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课本上杜甫的诗,孩子到底能学到啥?
发布于 2021-10-12 13:55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
孩子要想学好古诗,有两个诗人是必须要学透,一定要“知人论世”的。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就是诗圣杜甫。
上个月小半爸写了李白,写了他的人生轨迹、课本古诗以及诗歌艺术,可以说小朋友要是读完了那几篇文章,基本上就是认识了李白。
这个月我会系统的写写杜甫。他的诗不像李白,没事就写仙啊酒之类的,写的都是我们普通人熟悉的事物,比如春光多么好,百姓日子怎么样。
读他的诗,就像是在读我们自己,读多了,你会发现,他的诗歌是有力量有温度的,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挫折,如何去爱,以及如何真诚的面对自己。
今天第一篇,老规矩,小半爸就和大家一起,先从小学课本上的古诗来认识杜甫。
杜甫 712年2月12日 —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为什么写完李白,就写杜甫呢?
首先,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可以和李白齐名的诗圣。
杜甫因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风,他的诗被称为“诗史”。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至今读起来,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
其次,杜甫的律诗成就非常高。
可以说他第一个做到了,把律诗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完全看不出有律诗的痕迹。他的诗风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儒家的知识分子,比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说,李白为后代文人提供了自由精神的养料,那么杜甫则是为他们贡献了诗歌的创作技巧和真正的爱国精神。因此,在整个中国诗歌史的发展中,杜甫的成就不会低于李白。
小学课本一共有5首杜甫的诗,虽然不是最多,但是至少能排名前五了。分布情况如下:
这五首诗分布的还是挺均衡的,一个年级一首诗。接下来,小半爸就结合这5首诗,带同学们走进杜甫的诗歌世界。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2/4_16340195640678008.jpg)
一说起春天,同学们心中可能会涌现出一些很美好的词语,比如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和景明、大地回春等。
还有一些歌曲,比如“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
所以,春天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个很美好的季节,很难有人可以抵抗春天的诱惑,大诗人杜甫也是这样。
安史之乱后,杜甫逃亡到了成都,心灵得到了短暂的安顿。春天到来的时候,杜甫的心情也变得愈发放松。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古诗,小学课本选了其中的两首。
第一首是《绝句》: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写的很美。开头两句统领全诗,春天来了,花儿开了,春光很好,花草很香,心情很美。后两句主要是表达怎么个美法。
这个就需要一颗审美的心了,一般人看到燕子、鸳鸯觉得就那么回事,但是杜甫却能够细细品味其中的情趣。
看到了秋去春归的燕子,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鸳鸯躺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慵懒地享受着春天的温暖,好一副岁月静好的春光美景图。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如何,但却能够感受到杜甫的喜悦。
除了欣赏春天的小动物之外,杜甫欣赏植物也是一把好手,似乎春天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欣赏的。
这首诗其实是杜甫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中的一首,一共有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同样也是写于成都草堂期间。与前一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前一首似乎坐在某个地方欣赏春光,而这一首是边走边欣赏。
这两首诗都是杜甫逃到成都之后写的,年龄接近半百,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毕竟安史之乱还是死了不少人的。杜甫在草堂的暂时安居,自然更加珍惜生命,更容易被美好的春光感动。
杜甫的这两首诗从某种程度上,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美就在身边,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一双美的眼睛,有时候需要经历一些挫折。所以,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遇到一些挫折,不要把它当成不好的事,这些经历在不知不觉中会提升你对生活的审美能力。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2/4_1634018588156801.jpg)
当然,杜甫在成都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是安逸的,毕竟安史之乱是一场全国性的战乱。成都是太平的,但是其他地方依然还在打仗。
加上杜甫又是个爱国诗人,自然更容易对老百姓心生同情。所以,哪怕杜甫在成都暂时过的舒服安逸,心中时时刻刻念叨的也是百姓的日子好不好过。
比如在762年,成都发生了几个月的旱灾,百姓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杜甫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春天来临的时候,成都突然下了一场春雨,久旱逢甘霖,杜甫那个开心啊,挥笔就写了这首《春夜喜雨》: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写自己怎么爱国,但是还是能看到杜甫那颗细腻的爱国之心。
他的爱国是直接表达在老百姓身上的。百姓日子不好过,心里就犯愁,百姓日子好过了,他心里也就开心。
当然还有一种,比如听到国家收复了失地,喜笑颜开,就像杜甫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是杜甫763年写的,这一年,叛军首领史朝义自杀,其他的叛军也纷纷投降,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杜甫一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是欣喜若狂,开心的不得了,于是冲口写出了这首感情洋溢的七律名篇。这首诗写的行云流水,有点像李白的感觉,一气挥就,所以有人说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这首诗写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自己流浪在外,听到军官收复了失地,恨不得立刻收拾行李回家。抒发的是自己遏制不住的喜悦和还乡的快意,在这种兴奋地情绪中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发现,杜甫爱国一是希望百姓日子过得好,二是渴望国家少战乱。无论是哪种,最终都是希望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从杜甫身上,同学们要学习的是,爱国就看你的所思所做是不是真的对百姓好。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2/4_1634022277497801.jpg)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哪怕自己过的不好,心心念念的也是普通百姓,诗中经常流露出一个圣人的悲悯之心,所以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可是,难道杜甫就没有自己想过的生活么?
也是有的,杜甫早期的时候,是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做皇帝的首席导师,让百姓安居乐业。只是命运不济,一辈子都没实现这个理想。
到了晚年,杜甫对生活的目标发生了改变,可以从他63岁写的那首《绝句》中看出一些端倪。
这首诗看起来很简单,入选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对仗非常工整,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量词对量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读起来流畅自然,这是杜甫用写律诗的方法来写绝句,在这方面杜甫是个高手。
四个句子就是四个画面,两个与一行,一个近一个远;千秋与万里,一个现实一个想象,看得到门前的雪,但不一定知道这船是东吴来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构成了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很是安逸,展现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状态。
到了下一句,就有了淡淡地失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前是可以看到美丽的雪景,可是自己终究是一个漂泊无依的“船”,船意味着漂泊。如果这里就是自己的家乡该有多好,可惜他的家乡在长安。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渴望回到长安,又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去。他跟李白不一样,李白是流浪,杜甫是安定。李白一生漂泊,最终落叶归根,而杜甫渴望回家,最后却在船上死去,一生都没在自己的家乡过上理想的生活。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2/4_16340221404878008.png)
- End -
“走进全课程”投稿邮箱: 1165177002@qq.com
绘本不能读读了事,原来应该这样教? 这位老师,用一把尺子生发出惊人的教育力量 燃爆这所名校的“盒子戏剧”,是个什么梗? 为了让孩子成为理财专家,北京一位老师这样做 数学的开学第一课:种一棵树吧! 这所学校有魄力:让孩子参与社区改造 中国孩子如何告别“讨论恐惧症”? 这位自称要给孩子一个宇宙的美少女老师,究竟是何方神圣? 中国孩子如何告别“讨论恐惧症”?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看的TED视频:大人能从小孩身上学到什么?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2/4_16340212483958008.png)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