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怎样的爱才合适——做一个不过分的家长》电子读书笔记
发布于 2021-10-13 05:05
《怎样的爱才合适——做一个不过分的家长》电子读书笔记
作者:茅卫东
阅读时间: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20日
《怎样的爱才合适——做一个不过分的家长》
阅读时间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20日
与其说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如说首先应该重视自身的心态和观念。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方向永远比方法更重要。方向错了,再好的方法和无非是在南辕北辙的路上跑得更快,而跑得越快,错得越多,错得越远。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P2
只会嫌弃孩子的父母不可能学会正确的育儿之道,只有在发现孩子有问题时首先检讨自己的父母才是真正懂得爱、真正负责的家长。P1
只要你在孩子的问题上一开始愁眉苦脸,你就已经错了。只要你的孩子一面对你就开始愁眉苦脸,你的家庭教育基本上就完了!P5
生活就是这样诡异,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复制变成了自己当年憎恶过的人。P8
手心里的宝贝们慢慢长大了,往往丝毫不在意他们的付出,倒是总会埋怨他们付出的不及时、不充分甚至因此与他们斗气。孩子为什么一点道理都不懂?其实,这也没什么不明白的。许多爸爸妈妈的做法本来就是非理性的。这种养育孩子的方式(不让孩子吃苦,什么想法都鼓励),概括地说就是“有理由,没道理”,孩子长大了不懂道理是很正常的现象。内心深处,这些妈妈真正心疼的是小时候的自己,而不是现在的孩子。P11
如果真正心疼孩子,那就应该表现出为人父母理智的一面,多想想“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可以如何”,而不是“我想给孩子什么”,“我希望孩子如何”。很多时候,当我们抱怨孩子不明事理时,问题可能真出在我们自己身上。P11
要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你自己。P14
孩子其实是不怕黑的。用鬼来吓孩子,免得孩子折腾自己——其实折腾只是孩子爱玩的天性使然,可代价实在太大。P14
都有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难管教了,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成年人自己的身上。孩子还小的时候,既没有防御力,也没有攻击力,我们成年人肆意拿他们取乐,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甚至有的成年人专以吓哭孩子为乐事。等孩子长大了,他们不顾及我们的感受了,他不吓我们却也不理我们了。他们只想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根本没想过要征求我们的意见。P17
制度是人定的,制度反过来也会塑造人。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就了中国人普遍爱占小便宜的习惯,更培养出了一种扭曲的心理和认知。而这种扭曲的心理与认识一旦形成,就不会因为制度的变革、个人经济状况的改善而自动矫正。P30
有的大道理,不是小孩子必须接受的。孩子刚刚对某个事物感兴趣,爸爸妈妈首先要做的,是强化孩子的兴趣,而不是一次次让孩子经历挫折。P32
时代不同了。不管父母出于什么原因生了孩子。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是父母的玩偶,不是父母的工具。父母生了孩子,就有责任把孩子抚养好。父母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对孩子说“我养你多么不容易,你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话。要知道,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父母抚养孩子,是在弥补自己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的过失。P39
爸爸妈妈对孩子有很多的期待和要求,可孩子毕竟是孩子,道理得一点一点地明白,习惯也不是从妈妈怀里带来的,所以,爸爸妈妈只有耐心、耐心、再耐心。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某个地方做得不对时,哪个事情处理不当时,最好先别发火,想一想,问一问孩子为什么会那样?是不是自己没有教过孩子怎么处理这类的事情?如果实在问不出来也想不明白或者孩子说道理他都懂可就是不愿意做。那就回头想想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啊?道理我们都懂,方法我们都会,我们去做了吗?P 42
