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哲学?在鲁汶大学读教育硕士是怎样的体验?

发布于 2021-10-17 18:00


哈喽!鲁汶大学10月14日已经开放申请啦!想想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改简历。现在来鲁汶已经快一个月咯!有很多朋友都很关心:在鲁汶大学(KULeuvn)读教育硕士,是怎样的体验?为什么要加一年预科呢?

今天这期推文,我会按照课程表,逐一介绍我们的课程,以及上课体验,请耐心看下去吧!ღ( ´・ᴗ・` )比心

(课程表照片可以翻我之前的plog噢~)

 划 

 重 

 点 

周一,11点~13点,M&LE


M&LE,全称Math and Language Education.(数学和语言教育)

老师印象一个老爷爷,明年就要退休的教授,英文有一点点口音,但不影响理解,因为他讲得很慢,也会很耐心地回答问题,很和蔼可亲。

课前准备:上课之前会发资料预习,主要包括考试例题、word版内容介绍、相关研究论文和上课用的ppt。

评估标准:期末考试开卷,三小时,不让带电子设备,但可以带纸质材料,所有资料都可参考;math和language分开,两张试卷。学习小组的学姐说,教授比较重视math部分。

上课体验:我们和本地荷兰语学生一起上,他们应该是11点上一门课刚下,就赶过来了,于是教授会很耐心地等10-15分钟。前面六章都是math部分,主要是讲小学数学的教学原则。第一次课,教授拖堂了7分钟,被学生指出后他立马就下课了;第二次课,他是看着时间到1点就宣布下课。嘻嘻(#^.^#)教授基本上是在念ppt,如果看不清大屏幕,可以看pad。

学姐经验:会有一次平时作业,要求用数学原则分析一个电子游戏,分小组完成,要做海报并展示。考试考得比较细致 ,比如要分析为什么这个实验要这么做,理解实验过程;至于相关专业词汇,可以在考前整理成表,以免考试时手忙脚乱。

周一,14点~16点,Statistics

Statistics,全称Descriptive and Inferential Statistics part 1: Theory.(简称统计理论1,因为下学期还有。)

老师印象:一个年轻的男老师,好像是第一次教课,上课时不时会蹦出法语单词,每次做个图表出来都会说voila;但是讲课的语调一直都是一个调,刚吃过午餐的这个点,真的很容易犯困……

课前准备:上课之前会发上课用的ppt,周日预习。

评估标准:期末考试可以带计算器入场,会给公式。

上课体验:上课的地方在负一楼,没有窗户,和心理系的同学一起上;课堂练习用的是polleverywhere,大家在线提交答案,老师立马就能看到反馈;上了两次课,讲的都是很基础的知识点,难度系数不大。然而,老师貌似喜欢提前下课,第一次课提前了半小时;第二次课,还有一半内容没讲完,但只有15分钟了,他说下次再讲-_-||

个人感悟:就理论而言,网易公开课有两个基础的统计入门课程,可以作为补充;还没接触过SPSS,不知道难度值多少;下周开始上练习课,分小组进行,姓氏在A-M的同学在第一组,N-Z的同学在第二组,两组轮换在周二和周五下午做练习,又是2个小时的课。

周一,18点~21点,学术写作

顾名思义,全称Academic Writing.

老师印象:一个年轻的男老师,不是博士,他说自己做不了研究……

课前准备:有纸质讲义,但上课前不会发上课用的ppt,而是上完课后上传系统。

评估标准:有两次作业,每次占比20%,周一上课做,周三晚上交;期末考试是12月20日,当堂完成,需要带电脑或pad。

上课体验:分成三组,每组20多个学生,分别在三个不同的教室上课,我们组还有少部分来自bioethics专业的同学;第一次课,大家都觉得很轻松,就是相互介绍了解,再讲一些很简单的内容;第二次课时,简直要命,因为第一次的课后作业多,老师没有给时间在课堂上做,而是直接对答案,然后讲新的内容,刷刷刷地就过去了。以致于第一次课缺席第二次课才来的一个男生抱怨,这是高强度集中课吗?不得不吐槽一下,作业是真的多。

个人感悟:学术写作这门课只上一学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写论文打基础;所以,再怎么吐槽,也得努力啃下来;换个角度想想,12次课,每次3小时,圣诞节前考完,早考完早轻松。

周二,16点~19点,IAER

IAER,全称Interpretative Approach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教育研究中的解释法)

老师印象:一个中年男老师,讲话慢条斯理……

课前准备:有必读的一本书,课前也会发相关论文,没有ppt。

评估标准:期末交一篇论文,ddl貌似是1月15日。

上课体验:第一次课上课前,连续发了好几次换教室通知,最后还是在原来教室上课;老师上课没有ppt,一边手写笔记,一边投屏展示;这是大家公认最难的一门课,因为哪怕你能听懂老师说的每个单词、每句话,但是连在一起,你真的不知道在讲什么;我就记得第一次课讲了半天的存在论和认识论,然后又讨论了很久——“教育科学属于行为和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老师回答:“看你研究的重点在哪儿……”

学姐经验:期末论文,是用Packer的书里提到的理论,去分析另外一篇学术论文,参考文献要写仔细。

个人感悟:太难了,大家都说这是门“玄学”,去了也听不懂,自己看书和看油管视频还好一点;学姐说可去可不去,反正把必读材料看完,交一篇论文,能过就行

周三,9点~13点,QRM

QRM,全称: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量化研究方法)

老师印象: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可能是博士刚毕业,没啥教学经验,讲课就噼里啪啦连珠炮似的……

课前准备:上课前会发上课用的ppt,但课前多久发就不一定了。

评估标准:小组研究作业10分,4~5人一组;期末考试10分,包括多选和一些短问题。(对了,鲁汶是20分制,10分就算过)

上课体验:课表上写的是9点~11点,理论部分;11点~13点,练习部分。第一次课前预习ppt时,感觉会比较有趣,因为有很多实验,还有油管视频。然而,没想到,第一次课,老师只用了1小时25分钟就把79张ppt念完了,她说练习部分没啥可做的,直接就下课了;下课后,我实在忍不住,等大家都走了后,我跟她说,你这样讲得太快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思考,这些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后请多给我们一点时间思考。第二次课,前面的部分也是不到俩小时就讲完了,练习部分,听说是被同学judge不合适,于是改为线上,自己回家做。

个人感悟:上一届的这门课是个老教授带的,今年教授在休假,女老师来代课,因此学姐说她们也不能传授啥经验;老师我求求你了,我可以忍受你念ppt,但我麻烦你课堂上留点空白,ppt上的信息不要一下子全部展示出来好嘛,真不知道是该看文字,还是听你讲……

周四,14点~16点,学习心理学

顾名思义,全称Psychology of Learning.

老师印象:第一次课是个女博士,不知道是哪里的,讲英文的口音有点重;第二次课换了个年轻的女老师,也是博士,讲话没有口音,语速正常。

课前准备:规定了必读书目,课前也会发ppt。

评估标准:期末考试14分,闭卷,三小时,分为多项选择和封闭式问题;小组作业4分,要做poster;平时作业3次,共2分。

上课体验:上课的地方跟周一下午的统计在同一个负一楼,教室编号不一样,都没有窗户;这是教育专业的选修课,也有一部分心理系的同学;老师开课前就给了大纲,标明了每次课的重点,每次课要读2~3章,然而老师的ppt就只挑关键概念讲;不看书完全听不懂,看了书也只能听懂一半;第一次课涉及到神经元和肌肉组织,第二次课讲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我觉得可能比较适合理科生学…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