སངས་རྒྱས་ཞིང་དུ་དམིགས་ཏེ་ཕུལ་བ་ཡིས།
འགྲོ་ཀུན་རྣམ་དག་ཞིང་ལ་སྤྱོད་པར་ཤོག།
因是佛域而供养
祈愿众生达净土
——杰尊·扎巴坚赞
(རྗེ་བཙུན་གྲགས་པ་རྒྱལ་མཚན་;1147-1216)
《杰尊·扎巴坚赞》 18世纪
纽约鲁宾博物馆
局部
杰尊·扎巴坚赞
局部
弟子行曼荼罗供
局部
藏文题记
སོར་མོའི་འདུ་བྱེད་པདྨ་བི་ཛས་བྲིས།该画家也叫白玛朗杰(པད་མ་རྣམ་རྒྱལ་)《大昭寺觉沃像》 17世纪
纽约鲁宾博物馆
是甘丹颇章政权(1642-1959)主政拉萨的象征局部
曼荼罗供
《曼荼罗供》 18世纪
私人藏品
《喜金刚八瓣莲花曼荼罗》 15世纪
布达拉宫藏
此类八瓣莲花曼荼罗(མཎྜལ་པད་མ་འདབ་བརྒྱད་)从今年的十月一日开始,纽约鲁宾博物馆联合近二十位不同创作领域的艺术家,共同举办了为期一年的艺术实验室:MANDALA LAB(曼荼罗实验室);该实验室旨在将感官表达与曼荼罗艺术相结合,并试图在古典传统与现代艺术之间为曼荼罗思想提供新的呈现形式与探究视野。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简要分析了曼荼罗理念在南亚的起源,以及其在西藏思想史与艺术史中的发展历程。原本作为宗教祭祀场所与供台的曼荼罗,在南亚诸宗教(尤其是密教传统)不断地阐述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与实践体系。表格
曼荼罗的实践与发展
如果将曼荼罗视作一个特定的仪式过程(上述表格),我们便会发现其在仪式前,仪式中和仪式后的着重点并不相同。在仪式前,曼荼罗被视为一种形而上的哲学理念。基于不同的文本和目的,修行者在关于曼荼罗的多种分类中选择符合自身学习与实修的主神曼荼罗(法器)。在仪式中,曼荼罗则见证了神灵宇宙与修行者空间之间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曼荼罗的空间排列方式(形式)与修行者的私密体验结合在了一起,最终个体的观想行为使其不断靠近并最终通往神灵净土。在仪式后,曼荼罗被古典学者转化成了一整套叙述体系。这套叙述体系从宇宙观与认识论开始不断流散到其他领域,如曼荼罗式的政治哲学与权力观,即मण्डल(国王圈;རྒྱལ་པོའི་དཀྱིལ་འཁོར་)。《无著与世亲》 15世纪
萨迦派
纽约鲁宾博物馆
通过世亲(右)所撰写的《俱舍论》(མངོན་པ་མཛོད་)《胜乐金刚曼荼罗》 15世纪
密歇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噶举派的传承来自大成就者鲁伊巴(ལཱུ་ཧི་པ་)云丹益西(མཐུ་སྟོབས་ཡོན་ཏན་ཡེ་ཤེས་)传统经典中有关曼荼罗的主要分类体系共有两种。第一种分类体系是将曼荼罗整体分为形曼荼罗(དཔེའི་དཀྱིལ་འཁོར་)和意曼荼罗(དོན་གྱི་དཀྱིལ་འཁོར་);前者侧重于曼荼罗的表现方式,而后者则以曼荼罗背后的宗教哲学为标准(如“四曼为相”和四续部曼荼罗)。第二种分类方法则依照曼荼罗呈现的形式和功能将其分为四类:世间曼荼罗(ཕྱི་སྣོད་ཀྱི་དཀྱིལ་འཁོར་),身之曼荼罗(ཕུང་པོའི་དཀྱིལ་འཁོར་),智慧曼荼罗(ཡེ་ཤེས་ཀྱི་དཀྱིལ་འཁོར་)和仪像曼荼罗(གཟུགས་བརྙན་གྱི་དཀྱིལ་འཁོར་)。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分类方法常常合为一体,且第一种方法更为普遍与本土化。除上述两种体系外,古典时期关于曼荼罗的分类方法还有许多种(如二分,三分,四分和五分等)。在有关形曼荼罗的分类中,存在三个分类标准。首先,该曼荼罗是否为自然形成(如阿里地区的神山冈仁波齐),由此分为天然型与后成型两类;关于彩砂曼荼罗(རྡུལ་ཚོན་གྱི་དཀྱིལ་འཁོར་)应被划分为何类存在争议。其次,因曼荼罗的基本空间形式之别,从而区分为平面与立体(立体曼荼罗亦有建筑和法器之别)两类。最后,制作曼荼罗的材料差别也可以作为一种分类标准。《桑耶寺全景图》 18世纪