我理解父母的虚荣心,但不赞成由此让孩子承担他们不该承担的东西,虚荣心,应该是为人父母或者说成年人需要克服至少是应该努力克制的一个性格缺陷。即使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也不等于我们可以对此无所顾忌,任其泛滥。P46
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成长到老。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也包括心理上的成熟。P47
教别人的孩子比教自己的孩子容易,这其实是一个虚幻的感觉,是一种错觉。P48
我们对学生相对会更宽容、更理解、更愿意提供帮助,看着学生进步我们也有成就感。而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我们会表现得比较苛刻。不是别人的孩子好教,而是别人的孩子知道你跟他不是一家人,你是外人,所以给你面子。而你也没有像教别人家的孩子那样教自己的孩子。P49
孩子的问题,说到底都是父母长期教育不当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只看到了孩子的问题,并希望孩子有所改变,却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不明白正是自己的某些错误观念和不当教育造成了孩子的诸多问题。这样的父母不会想到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他们往往会对孩子或苦口婆心,或拳打脚踢,希望这样孩子就能如自己所愿变得可爱起来。p51
师生相处,那是一种工作关系,教师的教育目的很明确,工作流程很清楚,而父母与孩子相处,则完全不是一回事。P52
这些爸爸妈妈可能把尊重孩子与自降身价混为一谈了。就像有的新教师,老想着与孩子们交朋友,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忘记了自己是教师,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结果呢?孩子们倒是喜欢上新教师了,但仅局限于玩乐时。让孩子们写作业、守纪律时,新教师就玩不转了。家长和教师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孩子面前必须有权威,因为我们不只是来陪孩子玩的,而是陪伴孩子的同时承担着引导孩子、教育孩子的职责。自降身价,以为自己和孩子没大没小地玩在一起就是尊重孩子,就可以让孩子懂得平等、学会民主,那是极不靠谱的事儿。P55
以为爸爸妈妈应该和孩子没大没小,以为不需要对孩子规矩,其实是不了解孩子的基本心理特点,不懂得孩子性格与观念形成的过程。没大没小,看起来很开心,其实可能是胡闹,很可能会造成观念的混乱、行为的偏差。到那时,爸爸妈妈悔之晚矣,改之难矣!P55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当然没有错,可是孩子总会有很多共同或类似的地方。对孩子的教育,也总会有一些基本原则。P57
与其强调孩子的特殊性,不如老老实实检讨一下自己的育儿理念,老老实实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育儿过程,同时认认真真地阅读几本家教书籍,尝试着去理解孩子成长的一般规律,去揣摩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如果爸爸妈妈不能理解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和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任何一种具体的育儿方法都有可能在实施过程中走偏,或者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波未平不波又起,让爸爸妈妈狼狈不堪,疲于应付。P58
远远的距离和身处其中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你以为重要的感觉,其实在人家心里留存的就是那么一下子。人不需要太在意自己或亲人的偶尔失态,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以为人家心中也会把这事搁上很久,因而心里担心别人笑话而放不下。P61
已经为人父母者,除了爱孩子,还应该多一点责任感,多一点理性。如果只觉得孩子好玩,就想把整个世界都给孩子,爱的确是爱,疼的确是疼,可最终给自己给孩子造成的可能只是痛苦。为你父母者,不能只是自己觉得好玩,不能放任自己的舍不得,总得为孩子想一想,我这样做是孩子需要的吗?如果为了自己开心,为了自己的不舍,弃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将来不顾,这样的爸爸妈妈,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是在害孩子。这种爱,只是自私罢了。P64
现在,父母给孩子讲了道理,却要求孩子立即做得很好,是不是太难为孩子了?
