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学生关于设计课分数的来信
发布于 2021-01-25 03:03
又到期末,同学们各门功课成绩纷纷出炉,想起2008年我根据给一位学生的回信扩写出的一篇短文。
虽然时隔多年,高校出现了很多变化,尤其在“打分与被打分”环节,体制通过学生给教师打教评分,以及教评分与教师各种业绩评定的联动,让老师们没有过去那么强势。一些脑筋灵活、拎得清局势变化的老师,迅速从严厉高压摇身一变成夸夸糊弄小能手,一些自认为负责、坚持过去做法的教师,则面对学生给出的低教评分,觉得委屈、困惑,进退失据。而学生也已经变得(至少表面上)非常乖巧,诸如过去那种基于学术原则倔头倔脑、一堆疑问的学生,几乎灭绝,反倒出现不少懂得各种“聪明”技巧、借助(非学术)规则(向老师)求取高分的“内卷式精致利己主义者”。对这一变化的分析,可以参见本人新书《建筑教育笔记1——教设计·学设计》P112《虚弱的热情,暧昧的赞扬》一文。
即使有了前述一系列变化,即使我这篇短文是给一位从学术角度产生疑惑的学生的回信,我还是觉得此文中一些基本原理,在今天对大家仍有些帮助,故收进公号原文重发。此文已经过大幅修改,收在马上要出版的《建筑教育笔记2——思与做·对话录》。
近日,收到封学生电邮,谈到了对专业内老师打分数的疑惑,现作答如下。
建筑学(以及很多带有文科性质的学科)缺乏象数学、物理那样的定量标准,相当程度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老师的个人好恶(这里的好恶,特指个人情绪上的,而非专业上的倾向)在评分时起作用,是一个客观存在。
当然,由于不同老师RP不一样,有些人会尽量克制自己的好恶,有些人会肆意放大自己的好恶,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必须承认,本专业的评审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如果再加上每个老师在专业水平、专业观念上的差异,其评判结果中的主观因素,所起作用的比例,那是相当高滴!
为了平衡这种主观倾向的不公正性,除了老师自身要努力做到如下两点:第一,提高道德休养,增强公心,胸怀放宽(这个最难,每个教师,包括每个人,可能多多少少都会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公正、客观、豁达的人吧),第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更新学识,增强快速抓住学生重点的能力(这个也比较难,中国有句老话,“三十以后不学艺”,那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现在有几个教师真把它当回事儿,60~70%都在吃读书时的老本,一劳永逸的教师在高校中比比皆是)。也需要一些制度措施加以保证:如外请评委打分,增加评审人数,加重过程评分环节,分项评分,消除一言堂,以期尽量将个人好恶降至最低。当然,你知道,这些设想仅仅是理想状态的设想,现实永远比理想残酷、丑陋得多。
退一百步讲,即使有一位“好老师”,道德上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专业水平又高,但由于学术观点不一,在我们这个专业里仍然可能会与另一位“好老师”,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水火不相容。
这同你将来作建筑师的工作环境其实是一样的。让·努维尔说过,他也许是世界上方案落选最多的设计师;科布西耶为他的联合国方案落选非常不满,著书立说论战不休;安腾忠雄有本书的名字叫《连败连战》……这些人还都是非常成功的大师,还都在一个环境相对客观、公正,没那么多潜规则的情况下,依然有如此MS不公平的境遇,那更何况在中国,更何况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呢?
正视现实,可以帮助我们在两个层面做事情。第一个层面是在自身弱势、没办法掌控全局的情况下,要主动学会一些技巧与方法,应对不那么美好、理想的现实,不要被其伤害,以至夭折。第二个层面是当自己能力强大、能够主导某个领域的时候,尽量尝试去改变这个不太美好的现实。
我想,我们绝大部分人、绝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第一个层面做事情。因此,对于建筑学学生我的建议如下:
1)有些硬的东西不要碰,不要留下硬伤。比如考勤,比如交图时限,比如字数要求……。作业呈现的形式质量(装订呀、纸张呀、打印呀……),要过得去,至少要让老师觉得你很认真,很重视他交给你的工作。
2)要去了解不同老师的个性,以达成有效交流。有的老师自尊心比较强(深究一下,也许有些本质上是自信心不够强,需要别人认可,有些是觉得行为举止就应遵守师道尊严之礼),那跟老师说话态度就要缓和、礼貌,表达不同意见时,要充分表现出自己是在“求学”的尊重态度(不要认为心是好的,内心是尊重老师的,就一定会取得好效果,而不注意具体的行为举止。例如,如果你碰见的是一个不自信的人,他其实最在意的是你说话的口气、态度,对具体内容其实是放在第二位考虑的);有些老师表现比较强势(其本质也许是过于自信或过于不自信),那就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多站在他的角度积极地去理解他的意见(我还没发现哪个老师在教书时,会故意设圈套害学生),同时将自己的看法,潜移默化、细雨润无声地传达给他。那种思维上比较西化,对事不对人,鼓励学生坦率直言、并能在心理上毫不介意的中国老师,其比例是相当低的(以我观察,最多不超过10%,这跟大的文化背景有关,跟个人的价值观有关,跟每个老师的家庭、成长背景都有关系)。
3)利用各种机会,让老师更多地了解你。老师也是人,他对不了解的东西也很难一下子就看明白,这就需要做学生的多跟老师交流,让他了解你的方方面面。
4)不要太早把自己的口味固定下来。首先要明确个前提,本科阶段,任何一名老师,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多尝试、多包容、多接受些一时半会不了解、MS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过早下判断。退一万步说,如果你真得碰到了一个百年不遇的垃圾老师,于是跟他斗法,其结果必是两败俱伤,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在愚蠢的东西里也能学到东西,比如发现你要避开的陷阱,比如发现你要警惕的心理阴影,做到这一步,你就赢了。
5)大环境无论好坏,都不能成为自己不求上进的借口。努力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更多地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占据该占据的位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将来社会绝不会同情地说,因为你的成长环境不灵,所以你的不灵是可以谅解的。
上述这些方法,不是教你去诈,而是首先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做无畏牺牲,在有一定能力之后,更不要怀着媳妇熬成婆的补偿心理去不公正地对待、报复比你弱势或欺负过你的人。但假如在运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忘记了初衷,变成了阿谀奉承、缺乏立场、随波逐流、陷害他人,则需要警惕。
而且,事情真得到了所谓不可收拾的局面,也不用怕。如果真有必要,大不了一级级申诉打官司。正所谓平时“咱不惹事儿,事儿来了,咱也不怕!”
——【公 号 专 业 内 容 往 期 回 顾】——
书评:空间究竟有多重要?I《设计新潮》(2006.8,125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