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拖延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怎么改?

发布于 2021-10-18 08:45

鹦鹉岛
想要给孩子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应该怎样做?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教育#两会教育#新CES学习法


儿童的拖延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怎么改?

如果您已经为人父母或者老师,那您肯定见过或者听说过孩子以下的行为:

在应该学习的时候,他(她)死缠烂打表示希望看电视;而等电视真正有了对学习有帮助的节目时,孩子反而去看书了。

家里来了亲戚家的小朋友,父母希望孩子跟人家玩儿,孩子非要写作业;可到了写作业的时间了,孩子却非要去玩游戏。

老师正在讲课,孩子不听却偷偷地在下边写作业;等老师讲完后让学生写作业时,孩子无事可做了。

老师提出问题让思考回答,孩子不举手回答却低下头;而当老师开始讲课的时候,孩子却在下边小声和同桌讨论老师方才的话题。

学生因为语文课上没写完作业而被迫在数学课上写;结果造成数学作业写不完只能到语文课上去写。

公共汽车上明明看书对眼睛不好,孩子非要在上面看;等到了家里让孩子看书的时候,孩子却打开了电视。

……

此类事情很多。这样的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想尽办法,却根本不是在按照家长或者老师的预定指令去做事,个别的孩子在达不到目的时甚至还会撒泼哭闹,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的表现拖延症具体的表现就是应该做的事情不愿意去做、拖延着做或者干脆不做;而在当时情况下不应该做的事情反而排除万难去做,且不惜代价;要不再就是干脆什么也不愿意干,就等于平常人经常提到的“大懒汉”一个。拖延症表现在孩子身上主要在学习和写作业方面,孩子根本不是按照老师和家长的意图去学习,正如上面列举的例子一样,按照老师或者家长的指令应该做某件事情,孩子却忙着做其他的;而等到不需要他做这件事情时,他偏要做这件事情。

或许有人会问,学生在课堂上这样,老师难道不管?实际教师的课堂工作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如果你是教师,你感觉应该怎么管?你要管这个孩子,那就必须打断授课来处理这个学生,这就需要打断全班学生的思路,还要耽误几分钟时间。等处理完这件事,老师再次开始讲课,这名拖延症的学生又开始写作业了。让你说,老师是不是能几次三番打断自己的授课?要知道,下边还有四十多名孩子等着听课呢!课堂上的老师有很多的无奈。因此,教导具有拖延症的孩子走回到学习的正路上,家长必须起主导作用。

拖延症是人类的一个通病,包括成人和成长中的孩子都有这种表现,只是表现的程度和方法不同而已,这是社会学家时常研究的课题之一。从教育的角度考虑,当然是需要让人如何在学龄时期远离拖延症,从而踏上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康庄大道,到长大以后工作期间就不再拖延,就会勤奋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当然,做到这些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作为人之父母,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必须是首当其冲,老师更是责无旁贷。现代人都明白,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在培养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方面,学校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只能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而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父母本人。身为人之父母,能够提前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拖延症萌芽”情况,然后想办法预防孩子拖延习惯的养成,那才是成功的教育。

因此,将拖延症医治在萌芽状态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发现、认识拖延症的内涵和外延在儿童身上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对症下药。

其实,拖延症在孩子身上的表现非常普遍,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思索,你就会发现孩子身上拖延萌芽太多了。想一下,不管是在都市还是在乡村,您肯定见到过下面这样的场景,而且还不止一次。

 

案 例

(1)年轻的父母准备出去办事,可门口的孩子也想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孩子在拼命哭喊,根本不听爷爷奶奶的劝阻。

“妈妈——我也要去,我不在家里……”

妈妈此时往往会这样提醒孩子:“宝贝,我们先前不是已经说好啦?你已经答应我们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玩了。”

“不!”孩子将之前的约定全盘否认:“我就要跟着你们去。

我要跟着你们去玩儿……”

心软的妈妈往往要走过来哄一哄孩子:“宝贝,妈妈有要紧事,你就跟着爷爷奶奶在家里玩吧。妈妈回家一定给你买好吃的……”

“我不嘛,我一定要跟着你……”