孩子小的时候,根本不用对他们讲道理,只要父母做的有道理就行。当父母觉得应该与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则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孩子可能听不懂,孩子听懂了但可能马上就忘了,孩子听懂了也记住了可能还是做不到。p67
很多时候,人们显得对某事不在意,是因为他无力掌握局面,只好听之任之。
很多时候,很多父母所谓的对孩子放手,给孩子自由,任孩子选择,其实只是一种理会的姿态。是的,是姿态,而不是真实的想法。不是说没有一点儿进步,只是这种进步无非就是过去紧紧攥在手里,现在略微放松了一下了;过去是放风筝,现在改遥控了,反正得由自己来掌握。P70
许多家长其实是希望孩子有所改变,而不是真的想改变自己的育儿方法,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观念有问题。对孩子有很多期待和要求,却总是为自己找借口,在很多父母身上,可以找到这位妈妈的影子。P73
如果,父母真的意识到了,孩子的问题首先是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改变,孩子才会有所改变,那就不应该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己以前的失误辩解,为自己以后的不作为辩护。P73
如果父母自己不想改变什么,或者觉得改变太难了,那不不要期待孩子会有什么改变。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苦口婆心”是很多父母常用的方法,但也是最没用的一招。P73
如果爸爸妈妈与孩子的交流有了障碍,有时不妨先回避一下,反思一下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是不是有偏差,也给孩子一个思考的时间。或许,在这个时间里,孩子通过其他途径得到启示,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了。P75
很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都对学生讲过诚信的重要性,立木为信、曾参杀猪、一诺千金等很好故事或许都能信手拈来,可是为什么对自己孩子的承诺却不当回事呢?一方面对孩子讲做人要诚信,一方面自己却给孩子们树了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坏榜样。每个家长,每位老师,肯定都知道“言传身教”是什么意思,而事实上,这一点都没有做好。P79
还有多少教师和家长,仅仅是“知道”这些道理,却并不“懂得”;仅仅把这些道理作为教育孩子的一个内容,而不是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教育孩子,其实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P79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青原惟信禅师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是基于自然习得,没有认真思考过育儿问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正大家都这样,反正以前都这样,所以我也这样,没什么好奇怪的,也不用多想什么,这是很多父母的育儿心态。事实上,以前都“这样”,大家都“这样”并不等于“这样”就是正确的,就是唯一的。很多时候,“这样”只是一种习惯,并不代表真理。P81
当自己习以为常的育儿观念与方法被质疑,而自己又无法很好地回应这种质疑时,认知冲突自然就会引发心理矛盾。P82
生活永远不可能没有愁和苦,可以改变的是我们面对愁和苦的心态和方法。P82
真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爸爸妈妈的翻版。P85
任何约束孩子、引导孩子的想法和做法,都必然包含着对孩子的期待。P90
教师和家长对孩子有期待是自然的、应该的。有期待才会有对孩子的积极引导,才会帮孩子由自然人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但现实中,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变成了一条沉重的鞭子。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太高,非孩子能力所及。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变成了强制要求。
在孩子三四岁的叛逆期和青春叛逆期,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合理安排都会遭到孩子的抗拒,更何况是无休无止的强硬规定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和家长期待孩子完美,却不了解孩子,他们主观上是“为了你好”,事实上却是在伤害孩子。孩子唯一能表现自己独立性的行为就只有反抗教师和家长的安排,而这种反抗自然又会招来严厉的训斥。
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懂得尊重孩子,期待不但成了学生的鞭子,还成了缰绳。教师和家长顾不上问问孩子想干什么,不关心孩子累不累,只是用力牵着孩子跑,时不时还抽孩子两下。这大概就是时下很多教师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P91
儿女自有儿女命。父母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有的父母希望能将孩子的一生都安排妥当。可怜天下父母心,结果是给自己平添了无尽的焦虑和压力。P94
非要给孩子最好的,那纯粹就是没事折腾自己,与那颗可怜的父母心并没有多少关系的。因为这种心态,既不利于自己的生活,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能够为孩子创造好一点儿的条件当然好,前提是应该别把自己搭进去了,别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实在没条件的,也就认命吧。很多事,真的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
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孩子,有健康的身体,有阳光的心态,有自己的兴趣,就好。其他的,差不多就行了。P97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那么可爱、那么聪明,简直就是小天使,慢慢地,孩子越长越高,越长越大,父母的失望却越来越多。P100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一方面,他自然会遗传或继承父母身上的许多东西,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P105
就像勤快的妈妈总是养出懒惰的女儿一样,决断力强的家长的孩子却往往优柔寡断,这也很正常。同样乐观地来看,性格其实无所谓好坏,谁能说谨慎、细心、温和与耐心就不是好事呢?P106
一个人哪能没有缺点,缺点又哪是说改就能改、说补就能补的。补上短板可能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未必值得。而且人与人是不同的,与别人相比,某一块是短板,从个体角度来看,这块短板其实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再花时间与精力加上大把金钱,未必能把这块短板补上。P109
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一样,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前提是对个体有一个真切全面的了解。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取长补短,而他们的依据往往是哪怕不能比别人强,至少也不能比别人差太多。也就是说,他们是以别人为标准,而不是真正从自己或自己的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的。P109
从个人经历来说,我真不觉得不爱说话有什么问题。不爱说话,不等于不吃饭,不喝水,也不等于不爱读书不爱思考,更不是需要说话时开不了口。现在的人,似乎把口才的作用夸得没边,实在没谱。P112
爸爸妈妈可以仔细观察孩子,思维有没有问题,行动是不是有障碍,如果确定不存在器质性问题,那就可以放宽了心,让孩子以其喜欢的方式成长吧!P112
多嘴的人常常没心,有心的人常常无语。P113
有的成年人自己撒谎说是因为江湖身不由己,可知道孩子撒谎了却怒不可遏,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现象。可能很多成年人不知道,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不是江湖,而是整个世界整个天空,他们不想让爸爸妈妈失望,不想失去他们的世界和天空啊!
