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抚养,够社会吗?

发布于 2021-10-13 20:59

今天想谈谈的话题是社会化抚养。这也算我一直动笔想写的我对教育的看法集合中的一篇单独文章,虽然一直想写一篇教育相关的长文,但是由于想要谈教育,必然要从教育工作者、政府、受教育者和家长的视角来谈论,并且牵扯到很多不同的学科,因此还是需要再多思考多研究一些内容,因此这篇社会化抚养的文章,就先浅浅的涉及一些我对教育的看法。当然,社会化抚养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这一概念包含了许多的不同的学科,因此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多种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我写这一篇文章,主要是从教育这一方向出发,来对社会化扶养进行一些思考与引申。

社会化扶养,这个概念是督工在某一期睡前消息中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有很多的人对这一概念表示了赞同,又有很多人表示这样的事情属于剥夺了家长的对子女的权利。因此自从这一概念被提出来之后,尤其是键政圈对这一观念进行了很多不同的角度的探讨。而我这篇小杂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社会化扶养?
其实从最近的数据等等可以看得出来,我国的生育率是一种断崖式下滑的趋势。当然我这里并不去论证我国的人口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但是由于几年前二胎的放开到如今,愿意生二胎的人口潜力已经基本上释放了,因此很多人已经开始讨论如何提高生育率。社会化扶养正是从这一角度提出来的,这一方的观点大致是这样:年轻人不太愿意生养孩子的主要原因在于每生养一个孩子所需要花费的精力是巨大的,因此,既然大家不愿意养育孩子,那么只要求大家进行生育,养育的问题交给国家来做,从养下来那一刻开始,就是通过整个社会开始扶养这个孩子。即将养育孩子的责任由传统的家庭责任转移为社会责任。

其实我一开始接触到这一观点的时候,我立马想到的是曾经读过的赫胥黎写的一本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中的剧情,所有人被人造的子宫统一生出来,再被这个社会统一进行扶养。通过筛选将每个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进行标号的社会。也就是说是一种完全取缔家庭式,转而形成一种如蚂蚁这一家族的社会型扶养的状态。

而社会化扶养被诟病最多的地方,正是磨灭了人类的家庭性。

二、社会化扶养与教育
社会化扶养最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教育,因为在我看来,社会化扶养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问题。现今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化扶养来解决,即取消了教育的家庭性,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亲缘关系对一些社会中的显规则的破坏。补课问题,通过社会化抚养,而不仅仅是提供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直接将补课这一市场给从中取缔;分流问题,社会化扶养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分流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教育之间不衔接问题等等问题。

我认为,教育对于现代社会来讲,仅仅是提供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维持整个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整个社会处于一个流动的过程之中,二是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而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有比教育能够更好达到这一目标的了。但是,尽管有这么多的好处,社会化扶养究竟适合这个社会吗?

三、现代社会适合社会化抚养吗?
在我看来,尽管社会化扶养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现代社会依旧不适合如此大规模的、激烈的社会化扶养。无论是从社会的资源来看,还是从社会的家庭来看,如今这个社会还没有能够达到实现社会化扶养这一目标。也就是说,钱不够、人手不够、能力不够、资源不够,从社会的任意一个方面来看,其实都不够进行这一强度的社会化扶养。甚至,对于适应以家庭化生活的整个社会,也并没有演化出能够适应社会化抚养的社会能力。

但是,这也就意味着,不进行高强度的社会化扶养,仅仅从我认为的教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来讲,一种介于现代化扶养与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俩者之间的,让社会承担更多扶养责任的构想,倒是一种可能实现的构想。

四、让这个社会承担更多的扶养与教育责任
和我一样比较关心的社会教育问题的朋友其实很容易看出来,这个社会已经开始有一定的固化了,我之前参与过这么一个辩题,叫做“寒门是否难出贵子”,可笑的事情是这一话题居然需要去争夺寒门的定义。这也就是意味着,本身这个社会认为的寒门,其实已经再难出贵子了,就是如今的本一院校,其实农村家庭出生的孩子是越来越少,穷人家的孩子更多的是被分流到了专科院校。而其实对于部分孩子,其实只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是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这里插一句,我之前一直说减负减负,教育部从减负这个问题都做了多少次文章了,最终都没有做出一点名堂出来,反而负担越来越重,这还不知道为什么吗?还不如就此提增负,反正也不会有更差的效果了。还有,教师的待遇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我是一直没有搞懂那么多博士去应聘一个教育岗位,就好像不缺老师了,县一级的教育资源依旧缺乏的很严重,并且县一级的老师的待遇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种问题不去解决天天盯着什么一线城市的教育岗位,有什么用?这两个问题又可以开一篇新的话题来讲,按住不表。因此,通过教育选拔人才、维持社会的流动性这一机制其实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何补救?只有社会进行兜底才能够补救。

五、以下是我开的脑洞(暴论)
之前我和我的许多学教育学的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之前曾经提出了一些与这种问题相关的脑洞,整理如下:

我认为小学的学制需要缩短到五年,在小学五年级之前,依旧保持学校的学生是在家庭中培养,从六年级开始到九年级(初三)这四年,将所有的适龄学生统一送到县一级的学校进行统一教学,初中的孩子其实已经可以住校了,国家统一拨款进行住校生活,一切学杂费减免,但也允许走读,但走读的学生不提供住宿费和学杂费等费用。通过建立起初中、高中七年的统一评价体系,并且建立起小学、初高中、大学的完整的衔接体系,在高中阶段进行统一的选拔分流,这样既能够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有能保证社会的流动性。

当然这个脑洞还有很多的缺陷需要补充,我的言论当然也有一定不正确之处,大家若提出批评指正我也会虚心接受。

当然,我的教育理念、我对如今教育的一些看法当然还需要更多的文字描述,因此今天只是从社会化扶养这一角度来看我对教育的一些小小的想法,有些问题也没有完全讲清楚。肯定有错误与不足,大家也可以探讨进步。当然,哪怕是社会化扶养这一问题,也不是我现在一言两语所能讲明白的,因此这篇文章也就浅尝辄止,也欢迎大家指正。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