其招聘外籍员工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严格的入境管控措施使得许多外籍员工无法轻易往返来华,与家人同行更是难上加难。另有超过三分之一(36.5%)的受访企业表示,“不断增加的生活成本”也对企业招聘外籍人才造成了阻力。同时,因政府或将取消外籍人员的个人津补贴免税优惠政策,有35.6% 的受访企业也将“个税政策”视作招聘外籍员工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在高度依赖外籍人才的教育与培训行业内,几乎所有受访企业均表示,旅行禁令对其在华业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有75%的业内企业感到出入境限制将影响其营收水平;62.5%则因此面临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不过,也并非所有行业均受此影响,在非消费类电子行业,70%的业内企业表示,旅行禁令未对其在华业务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将“立足中国,服务中国”作为主要商业战略的非消费类电子企业比例逐年提升,使得该行业内本土员工占比较高,因此相对来说,受到入境限制的困扰较少。
通过近些年的调查统计,在影响企业运营环境的各项因素中,与人力资源相关的领域发生了最大的变化。认为“有限的劳动力储备略有或严重阻碍公司运营”的企业比例(62.3%)上升了17.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的攀升或是由于入境隔离限制阻碍了企业从海外招募人才所致。选择“专业技能人才缺失”的企业比例变化亦呈现相似趋势,有65.3%的受访企业将其视作“轻微阻碍”或“严重阻碍”,相较去年情况(59.2%)有所改善。尽管当前有关美中关系紧张的报道依然较多,但依然有 54.7%的受访企业期待其所处行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受到双边关系改善的积极影响。其他被提及的积极因素包括:消费市场增长(50.9%)以及科技领域的创新(39.3%)。而将“政策改革”视为未来三到五年利好因素的企业占比则相对较低,选择“知识产权执法效能提高”的受访企业占比 21%。此外,分别有19.8%和17.2%的受访企业选择了“经济与金融改革”与“法治建设增强”。再看细分行业,69.2%的房地产、工程与建筑服务企业将“城市化进程”看作对其未来发展的有利影响。众所周知,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十四五”规划中的一项重点,而为此所做出的切实努力必将持续为企业的在华发展添砖加瓦。对此,许多跨国企业已将下一步的发展重心放在新兴的城市聚群。 当被问及未来三到五年在华面临的三大主要挑战时,逾三分之二(65.7%)的受访企业选择了“本土竞争”,其次是“美中双边关系紧张”(60.1%)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45.6%)。技术脱钩所带来的潜在威胁使美中两国间仍存不信任情绪——几乎所有非消费类电子企业(90%)以及绝大多数(85%)的硬件技术、软件与科技服务企业都将“美中双边关系紧张”视为未来三到五年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由于当前中国对于教培行业施行的更严格监管,超半数的教育与培训受访企业(62.5%)表示对于“难以预测的监管环境”感到担忧。另外,由于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监管制度产生剧变,超半数的银行与金融服务企业(55.6%)也持相同观点。
进入2021年,随着相关商业促进政策的不断利好,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可以预见,中国市场的引资魅力还将持续释放。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今年前7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6721.9亿元,同比增长25.5%,比2019年同期增长26.1%。特别是在去年全球外资下降40%的背景下,中国引资仍逆势增长4.5%,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与之相应的是,绝大多数的外资企业在华也获得了良好发展。对于广大在华外资企业来说,未来更好地深耕中国市场,根本在于更好地了解、顺应本地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并推出更多适合于本土市场的优质产品与服务;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在坚持与时俱进,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借鉴在华外资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努力赶超其产品服务水平,将对自身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此,我们也期待,中外商业互利共赢的局面能够更长久、更广泛。*本文相关报告素材,引自AmCham Shanghai 2021 China Business Report即上海美国商会2021年中国商业报告,内容获取于公开渠道,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