父母必须懂得,“说实话我们不打(怪)你”这种充满威胁的话语,远远比不上拥抱和爱抚更能给孩子安全感。如果孩子已经大了,进入了青春期,那就拍拍肩,笑一笑,就当没什么事发生好了。相信孩子,也相信你们以前对孩子的教育,他不会无动于衷觉得你们好骗好哄,他会觉得内心挣扎然后会悄悄地改正错误。P115
小孩子撒谎,基本上与品行无关,只是害怕受到父母的惩罚。关爱、接纳、宽容,他们的力量远胜过警告、批评、惩罚。一份威逼下写出来的检讨,其效果永远抵不上孩子内心的自我教育。p115
如果呵护关爱变成了无原则、无限度的纵容与溺爱,那最后受伤的可能不只是孩子,同样也会是爸爸妈妈。P120
孩子受点委屈并不完全是坏事,处理得好,可以增强孩子的抗挫力。有的问题,不是非要解决不可,接受、忍耐、过滤也是孩子需要学会的。再进一步,让孩子学会忍受委屈,同时坚信人性的美好,坚持微笑着面对生活,那样的爸爸妈妈才是真正智慧伟大的。P121
爱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天性,但“护犊”之举弄不好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爸爸妈妈没有必要时刻准备着充当孩子的保护神。相反,倒是应该从小就强化孩子的自愈能力,在理解孩子的同时,让孩子学会面对,学会应对。P124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看着家长总觉得不顺眼,没有共同语言,不理解自己,所以不惜与家长对着干。可是他们会很在意同伴的看法,如果同伴们在聊哪款游戏是如何棒,哪个明星如何酷,或者某个影视剧如何如何……自己插不上话,就会很郁闷觉得自己太OUT了。P126
承认孩子的这种归属感需要,尊重孩子的朋友以及是他们的选择。如果孩子的行为不是特别过分,不要用成人的价值标准和兴趣爱好来严格要求孩子。P127
孩子不肯好好写作业了,不愿意叫人了,不喜欢做家务了,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的——孩子以前只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讨父母喜欢,并不是喜欢做这些事情本身。P132
孩子需要成人的鼓励和赞赏,这种鼓励和赞赏必须以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遵从基本礼仪的必要、引导孩子懂得掌握基本技能的必要为旨归,而不能固化为“奖赏—行动”这样简单低级的行为模式。
如果孩子一旦形成了“奖赏—行动”这种简单低级的行为模式,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得到家长的鼓励与赞赏,否则就没有动力,家庭教育就有偏差了。这样的孩子早晚有一天会在家长眼里变得不那么可爱,甚至不可理喻莫名其妙。其实,他们只是“不想陪爸爸妈妈玩了”。P133
其实,叛逆就是成长,成长就是叛逆。如果一个孩子不经过叛逆期,就没法成长,那是家长更加担心的事情了。P133
家教和练武一样,同样的道理。意识、态度、坚持有时比方法本身更为重要。期待学几句育儿箴言,买了一册育儿宝典就能搞定孩子的教育问题,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言传身教,共同成长,这是很多成功父母的体验。P136
每一个孩子,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主义者。这是事实,是不可怕的事实。教育,就是让孩子由一个天生的追求即时快乐、唯我独尊的“自然人”慢慢长成长为一个遵守规则、心有他人、憧憬未来的“社会人”。这是一个过程,漫长且复杂,不会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不会自觉主动配合成人的。他们都比较容易表现出容易忘事。尤其是容易忘掉那些成人教给他们的规则。P139
当场批评教育孩子,容易让孩子感到尴尬,孩子一尴尬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本来能够接受愿意遵从的事情,孩子可能就表现出不乐意的姿态了。
不是孩子的每一次失误爸爸妈妈都需要批评教育。很多时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招呼,孩子就心领神会了。P139
如果幸福与盲目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幸福怎么看也是低层次的。P141
孩子的成长,家长在其中的影响是花钱不足以取代的,是别人不足以取代的。P142
育儿和装修房子一个道理。即使终会有遗憾,最好也能够多听听,多看看,多想想。纸上谈兵,并非一无是处。如果自己从实践中感悟到了更多。与其自己在那里感叹,不如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一个人的经验很宝贵,更多人的经验累积起来就是宝藏了。P144
人生之路,别人不能代替,非自己开拓不可。无法回头,又不能不走,那就只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包括接受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种结果。P145
