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杨智慧访谈录:关于百年中师教育文化(二)

发布于 2021-10-13 03:49

访谈时间:2021711

访谈方式:微信视频交流

访谈话题:关于百年中师教育文化

访谈人:张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学教育专业大四学生)

访谈对象:杨智慧(湖南省特级教师,常德市一中正高级教师)

(以下简称张、杨)

 

:那个时候中师是不是也有德育分制度呢?

 

:德育,德育分?应该就是综合评价吧?

 

张:嗯。

 

杨:那肯定是有的,和我们大学时代的综合测评分差不多。学校考核班级是综合了学业成绩、活动业绩、日常纪律表现等方面的考核,班主任对学生的考核也就牵涉到方方面面了。前面我说了,中师的素质教育扎实,当时好像还没有大张旗鼓的提出素质教育概念,但我们的素质教育是我们立足之本了。我任中师班主任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宣布我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细则,并张贴到教室,一周一小结,到期末表彰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时候,这就是硬性依据。我记得,当时学业成绩的考核只占到30%的比例!

 

:杨老师,您当时在中师教书的时候,学校任课教师的学历层次是怎么样的?

 

:哦,我们那时候学历是这样的,因为80年代,大学没有扩招,大学也有限,本科生更少,那时候,像我们湖南师大层次的应该至少相当于现在985大学吧,硕士研究生更是“稀有动物”了,比现在的博士生还少得多。所以我们那时候分配到师范任教的老师一般是本科生,因为中师的层次应该高于普通中小学的,学历要求高,在职调过来的骨干老师也有原始学历是大专的,更早的大专生是不可小看,也是读书种子,寥若晨星的,所以我们教师大约来自常德师专或者湖南师大,这两个层次吧。

 

:杨老师,您的中师课堂和高中课堂有什么不同?当时您上课的时候有没有用一些什么灵活的教育艺术来教育启发学生?

 

:我们那时候啊,要说,就说实在的啊。那些中师生,我教了八年,有点随心所欲,我这个人教课啊,一直不喜欢循规蹈矩,心中信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生们还是非常喜欢我的课堂,但我算不上给他们什么艺术。我读大学的时候,对现代文学比较感兴趣,读了许多书,前几年我还出了一本书《让青春遇见大师:我说民国大师》,就是缘起当年的现代文学情结。

 

我给中师生讲课,有点脱离教材,他们一直都知道,我讲鲁迅兄弟的时候,可以利用一周的时间或者两周时间专题讲,不用教材,也没有教材。我跟大学生聊天一样,天马行空,谈鲁迅,谈鲁迅的生活,谈鲁迅的性格,谈鲁迅的经历,谈鲁迅的思想,谈鲁迅的文章,一个个的聊,他们听得很有劲。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现代媒体,应该没有,就是一根粉笔,一张嘴巴,靠一个脑袋跟学生聊。学生非常喜欢听,也随之掀起了“鲁迅热”。好多年以后,他们聊起来,我给他上的那些课,课文都忘记了,但是我给他们讲的那些文学家的故事,他们一直清楚,甚至毕业后也一直在读。我跟他们讲徐志摩,讲巴金,讲朱自清,讲了好多好多的文学家!我把我的热爱传递给了学生们!

 

因为当时上课,我一个年级里面只有两个普师班,两个普师班语文都是我任教。考试题目由我出,阅卷也是我一个人承担,我要考什么就我出什么,没有一点压力的,正如阿Q所说“我喜欢谁便是谁”,根本没有什么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的要求。

 

我们师范学校校长也比较宽容,没有用条条框框来制约我的教学,你自由教学,跟大学里面一样,你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出个性,教出你的学识,教出你的思想,我又正好是这样的性格,如鱼得水聊天,所以呢,我的中师生们对我的这些印象更深刻一些,我也算给他们开阔了视野。毕竟中师以后,他们难得全日制上学了,也就是说我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后来呢,有些学生当了公务员,有些学生热爱写作,有些学生走向初中、高中课堂甚至大学课堂,他们成功了,常常感谢中师的时候遇到了我,我给他们留下很深印象。

 

:那老师,您教学和其他老师真是不太一样,是吗?那其他老师呢?

