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校本化设计

发布于 2021-01-16 09:02

目前,市场上各种教辅资料也紧扣新课程标准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导学案,但这些导学案几乎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教师在选用这些资源时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有效地取舍方能使用,而很多教师为了省事,直接把这些现成的学案直接搬进了课堂,违背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导致课堂效果和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情绪滋生等诸多弊端。所以,实施导学案设计的校本化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导学案设计的校本化

导学案的校本化就是教师在研究制定导学案时,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编制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切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是对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的探索和实践。

(一)   教育理念、意识校本化

教育理念、意识校本化意思是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一切从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与本校学生实际相符合的导学案,使导学案真正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教育理念、意识校本化,要求教师设计导学案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还要充分认识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如家庭和居住环境等。如: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城郊结合部或农村学校,家长文化素质和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水平不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几乎是分离的,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成为学校单方面的义务,教师在设计制作导学案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要素。有的学校可以把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留给学生在家里完成,而有的学校只能在课堂上完成才会有效果。尤其是教师在编制一些练习时,切忌从其它教辅资料上照抄、照搬现成的,而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入手,方能使练习具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强化已有知识经验、引申拓展未知领域的功效。

(二)   设计标准校本化

(三)   课程资源校本化

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有时需要列举一些自然现象、生活常识、生产实践等相关案例来对一些概念、规律进行解读和突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建立物理模型。同时,让物理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教师在制作学案过程中所引用的自然现象、生活常识或生产实践等相关案例,对导学案来说,实际上便是一种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校本化更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知识的突破。如:在学习升华和凝华这两种物态变化时,沪科版教材中列举了雾淞这一自然景观,但对于象昆明这种四季如春的城市学生来说,雾淞对他们来说甚至比升华和凝华本身更抽象,如果通过雾淞这一自然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无疑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导学案可以引用碘加热的演示实验或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固态香精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物理知识。再比如:学习增大或减小压强时,对根本没有见过铁路学生,用铁轨下面为什么要铺设路枕来解释说明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学生就未必能理解;用边坦克图片都没见过的学生,用坦克为什么要安装履带来说明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学生也未必能理解。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尽量使课程资源校本化,列举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才能有效降低课程难度,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   导学案校本化设计的策略

(一)   情境性和问题性

导学案相当于一个个传统教学片段的录音剪辑,即去掉传统教学录音中的废话、空话等无效成分,把一些重点、难点的问题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学习,在无声的“录音”中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要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要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

(二)   层次性

(三)   校本化设计的连贯性

1.  瞻前顾后

在对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导学案设计时,所谓“瞻前”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点;“顾后”就是要教学内容与后续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既巩固和强化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同时又能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实现知识建构的逻辑性和延续性。如:在设计浮力的测量的导学案中,可由物体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引导学生分析,即物体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状态,故其所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等于竖直向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液体对其产生的竖直向上的浮力之和,从而得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其重力减去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这里的“瞻前”即要求学生对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这一知识点的回顾和重现;而如果学生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浮力的测量原理以后,对后续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知道浮力求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拉力或容器底部对其产生的支持力,就能迎刃而解了(如图二)。

2.  分割重组

在导学案的制定和设计中,由于一些教材不一定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进行编排的,这时,对教材进行肢解后再重组,使学案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如: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教材前三节的内容编排,第一节,通过科学探究冰的熔点和水的沸点,让学生认识熔化和汽化;第二节,从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再认识熔化和汽化,增加了升华;第三节,从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让学生认识凝固、液化和凝华。在设计导学案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网络的逻辑性建构出发,可考虑通过先让学生认识几种物态变化现象,再分别研究每一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最后对几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比较。这样处理,由表及里,从宏观到微观,有利于学生宏观知识网络的建构,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物理研究方法。

(四)   探究性

探究是物理这一自然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所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切实贯彻这一主导思想,切实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品质,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用学案构建探究框架,从而使学生按学案的引导去探究,无疑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是有促进作用的。在设置探究方案时,校本化的本位就越发显得重要和必要了。导学案的校本化要求教师在设计制作探究方案时,必须就地取材,既能解决科学探究的内容,又要符合学生实际。

(五)   实效性

导学案设计的实效性是设计导学案的目的和归宿,导学案的诞生,就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在设计制作导学案时,应通过适当的练习适时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教师不应该被机械的目标和任务所束缚,而应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出发,以学生是否通过课堂学习有的收获,有所发展作为检验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否完成的依据,而不是以内容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作为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