不只是如何与孩子谈性的问题,家庭教育从总体上来说,态度都比方法更重要。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幸福取决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在这种错误态度的支配下,好心办坏事是早晚的事儿。P150
教育孩子,很多时候真的不是要给孩子讲什么人生哲理,也不要轻易对孩子承诺什么,更不必寄托什么希望。做给孩子看,带着孩子一起做,帮助孩子做,就OK了。P153
过去的孩子,对爸爸妈妈提点要求的时候总是惴惴不安,深怕被大人斥责不懂事。现在的孩子大多不知道什么叫懂事不懂事,他们只知道自己开心不开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从小没有规矩,没大没小,无法无天惯了。爸爸妈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唯我独尊、快乐至上的人。现在,又期待孩子能够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失望自然是难免的了。P155、156
欧美国家的爸爸妈妈并没有特别的招数,他们的方法就是不理睬孩子的哭闹。有话你好好说,要求过分就乖乖自动收回,哭闹永远达不到目的。闹得太过,爸爸妈妈可以把孩子关在房间甚至卫生间里反省。P159
对孩子来说,仔细、严谨、认真、礼貌、耐心等词语都过于抽象,不好理解。就像一粒一粒的盐,直接放进嘴里,只会觉得太咸,甚至咸得有点苦。只有把盐化入汤中,才会觉得味美,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吸收而不是马上就吐出来。P162
有的父母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佳而着急,不惜花费大把金钱和时间送孩子去补习,却不想想孩子是不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兴趣,更不会思考孩子的学习与自己平时的言行有没有关系。这些家长是把孩子的学习完全寄托在补习班的老师身上了。P165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与我们保持一致,我们可曾暂时放弃自己的成见,听听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的想法的确错了,我们可曾理解孩子的思维过程并从中发现可以肯定的地方?我想,我们很多成人没有这个耐心,我们习惯的做法是判断孩子的想法是对还是错,然后予以表扬或者进行教育,而没有想到应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有与成人不同的想法。P167
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如果孩子每一次的与众不同,首先遭遇的是成人的批评教育,而且这种批评教育每次又必须以孩子认错而结束,几番下来,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自我检查。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可能与成人不同,孩子就自然不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坚持的结果很可能是被老师否定甚至批评。
为了让爸爸妈妈和老师认可自己,为孩子们很机敏地揣摩成人的想法,放弃自己的主张,因为对未成年人来说,获得安全感远比建立自信更为重要。很多孩子的自信就是这样丢掉的。P168
尊重事实的真相,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最高智慧而存在。给孩子倾诉、反驳的权力,很重要。P169
如果孩子为自己的成绩烦恼,爸爸妈妈不要以为轮番夸一夸孩子聪明,孩子就会信心百倍,就会刻苦学习,成绩就能嗖地一下上去了。没那么简单的事儿。与其空洞地夸孩子聪明,不如实在地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所在,帮助他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当孩子的成绩一点一点上去的时候,他们的自信不用别人夸就重新有了。P170
孩子的自信心,靠爸爸妈妈的夸奖是维系不了多久的,当孩子与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自然会有比较的,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在小朋友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如果孩子已经受到小朋友们的排斥,爸爸妈妈还在家里表扬孩子最聪明最可爱,那真有自欺欺人的味道了。P171
如果孩子哪件事做得不规范,不用生气,毕竟是孩子嘛。但一定不要姑息,孩子的坏习惯都是爸爸妈妈惯出来的。