看看软办法无法降服孩子,爸爸就开始斥责,随后伸手拉妈妈准备强行出发。看到这种情景,孩子哭喊愈发激烈,开始发疯一般挣脱爷爷奶奶的手跑到交通工具前边去撒泼(要不就抱住妈妈的腿),大有一种不让去誓不罢休的决心。

几番口舌的较量之后,孩子身后的爷爷奶奶看不下去了:“也真是的!不就是一个小孩子嘛。他(她)跟着你们走一趟难道就真的能坏了你们的事?要不就让孩子去吧!你们整日地跑来跑去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快乐生活吗?要不,孩子哭出个好歹来,你们后悔就晚了。”

妈妈本来对撇下孩子一事于心不忍,看到“上级主管部门”在替自己说话,妈妈马上就借坡下驴,回头看老公一眼:“没事吧老公?要不带着孩子?我看咱孩子挺听话的。要不然这么下去我们也去不成啊!”

就这样,父母开始再次跟孩子谈判:如果要跟随爸爸妈妈出去办事应该怎么做,再一次和孩子重新制定新的约法三章。就这样,孩子的“拖延之计”达到了目标。

有管理孩子经验的父母对这种事例再熟悉不过了,可一般的处理方式基本上都与上面的方法雷同,最后获胜的往往都是孩子。其实这么做都是错误的,这种行为都会滋生孩子拖延的苗头。

这事看似简单,但事情背后潜伏了儿童“拖延”习惯的滋生的土壤。从儿童的角度分析,拖延的内涵其实就是儿童在执行父母或者老师的指导上“拖”和“延”,要么就是干脆拒绝执行;反映在父母方面,往往是要求孩子在某段时间内必须完成生活上的一些事,而孩子往往没有按照父母的指令去做,就像本文开始的那一幕一样;反映在老师身上就是孩子完不成老师留下的动手动脑的一些作业,向后推诿。这些都是拖延症内涵的典型表现。

在上面的案例中,孩子拒绝执行父母的指令,将事先的约定抛到脑后,其实已经属于拖延行为了。值得肯定的是,儿童在做事开始前都比较听从父母的话,准备去办事之前,父母肯定首先和孩子商量好了,要求孩子在这段时间和爷爷奶奶在家。这就是一种指令,是对孩子的一种要求,当时孩子也满口答应了。但在实施过程中孩子变卦了,他(她)拒绝执行父母的指令。好奇心理非常强的孩子舍弃了他和父母之前讲好的条件,不惜代价要跟随父母一起出去,打乱了父母的工作计划。(父母究竟应该怎么正确处理这种事情,本书在第五章第三节有专门论述。本章节只做概念定论。)

父母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智商。在孩子拖延方面也在试探着向前发展,小眼睛盯着父母和老师的“脚步”慢慢滋生拖延的习惯。有些孩子在老师和父母双方之间寻找“空子”,想尽办法拖延令他们讨厌的做作业行为。

专家指导意见

英国17世纪著名教育家洛克曾经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成长方面具有同样的责任和义务,对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认真考虑,否则就要在教育孩子大问题上犯错误。

家长的思考与了解

1.在教导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上需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

2.当自己孩子行为出现错误时,你应该从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来处理。

3.希望父母多看一下教育儿童方面的书籍。

说明:本文转自网络,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1:贾乃亮为8岁女儿甜馨庆生,甜馨考双百的背后,李小璐功不可没!
✪2:老师带领全班为100分同学欢呼,真心为别人成功欢呼的人到底有多可爱?
✪3:Jasper对着每个镜头道歉,应采儿的教育方式简直太赞了!
✪4:36岁妈妈辅导作业气出心梗险丧命,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伤害太大了!
✪5:中考“疫情”作文12篇,篇篇直击满分,不可错过!
✪6:据统计,全国近一半的孩子都是“蛋壳心理”,原因还是在父母!
✪7:36个脑筋急转弯,答对6个以上算及格!和孩子PK一下
✪8:中学生常吃这4种早餐,成绩会越来越差?!附期末学生标准营养早餐表
✪9小学数学各类型应用题解答方法公式汇总,简单易懂!
✪10100段作文排比句,考试用得上,收藏!(附电子打印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