:其他老师各有风格吧,因为我是大学毕业就教中师,当时只有二十多岁,新一代的大学生,比较崇尚自由,是缺乏教学艺术的。其他老师可能研读教材的时候多一些。

 

:

 

:我讲教材也可能和别人不同,年轻人喜欢鼓捣,不按常规出牌。中师的语文教材,面广,有《大学语文》的意味,但也有一些简单的选文和基础知识。例如,《文选和写作》有儿歌单元,有童话单元,这些东西我就不教了,我说,这都太浅了,杨老师能给你们教什么呢?不如你们自己教吧,教给小学生看,把同学当小学生,你们提前过一把“教师瘾”,我坐在台下点评或补充,我就给他们几周时间,让他们自己教这些课文,记得他们挺积极的。至于那些比较深的课文,我就按照我的理解给他们讲,那时候,根本没有幻灯片,也没有网络,什么都没有,哪谈什么现代信息技术?有点信口开河的味道,哈哈!

 

:杨老师,我刚刚听您提到一个普师班,然后您说是您自己给他们出题考试,那当时是只有普师班吗?还是其他班也是一样呢?

 

:噢,噢,对对对。我跟你讲,当时是这样的,因为90年代的时候,一种是普师班,大都是公费,就是应届初中生报考中师,包分配的学生,就叫普师班。还有一种是民师班,什么是民师班呢?就是民办教师参加内招考试,录取后就读,定向分配转正。另有一种是自费班。因为那时候大中专院校还没有扩招,读大中专院校还很困难,很多学生可能成绩也还好,有些人家里境况还不错,就想到师范来读一个自费,但政府不包分配,但是呢,后来很多人经过努力也当上了老师或者从事其他职业,也有闯荡得很不错的。自费班,有时候独立成班,有时候和普师班混合编排。

 

:那当时学生每天的课时,他们的考试安排是什么样?

 

:中师很少有考试,考试不是老师的法宝,中师生培养的是综合素质,不在于机械的考试,不像高中,但是有许多综合素质测验。文化考试我们一般一个学期只有两次,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小考很少有。至于学业考试成绩的评估,我们一般的构成是这样的,期末综合总评分也就是学籍档案分数,按比例折算,就是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三次的分数合成一个分数,就成为一个档案分数。至于具体的比例,我不好讲,忘记了啊。但平时成绩,应该不低于20%,当老师的一般不会为难学生,说实在的,一般也都会及格吧,甚至还有时候分数都比较高。

 

当然了,这与每个老师的个性有关。比如我教一个年级,就两个公费班语文,学生少,公费班都由我主宰,命题阅卷都由我,分数由定,虽不能像民国大师一样,把卷子一扔,床顶床上地面来区分分数一般洒脱,但我好说话,不想为难别人,只要他们认真,分数应该可观,更何况中师生都是初中“掐尖”招进来的,文化素质都相当高,没有后进生,只可能有不爱学习的学生,何必呢?所以我基本上没让他们搞过补考。当然,其他学科有。不及格肯定要补考的,跟现在大学一样,特别是像那些音体美的各类过关检测比我们的文化课考试要严格的多,补考更多些,这就是中师特色!

 

:那他们一天一般上多少个课时啊?

 

:这和我们高中生差不多,晚上有自习,晚上自习的时候,绝不上课,也没有老师坐班,就自己管理自习。我觉得中师生的自主学习比高中生强得多。高中生晚上自习,每一个班都有一个老师坐着,有的还给他讲课。那时候,中师生晚自习,没有安排老师下堂,但是我当班主任啊,有时候去教室看一看,也没发现学生在闹腾,学生练字、读书,做作业,各得其乐。有时候,我的班级管理和别人不同,我喜欢安排班干部同学每天轮流坐在讲台前,管理班级纪律,我就这样管的,我一样管的很好。

 

他们一般是两三节晚自习,平常一样的是八节课,但是呢,中师的课程开足开齐的。如果我教一年级语文的话,我一个班至少教两门课,即《语文基础知识》《文选和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一周两节,《文选和写作》一周四节,这两门课加起来一周六节课。那时候,90年代初没有双休日,星期六照常上班,199551日始,中国双休日制度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书韵闲话
书韵闲话,尽享书生意气。
1258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