孩子没有进入青春期,那就都是小孩子,连哄带骗加上一点“威胁”,没有搞不定的事儿。如果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了,爸爸妈妈不要再哄孩子了,可以严肃地和他谈谈话,告诉他爸爸妈妈永远是他的后盾。但有些事情需要他自己负责。然后,该干嘛干嘛去。P174
坏毛病的出现与好习惯的养成,道理是一样的,不是父母“说”出来的,而是孩子“做”出来的。这些坏毛病都是父母惯出来的,现在,要想靠“说”来让孩子改正,养成好习惯,失望在所难免。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明白,孩子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这个培养不是说教,而是手把手地教孩子哪些事可以做,怎么做,哪些事不能做。如果开始不注意训练、纠正孩子,随心所欲地玩了几年,突然间父母禁止孩子这样做,孩子当然不会乖乖听话。P177
如果孩子嫌你烦,不要多说什么,把话语减到最少,自己该忙什么就忙什么。孩子的事,让他自己解决。解决不了,让他自己开口求你,不开口你就装不知道。当然,千万不要板着脸,这不是冷战,只是给孩子最大的空间和自由。如果孩子需要,你还是要第一时间出现的。P180
当我们遭遇到孩子的威胁时,我们不必惊讶,不要过度反应,也不要漠然视之。但我们心里一定要知道——“孩子心里不快乐了”。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他们不快乐的根源,引导孩子释放压力,而不是一味呵斥,那样会火上浇油,于孩子于自己都是无益的。
现在很多父母管教孩子不如过去那般严厉了,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开始,就与孩子没大没小,以为这是平等,这是民主。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对的。没大没小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既不会“怕”父母,同样不不懂得“敬”父母。等到孩子青春期反叛开始,当父母的遭到攻击就是必然的了。可以这样说,孩子没大没小不懂规矩,从根子上看,就是因为孩子的父母就是一对同样没大没小不懂规矩的人——这指的并不是在工作上,而是在家庭生活中。
虚荣心一旦形成,并且敢于表达出来,要想克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要孩子克服虚荣心的人正是孩子所批评的人。孩子会把这种教育看成是爸爸妈妈为自己的无能所做的辩护了。自然,孩子也会认为这样的辩护正是无能的表现——你们没本事当不了大官挣不了大钱,就会教训我。P189
虚荣心,有时候也是一种动力,为了比别人强,就会去奋斗去争取。如果自己很努力了,孩子看在眼里,即使略有微词,可能也不会说出来。P189
希望孩子能够安心做作业,就不要顺着孩子的心意给他买玩具型的文具。
希望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妨先从教孩子学会收拾书桌开始。
想让孩子学习有潜力,就不要在孩子有困难的时候立即帮助解决问题。孩子要想过河,你可以教他如何搭桥,但不要直接把他背过河。
要求孩子在一个完整的时段写话作业,不然电视没得看,游戏没得玩、零食没得吃——总之,不让孩子如意。P192
通过讲道理的办法让孩子主动把药吃下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爸爸妈妈一定要自信镇定,不要急,不要慌。否则,孩子看着爸爸妈妈那着急慌乱的样子,更会以为吃药的确是件可怕的事情,更加拒绝吃药了。P195
千万不要取笑孩子。孩子本来就害怕着呢,被大人一取笑,会更加沮丧,说不定真就慢慢变得自卑,没有了自信。P197
父母的镇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暗示、一种帮助。P198
中国总有一些人,过着最底层的生活,却有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动物界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物种了。——林语堂P204
一个人的成长其实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难简单地把一个儿童的顽劣归于他不听父母之命和某个“坏小孩”交了朋友。若有哪个家长如此看待问题,事实多半是因为自己家庭失败而推卸责任。P207
在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与直接粗暴干活孩子的交友上,爸爸妈妈似乎更容易选择后者,而这几乎没有城乡区别。因为经常能听到爸爸妈妈——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鼓励自己的孩子与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不要理睬班里的“差生”。这实在是非常搞笑的家庭教育。如果孩子们都很乖,都按照父母的教诲找朋友,那么事实就是无论哪个孩子都无法找到能在一起玩的朋友。遇上成绩差的,孩子不愿意和人家玩;遇到上成绩好的,人家不愿意跟你玩。到头来,孩子只能自己和自己玩。P207
