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一名油田“神医”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于 2021-10-13 20:36

在油田上

总有一些“神机妙算”的师傅们

无论是站上设备出故障

还是生产现场有问题

他们就像医生那样

通过“望闻问切”

就能找出症结所在

虽然我们不是行医救人的白衣天使

但我们可以成为

保障生产“健康”运行的油田“医生”

那你知道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油田“神医”

到底要闯多少关吗

一起来看看吧

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接患者、问病历、开医嘱......一天的忙碌下来,怎一个“累”字得了

石油人忙起来,也是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常常忙到深夜才能抽空休息

医生和石油人,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是同样考验人的体力和耐力。医生要面对不计其数的患者,而石油人也要负责搬运各种设备、现场落实各项措施,遇到风霜雨雪天气,保路拉油、应急抢险更是对体力的考验。

针对各类疑难杂症,医生们要时常进行讨论交流,集众家所长攻关解决难题

石油人也要时时对生产现场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结合真实数据找出“症结”所在

就像医生要面对各类疑难杂症一样,油田开发工作中也会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出现。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技术工作者们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问题,通过现场措施落实、数据收集统计,找出影响生产的原因并及时整改,从而保证油井“健康生产”。

医生在手术中随时可能遇到各种突发情况,丰富的行医经验和迅速的反应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在油田生产中也随时可能出现各种紧急情况,训练有素的应急能力,是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面对突发情况,一名有经验的医生和一名反应迅速的老石油,都是挽救他人和自己生命安全的重要角色。反应要快、判断要准、下手果断,只有这样才能够逆转形势、挽回损失。

对于医生而言,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只要患者有需要,医生就会随时出现

夜晚八九点、凌晨一两点,无论何时,只要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有解决问题的石油人

无论是医生还是石油人,“坚守”是大家永恒的话题。虽然一个在医院,一个在一线,但是只要工作召唤,他们就会随时出现在现场。他们的生物钟不分昼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他们的“战场”。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艰辛与忍耐

常年在户外工作的石油人,同样需要忍受酷暑与寒冬的考验

严冬、酷暑,对于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和穿着红工装的石油人而言,都是严峻的挑战。夏天热,顶着大太阳户外作业,分分钟感觉要被炙烤“熟了”。如果再碰上下雨,穿着雨衣工作,外面一身雨,里面一身汗,里里外外全湿透。冬天冷, 一阵忙碌过后,衣服冻得硬邦邦,像是披上了一层冰甲,没有冰火不侵的体质可不行。

急难险重任务前,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党员带头做表率,一面面党旗在油区飘扬,石油人用行动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承诺

艰难困苦、考验挑战,都不能磨灭我们攻坚啃硬的决心。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不论身处何地,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共产党员的责任始终记在心头。正是凭借着这样信念,我们才能创造一项又一项佳绩,不断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这么一比较

大家对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有了新认识呢

下面这些采二人

可都是各自领域的油田“神医”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背着“蜗牛壳”去行医

在生产保障大队,有这样一个班组,他们只有3个人,家当也很少,年龄不太“大”,平均也就57岁,工作范围却很广泛,全厂各个作业区都有他们的身影。这支神奇的队伍,就是生产保障大队抽油机减速箱齿轮油加注班组。

孙崇彦是这个班组名副其实的“老大哥”,原本立志要在电工领域闯出一番天地,却在机缘巧合之下当上了一名采油工。眼看明年就要退休了,他在感慨岁月不饶人的同时,依旧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尽心尽力站好最后一班岗。在他的世界里,电动扳手的“滴滴”转动声,是最动听的声音。

丁广东是班组中动作最矫健、做事最细心的那一位,同时也是一名退伍军人。虽然转业多年,但他始终保持着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在小组里,他主动承担起了搬运、整理抽油管、加注管及清理现场垃圾等工作。每次加注结束后,他都细心的在《现场验收单》上记录作业井号、减速箱型号、更换油量等内容。

