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区级一流课程“传统器具与数字创新”课程作品展(二)

发布于 2021-01-18 01:04

展览课程:

传统器具与数字创新设计

展览班级:

2018级产品设计2班

任课教师:

阳海鸥

一、课程介绍

“传统器具与数字创新设计”课程是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紧密结合振兴传统文化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广西人文强桂和桂林旅游文创人才培养需求而开设的一门本科课程。该课程获得2020年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主要针对广西传统木构器具的功能设计、材质运用、加工方法、木作结构、零部件装配、工作原理等知识进行学习与研究。本课程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木构器具尺寸、材质、结构的设计能力,提高木构器具部件加工及组装的操作技术,进而理解蕴含在传统器具中的造物智慧与文化,并最终能够在传统器具造物智慧的启迪下进行现代产品创新设计。

该课程作为区级一流课程,课程团队教师经过集体备课研讨,顺利完成了“理论学习”、“传统器具虚拟仿真实验学习”、“传统器具收集分析”、“传统器具实践考察”、“木工实验室实践操作”、“传统器具创新设计“六大教学环节,使同学们掌握较好的传统器具功能尺寸、材料结构、部件加工、组合装配、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设计制作技能,深入了解了我国传统器具的造物思想和文化内涵,最终在传统器具造物智慧的启迪下进行符合现代需求的产品创新设计。

阳海鸥老师指导同学们进行传统器具虚拟仿真实验

吴泽行老师指导同学们操作木工设备

同学们木工实验室加工传统器具实物模型

“传统器具与数字创新设计”课程同时达到了良好的课程思政目标,第一,通过学习传统器具榫卯结构,如燕尾榫、粽角榫等,蕴含的科学结构和功效,传统器具的工作原理如水碓的水势能转化为碾压谷物的动能原理等,培养了同学们理性思考、批判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第二,通过学习传统器具遵循自然规律,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实用至上原则,朴素的审美观,适应地域环境,与人类行为、信仰、思想的关系等等,培养同学们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第三,通过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造物文化,探究传统器具的造物智慧,进而进行现代产品创新设计,培养了同学们民族文化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阳海鸥、杨家明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桂北古村落“东漓古村”

 考察传统器具

二、作品展

/

第1组

传统器具制作: 风谷车

 创新设计:《CC谷咖—咖啡机设计》 

 组员:杨婷、杨紫薇、覃莉婷、黄耀平

 指导老师:阳海鸥 

传统器具风谷车介绍:

风谷机,是一种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子实中杂质、瘪粒、秸杆屑等的木制传统农具。风谷机基本构造是:顶部有个梯形的入料仓,下面有一个漏斗是出大米的,侧面有一个小漏斗是出细米、瘪粒的,尾部是出谷壳的;木制的圆形"大肚子"藏有一叶轮,有铁做的摇柄,手摇转动风叶以风扬谷物,转动速度快产生的风也大,反之亦然。古籍中将一种能产生风(或气流)的机械叫风扇车、扇车、扬车或"风车"。为了避免与利用风力作业的机械即风车相混淆,人们将产生风的机械一律称为风扇车。

版面:

创新设计说明:

CC谷咖的灵感来源于一种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杂质、瘪粒、秸杆屑等的木制传统农具——风谷车。风谷车。早时人们利用风谷车扬去稻谷中的秕谷和草屑杂物,剩下饱满壮实、干净的谷子,进仓储藏。随着现代科技的的发展,它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此次设计将用来碾磨咖啡豆的咖啡机与风谷车的基本外形相结合。将进仓口设计成机芯、将摇手设计为咖啡机的手摇部分、将风箱设计为咖啡机的运送咖啡的通道、出风口为咖啡机的出料口。设计外观以简约为主,在大体上不脱离风谷车的形状,使风谷车的功能原理融用进咖啡机设计中,起到传承传统器具文化的作用。

版面:

CC谷咖视频


/

第2组

传统器具制作:龙骨车

 创新设计:《咕噜水车》 

 组员:李孟如、丁莉薇、林堉鸣

 指导老师:阳海鸥

传统器具龙骨车介绍: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其结构是以木板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另一端有较大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

版面:

创新设计说明:

传统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退出历史的长河,但是它们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是现代器具的源头。龙骨水车传统民具设计,将传统民具转换设计成产品,普及传统民具相关知识,我们将龙骨水车设计成儿童益智类组装玩具,普及传统器具的同时,达到益智教育的目的,儿童在进行组装的时候,能够真实还原龙骨水车的建造过程,以及龙骨水车的运动原理,同时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想象力。

版面:

咕噜水车视频


/

第3组

传统器具制作: 耧车

 创新设计:《SWALLOW—多用桌面绕线器》 

 组员:陈秋红、唐美荣、廖小燕

 指导老师:阳海鸥 

传统器具耧车介绍:

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耙耧”。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作为一种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耧车经过后人的改进,还用于中耕、施肥等多种作业。耧车的构造其实并不复杂,“劐”是耧车播种时用的铧,类似三角犁铧,但较小些,中间有一高脊,10厘米长,8厘米宽。将劐插入耧车脚背上的二孔中并紧紧绑在横木上。这种铧入地8厘米深,而种子经过耧脚撒落下来,因此能在土中种得很深,并使产量大为提高。

版面:

创新设计说明:

风筝绕线器的灵感来源于我国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玩具——风筝(又名纸鸢),它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程里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文化,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还以寓意吉祥的图案映射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设计以六大风筝中最典型的“沙燕风筝”为外观原型,并通过设计语言的提炼使整体既有风筝的具象又具有现代简洁之美。在需要收纳数据线时,仅需要将盖板取下后把数据线一上一下绕过转动轴,再像放风筝那样手摇转动轴便可轻松实现。同时在背面还设计了带有防滑横条的夹子装置,可以让它站立、夹、钩,在任何自己想要放置的地方,兼具数据线收纳、数据线防尘的功能性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再设计的装饰性。

版面:

/

第4组

传统器具制作:水碓

 创新设计:《时碓》 

 组员:余海州、汤梦佳

 指导老师:阳海鸥

传统器具水碓介绍:

水碓是利用水流力量来自动舂米的器具,以河水流过水车进而转动轮轴,再拨动碓杆上下舂米。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我国在汉代发明了水碓,浙东山区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滚筒式水碓记载。

版面:

创新设计说明:

闹钟采用“闹钟+水碓形式的敲打闹铃”的形式作为设计概念。空间感和工业感十足,闹钟里也有一方“小小世界”,赋于产品新的空间形象,不拘泥于过去产品形成的空间形象。比起平常的闹钟多一分趣味性和一分空间感。弧形设计把光影引入产品内部,消除黑暗感和封闭感,使产品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产品更加丰富多彩,给用户以多种感受。功能上,把闹铃从听觉转化成了视听具备的可视化闹铃,使用者可以看到闹铃想起来的整个过程。设置的时间一到,产品上方的风车便会转动,牵引小锤子敲打底盘的小金属片,发出声音。闹钟撞击的声音根据设置的音乐来踩点,在音乐与敲打装置的碰撞编排之下,敲打出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产品顶部的小圆球是停止装置,把小圆球往小盘子按压就可以停止闹铃。产品保留了钟表设计,除了用来提醒时间的闹铃以为,平时也是很实用的钟表。

版面:

/

第5组

传统器具制作: 辘轱

 创新设计:《辘轱户外烧烤架》 

 组员:冯源、张文婷、黄利利

 指导老师:阳海鸥 

传统器具辘轱介绍:

辘轳,汉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由辘轳头、支架井绳、水斗等部分构成。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我国人民已经发明了辘轳。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

版面:

创新设计说明:

辘轱户外烧烤架灵感来源于辘轱水井。户外便携烧烤架灵活的采用辘轱井打水装置的一个结构,烧烤架也在户外使用的,有三种烤模式,一种不粘烤盘煎的方式,第二烤网碳烤方式,第三种手摇式旋转烤制。这三种模式结合更加方便不同口味的需求。采用了304不锈钢材质。贴心设计拉抽托盘可放置食物,旁边设有架子可放置调料和工具。手摇式旋转烤架,手抓动手柄打圈式旋转就能让食物360度旋转,这样食物才能熟透,不仅能吃到美味的食物,还能体验烤制食物带来的乐趣。

版面:

/

第6组

传统器具制作:吕公车

 创新设计:《成长王国·儿童床》 

 组员:孙锦荘、郑巧、侯智中

 指导老师:阳海鸥

传统器具吕公车介绍:

中国古代一种大型攻城器械。车起楼数层,内藏士兵,外蔽皮革,以牛拉或人推,可出其不意推至城下,因与城同高,可直接攀越城墙,与敌交战。车内分上下五层,每层有梯子可供上下,车中可载几百名武士,配有机弩毒矢,枪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坏城墙设施的器械。进攻时众人将车推到城脚,车顶可与城墙齐,兵士们通过天桥冲到城上与敌人拼杀,车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

版面:

创新设计说明

儿童床的灵感来自古代传统攻城车(吕公车),攻城车是古代战争重要的武器。战士们使用攻城车进行攻击占领对方城池,这个行为过程刚好与孩子爱爬高爬低的天性相似。儿童床沿用了攻城车的上下结构和一些功能性结构和基本外形结构,例如爬梯、扶手、围拦等。右侧增加了小楼梯,并将楼梯间隔设计为储物格。左侧添加了滑梯,增加趣味性,滑梯侧面也附加了储物架,还有小衣柜,这样的穿插结构让滑梯更稳固,在考虑趣味性的同时还增加了实用性。

版面:

/

第7组

传统器具制作: 小鸡啄米

 创新设计:《摇摇不倒仓》、《鸣灯》 

 组员:黄中巍、党一民、葛洋、林莉、张文婷

 指导老师:阳海鸥 

传统器具小鸡啄米介绍:

小鸡啄米是一款民间手工制作的木质玩具,蕴藏着古老的民间智慧,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构思结晶,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艺术审美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鸡啄米玩具通过摇动木柄使球晃动,以此牵动线的松紧,控制小鸡啄米的速度,这能够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孩子只需通过摇动木质把柄顺着水平方向轻轻摇晃,小鸡们就能够被线牵引着在木板上做出啄食的动作,发出“叨叨叨”的声音。每当几只小鸡不停啄米同时发出声音时,就能够引起孩子的好奇和注意力,博得孩子的喜爱。小鸡啄米的故事能让孩子从中了解到爱惜粮食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培养起爱惜粮食的环保意识。

版面:

创新设计说明:

我们以传统器具小鸡啄米为原型,提取孩子们喜爱的小鸡外形,同时结合蛋壳的外形特点和充电宝的功能,设计出了这个外观圆润可爱,内部有可摇晃的小鸡玩偶充电宝。

版面:

创新设计说明:

我们以传统器具小鸡啄米为原型,提取孩子们喜爱的圆润可爱小鸡外形,对其进行创新改造,做了这个名为鸣灯的灯具设计。灯外壳采用磨砂玻璃,无论发散光线还是作为摆设的灯具都更突显毛绒柔软的质感。

版面:

/

第8组

传统器具制作:火桶凳

 创新设计:《智能取暖火桶凳》 

 组员:覃家秘、覃友榕、周勇全

 指导老师:阳海鸥

传统器具火桶凳介绍:

“火桶”为我国南方地区的御寒器物。火桶凳的形状类似普通的木桶,其上部取桶的一半,比木桶略高;火桶凳的三分之二被略带弧度的长木板围挡,三分之一被略带弧度的短木板围挡,从而形成开放式的不封闭的桶状器物;中间空心,底部放入一个放木炭用的火盆,火盆上有铁网。火桶更像是凳子,可以随身携带,上方半圆的位置可坐一人。脚踏在铁网上或短木板的顶端,火盆里燃烧的炭火可以暖脚,热乎的凳面可以暖身。

版面:

创新设计说明: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其结构是以木板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另一端有较大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

版面:

/

第9组

传统器具制作: 取暖箱

 创新设计:《便携取暖器》 

 组员:禤馥蓉、赵梓伶、曾海妮

 指导老师:阳海鸥 

传统器具取暖箱介绍:

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其中熏炉、手炉、足炉等,应该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熏炉其实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卉图案。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木头、铁制作。手炉是方便手握的取暖器,大小与今天的电手炉差不多,内置炭火或其他热源。足炉置炭火,上面有罩子。脚置其上。

版面:

创新设计说明:

本款取暖器想法、概念源自民具火箱,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性,集结蓄电池、照明、充电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便携取暖器。本产品适用于菜市场及流动小摊贩使用,在冬天时可以取暖,夜晚可以照明,也可以为手机充电,功能区全。本产品内置蓄电池,可无线使用取暖、充电等功能。本产品外形采用老式收音机的外形,在忙碌的生活中点上有趣的色彩。

版面:

/

第10组

传统器具制作:独轮车

 创新设计:《独轮桌子》 

 组员:陈日金、李伟平、岑权洺

 指导老师:阳海鸥

传统器具独轮车介绍:

独轮车,俗称“手推车、鸡公车、羊角车”,是一个以人力推动的小型运载工具,最早为中国人发明。独轮车利用杠杆原理把负载的抗力点靠近支点(即车轮)而令本身运作有效率,亦把负载分担在独轮车及操作者之上。因为独轮车令笨重或大量的负载移动变得轻松,也能够在崎岖路面行进,在运输、建筑工地、农地、花园中有广泛的运用。古代的独轮车,车轮为木制,有大有小。小者与车盘平;大者高于车盘,将车盘分成左右两边,可载物,也可坐人,但两边须保持平衡。在两车把之间,挂“车绊”,驾车时搭在肩上,两手持把,以助其力,独轮车一般为一人往前推,但也有大型的独轮车用以载物,前后各有双把,前拉后推。

版面:

创新设计说明:

我们的产品独轮桌设计灵感来源传统木制独轮车,独轮车是为了方便运输而制作的传统民具,我们将其与桌子结合。独轮桌的外形与独轮车类似,利用独轮车方便运输的特性,将其与桌子结合。两旁突出的边缘可以防止桌上的物品跌落,独轮桌的把手可以与其他独轮桌对接连接固定。设计的初衷是因为会展,展览馆等地需要使用大量的桌子,来回搬运物品。独轮桌既可以当桌子也可以当运输车使用。方便布置展会,搬运物品,以及展会后的收拾结尾工作。这种设计将传统民具与常用家具妥善结合,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使原本繁杂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版面:

一个有思想,

有温度的公众账号

设计新媒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新媒体中心  出品

图文:阳海鸥

编辑:陆可盈

审稿:贾婷婷

投稿邮箱:3409523066@qq.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