纽瓦克艺术博物馆
《白居寺吉祥多门塔》
Michael Henss作品
收录于《西藏文化古迹》
(The Cultural Monuments of Tibet)
吉祥多门塔平面图
选自大卫·杰克逊(David Jackson)
《西藏绘画史》(A history of Tibetan painting)
《喜金刚身曼荼罗》 18世纪
故宫博物馆
《寺顶密集金刚曼荼罗》 17世纪
年都乎寺(同仁县)
《大威德金刚曼荼罗》 14世纪
大都会博物馆
该缂丝曼荼罗为元代宫廷用品
画面的左下方为两位主要供养人
元明宗和世㻋(ཀུ་ཤ་ལ་གུ་ཐུག་རྒྱལ་པོ་)
和元文宗图帖睦尔(ཐོག་ཐི་མུར་འཇའ་ཡ་དུ་རྒྱལ་པོ་)
作品分期应为1329年到1330年之间
局部
元文宗图帖睦尔
作品中为皇太子身份(白袍)
局部
元明宗和世㻋
在意曼荼罗中存在两种各自独立的分类体系。首先是以“四曼为相”为核心的分类(也称“四曼荼罗”),该体系源自大日如来崇拜和“五佛”观念。需要注意的是,该分类方法为密教曼荼罗分类的常用模式(如在日本的东密)。在该分类体系中,曼荼罗被分为大曼荼罗(རྩ་བའི་དཀྱིལ་འཁོར་;总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དམ་ཚིག་གི་དཀྱིལ་འཁོར་;印证曼荼罗),法曼荼罗(ཆོས་ཀྱི་དཀྱིལ་འཁོར་;种子曼荼罗)和羯摩曼荼罗(ལས་ཀྱི་དཀྱིལ་འཁོར་;事业曼荼罗)。大曼荼罗,指诸尊坛城显诸尊形体(色相-法体);该曼荼罗利用五色(青黄红白黑)和五原质(地水火风空)来呈现整体的神灵宇宙。三昧耶曼荼罗,指诸尊印证而不显形体(形相-器具);该曼荼罗利用象征手法呈现神灵并以此表明兼具森严与平等的法门。法曼荼罗,指诸尊义理显一切种子(名相-真言);该曼荼罗需承自上师并修持仪轨。羯摩曼荼罗,指诸尊威严而圆融排列(作用相-作为);该曼荼罗立体呈现以供瞻仰一切如来事业。《普贤如来大曼荼罗》 17世纪
纽约鲁宾博物馆
中央主尊为普贤如来
局部
普贤如来曼荼罗
“诸尊坛城显诸尊形体”
《如来三昧耶曼荼罗》 18世纪
纽约鲁宾博物馆
中央是象征佛陀的法座
局部
法座
诸尊印证而不显形体
《胜乐金刚法曼荼罗》 15世纪
纽约鲁宾博物馆
中央是象征神灵的种子字
局部
种子字
诸尊义理显一切种子
《密集金刚羯摩曼荼罗》 18世纪
布达拉宫曼荼罗殿
该铜铸鎏金羯摩曼荼罗(ལས་ཀྱི་དཀྱིལ་འཁོར་)《第七世达赖喇嘛》18世纪
纽约鲁宾博物馆
局部
曼荼罗供
另一种意曼荼罗是通过藏密四续部而定,因主尊在四续部上的分类而区分曼荼罗,即事续曼荼罗(བྱ་བའི་རྒྱུད་ཀྱི་དཀྱིལ་འཁོར་),行续曼荼罗(སྤྱོད་པའི་རྒྱུད་ཀྱི་དཀྱིལ་འཁོར་),瑜伽续曼荼罗(རྣལ་འབྱོར་རྒྱུད་ཀྱི་དཀྱིལ་འཁོར་)和无上瑜伽续曼荼罗(བླ་མེད་རྒྱུད་ཀྱི་དཀྱིལ་འཁོར་)。无上瑜伽续曼荼罗中最重要的是“五本尊”曼荼罗,即大威德金刚曼荼罗,时轮金刚曼荼罗,密集金刚曼荼罗,胜乐金刚曼荼罗和喜金刚曼荼罗。
《财源天母曼荼罗》18世纪
私人藏品
为事续曼荼罗
局部
主尊财源天母
《大日如来曼荼罗》16世纪
纽约鲁宾博物馆
为行续曼荼罗
局部
主尊为大日如来
《十一面观世音曼荼罗》19世纪
纽约鲁宾博物馆
为瑜伽续曼荼罗
局部
主尊为十一面观世音
《时轮金刚曼荼罗》15世纪
私人藏品
为无上瑜伽续曼荼罗
局部
主尊为胜乐金刚
《六臂大黑天曼荼罗》17世纪
Hahn Cultural Foundation
为无上瑜伽续曼荼罗
局部
主尊为六臂大黑天
下一篇
将讨论曼荼罗的空间布局和观看方式
敬请期待
!!!
回馈读友古建筑经典图书
独家打折活动
以下是本号收集的电子资料,购买的朋友务必留下微信联系方式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