司机杨军今年52岁,是班组里的“小字辈”,除了将大家安全平稳护送到作业现场外,他还要做好设备维修保养、递送工具等“小事”。闲暇之际,他喜欢和大家开玩笑,“咱们成天开着润滑油净化车,像不像一只背着房子的蜗牛,行走在油区的山山峁峁间。”形象的比喻令大家哈哈大笑。

班组人数虽少,工作量却不容小觑。翻开《抽油机齿轮油更换》记录本可以看到,他们平均每天要加注7口井,翻山越岭,很是辛苦。正是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持,默默守护着抽油机正常运转,保障着生产平稳运行。

大山里的“问诊医生”

一场秋雨过后,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一辆皮卡车正艰难地行驶着,在皮卡车上有这样一群身着“红大褂”的“问诊医生”,他们一天的工作就在挨个去看望“病人”的途中展开了。

医学讲究望、闻、问、切,检查油井也差不多。望:观气色,首先观察抽油机整体运行有没有什么问题。闻:听声音,在井口端听一听有没有什么异响。问:询问症状,抽油机当然是不能说话的,所以要用专业的设备主动去检查它的问题。切:摸脉相,可以摸抽油杆感受其情况。经过一系列检查,就要“行医”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六小”措施。

在珠65油井,先给它测一测“心电图”,也就是这口井的功图,然后通过功图的形状来判断这口井的“症状”,如果有什么问题,六小措施就要派上用场了。油井一般会出现的症状是“身体沉重,消化不良”,即油井有结蜡现象或者是有污垢堆积,这时候首先会选择碰泵,通过振动去除蜡块,或者通过给油井“喝热水”“喝汤药”来“救治”,其实就是六小措施中的“热洗”和“加药”。如果通过功图,判断油井发生了“骨折”(油杆断脱)“动脉出血”(油管漏失),这时候就要请来我们的“手术医生”,也就是修井工人,来进行维修了,使油井尽快“康复”,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接下来测珠65油井的液面,查看这口井出液的状态,以及推测下泵的工作情况,最后取走珠65油井的“血样”(油样),拿到化验室做最后的检查。“诊治”好这口井,身为大山“问诊医生”的我们又要匆匆赶往下一个“病人家里”。

生产现场的“诊断专家”

早上8点,维修岗董建安和他的搭档们麻利地拿上工具,手持听针和测温仪,来到到伴生气第二项目部西一联轻烃厂,为该厂的15台泵、9台压缩机、47台电动机进行“体检”。

只见他将长长的听针一端放在前轴承上,一端放在耳畔,电动机流畅、规律的运转声传来,专注地听了几秒钟后,有着36年工作经验的董建安就判断出,机器处于正常状态。再用测温仪测了一下机体温度,也在正常范围内,将相关数据一一记录好,向下一台电机出发。

“给人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我们给机器看病也要通过听、看、摸、测等方式来判断。”董建安说到:“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只靠听就能听出设备运转是否有问题,这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经验。”

将所有的电动机巡查完,董建安和同事们又向着正在检修的1#压缩原料气电机出发。

这台重达2吨的压缩机正安静地“躺”在现场,几名检修工就像外科医生,围着它进行“手术”治疗。“这台机器开机后,每小时能发60万度电呢。”董建安说:“无论过程有多累多苦,我们都要尽快完成检修。”

经过4小时的努力,检修工作顺利完成。1#压缩原料气电机恢复工作的那一刻,大家心里都充满了自豪。

这世上

本没有什么“神医”

不过是积累的经验多了

受过的历练多了

便成了独当一面的能手

关关难、关关过

无论我们能否成为一名油田“神医”

只要我们扎根岗位、履职尽责

那些烈日寒冬里的敬业与责任

那无数个难眠的夜晚

终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熠熠闪耀的光点

向每一位恪尽职守

守护油田生产安全的的采二人致敬!

本期编辑丨衡晶钰 张少华

责任编辑丨昊庭

投稿地址丨sli_2416

版权所有 | 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