如果孩子从小就知道,只要有道理,父母会尊重自己的想法;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可以决定某些事,而且这个范围随着自己年龄和能力的增长在不断扩大,那么,我想,很多家庭中严重的更年期遭遇青春期的混乱伤心现象会减少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抗争,说白了就是孩子在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决定权,或者说是家庭中的权力之争。如果一个家庭,父母从来就不认为孩子必须听自己的,从来就不把自己的理想寄希望于孩子,只是为孩子当下的快乐、将来的幸福着想,把孩子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并与之交流。我认为,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就不会以与父母抬杠为乐,更不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了。P210
孩子要的不是东西,是认同。
人是群居动物,心理上都有有归属的需要,渴望被接纳被认同。学校里的孩子,同伴自然是比老师更重要的群体;能不能被同伴接纳,有时比能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更被孩子重视。当然,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还是比较认同权威的。P212
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要尊重别人,接纳别人,而不是强求别人与自己一致。213
你“个”,他“个”,我也“个”,所以我们是同类。到那时,或许“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感觉会大大减轻。P213
父母们,不要总陪在孩子身边。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很需要独立自在的空间,很反感父母像个苍蝇似的围着他转。P215
爸爸妈妈的乐观和努力会感染孩子,让孩子觉得生活是美好的;爸爸妈妈的理解与陪伴会温暖孩子,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幸福的。没有了这些,大把大把的金钱可能只会堆出一座孤独的城堡,塑成一颗冷漠的心。P218
越是宠着孩子、处处护着孩子,孩子往往越发不领情。而且年龄越大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反感会越多,与之相伴的是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依赖也与日俱增。一边严重依赖,一边不满抱怨,甚至可能动不动就掉眼泪发脾气扔东西威胁不吃饭了要离家出走了……P220
孩子小时候没有独立能力,完全依赖爸爸妈妈;慢慢长大了,有点儿想法了,却还得处处服从安排,那么孩子日益增多的能量,也就只能用来发脾气了——没地方可以发挥作用啊!P221
永远冲在孩子前面,试图为孩子解决一切困难,最终会发现,真正难以解决的问题恰恰就是自己的孩子。P221
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要允许孩子有不同于父母的选择。P223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会要有耐心和智慧。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好习惯的养成与坏习惯的改变都不是容易的事,班主任工作中的“反复抓,抓反复”完全适用于孩子的成长。P224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还要有勇气。帮助青春期孩子成长,其实也是帮助孩子离开自己,独立面对生活。对中国父母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心理挑战。P224
虽然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对很多家庭来说不小,但做好为人父母的心理准备可能是更为重要的。P226
有了为人父母的心理准备,才会心甘情愿、有条不紊地为将来宝宝的出生做准备,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准备,更要有家庭教育方法的准备。P227
具体的问题是无穷的,而且一种方法对这个孩子管用,换一个孩子未必有用。P227
为人父母,要有提前为孩子着想的意识,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要总是让孩子推着你、逼着你往前走,为人父母的你应该主动地想在前面、做在前面。P227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