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优美的流线型设计,谜一样的使用方法
发布于 2021-01-15 22:00
作为仰韶彩陶经典,在各处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小口尖底瓶出土。可见,早在许多年前,小口尖底瓶就已成为仰韶先民生活中的常用器了。
壹
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
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小口尖底瓶,器表布满水涡纹。距今约6000年,高26厘米。
发现时表面被土灰色“水锈”覆盖,完全看不到花纹。发现它的农民用它盛放机械润滑油,挂在自家屋檐下,三年间这件尖底瓶竟未有丝毫损坏。
提到小口尖底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小口尖底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小口、细颈、深腹、尖底,尤以尖底为典型特征,这样的特征也使得尖底瓶没办法靠自身自然地立在地面上。
因此,当“尖底瓶为自动汲水用具,非常符合重力原理”这一观点刚刚被提出时就在考古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贰
曾流行半个多世纪的错误认知
目前发现的小口尖底器有两大类,分为“有耳尖底瓶”与“无耳尖底瓶”。
耳部可以直接手提,同时也可以穿绳。放入水中后,在水的浮力和尖底瓶的重心的共同作用下,尖底瓶会自动倾倒进水,当尖底瓶内贮满水后,瓶身又会自动正立。
小口尖底瓶因此也被誉为仰韶文化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它的存在证明了距今6500年前的史前先民已经对物体的重心有所认识。这样的说法至少流行了半个世纪。
关键就在于“自动”俩字。“自动”这俩字富含科学原理,又包含哲理,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自动汲水器的说法至今仍是部分学者坚守的观点。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近些年有研究员对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进行了科学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显示:
“模型瓶空提起状态为底朝上倾斜,注水适中时,瓶底朝下,注水较多时,瓶底又朝上,水倒出。”
并且,经过反复研究,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尖底瓶的这一个特点:尖底瓶采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制作而成,瓶身四壁并不均匀,因此尖底瓶的重心并不固定,在汲水过程中很难运用重力原理。
显然,这些小口尖底瓶并不能达到自动汲水的效果,但是部分尖底瓶在当时应是一种水器,这一点应是毋庸置疑。
尖底瓶在仰韶文化中存续期间至少1500年,分布范围非常广,西至甘、青地区,东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汉水中游,北达内蒙古中南部、晋北、冀西北地区,尖底瓶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日常使用非常广泛的用具,无论贫富皆可使用,皆用得到。
但是,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要特别制作成尖底呢?尖底瓶在当时一定还有某些特殊的用途。
贰
尖底形陶器缘何存在
古希腊、古埃及也曾发现类似尖底瓶,在这些古文化中尖底瓶作为一种酒器而存在,可作为酿酒、运酒、饮酒的器具,中国的尖底瓶同样具备酒具的功能。
有学者从中国的甲骨文、金文出发,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酉”字是尖底瓶的象形,因此,小口尖底瓶最确切的名字应为“酉瓶”。
甲骨文中的“酉”字
同时,由于尖底瓶底部常见草泥土的痕迹,有学者指出这是由于尖底瓶常常固定在一处使用时所留下的痕迹。
尖底瓶在当时应该也是一种酿酒的用具。小口设计应是便于封口,减少酒精的挥发,尖底则是利于残渣的沉淀。并且尖尖的底也使它更容易插进松软的土中。
推测可能就是作为器座使用的。或许,尖底瓶除了可以半埋于土堆中,同样也有这类器座配套使用。
“酒”字与“尊”字的象形都与“酉”有关。“酉”字旁边加上“水”就是“酒”,据说,“酉”本就表示酒,只是后来为了与天干地支中的“酉”区分开而加了“水”,而表示酒礼器的“尊”则是在“酉”旁边加上了一双捧着酒的手。
商周时期的酒礼器青铜尊其渊源可能就在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其发展轨迹很可能是小口尖底瓶到大口尖底陶尊,到了青铜礼器流行的时候转化为青铜尊。
除了作为水器、酒器,尖底瓶还是一种葬具,属于“瓮棺葬”的一部分,这类尖底瓶的体型都比较大。
在史前社会,瓮棺葬的对象是夭亡的孩童。将夭亡的小孩葬在一个大口尖底瓶或瓮内,上面盖一个陶钵或陶盆,埋葬的地点就是生活居住的房前屋后。
尖底瓶圆鼓鼓的腹部很像是孕育中的母亲突出的腹部,将未及成年的孩童葬在里面,有期冀再生的思想,体现了父母之爱子的思想。
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正是瓮棺葬的盖子,盆子底部还有眼孔。
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出有耳尖底瓶为“背水器”、净水器、暖水瓶、烧水器、祈雨器等观点。
首先可以排除掉”背水器“说。绳子穿过尖底瓶的耳部确实可以背在背上。但是小口尖底瓶圆鼓鼓的腹部实际上并不适合作为“背水器”,并且,在史前曾发现一类一面圆鼓,一面扁平的背壶。
作净水器也是有可能的,与酿酒器的原理类似。
“暖水瓶”的观点也是有些道理,尖底瓶的小口确实利于保温,不过作烧水器就不可能了,经过检测尖底瓶中底部基本没有经过火烤的痕迹。
时 间:周六晚上七点半
欢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加入我们,
一起发现古人智慧、学习古人精神,
欣赏古代之美!
18939251610
欢迎各路英雄投稿,投稿邮箱
447341744@qq.com
象蕴文化,以深度体验的方式,组织各种形式对我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游学 涉及内容:古建、雕塑、碑刻、青铜玉器、金银瓷器、墓葬遗迹、古典书画等等 游学形式:主题讲座、公益免费讲座、各地文保项目实地考察、博物馆看展览、非物质遗产 项目课程 资深的专家讲师,更深更专业的学习体验; 纯粹的考察游学,专业的领队,细致的服务; 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 探索历史; 团员年龄从9岁-60岁,不同项目,不同深度,不同体验;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项目计划定制,提供定制服务 ; 专门体验当地社会口碑高的特色餐饮; 小团行动,每团6-20人。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