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干货】如何写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三维目标”?(附案例分析)

发布于 2021-01-25 07:40

目前,关于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的具体要求还没有正式官方的指导文件,市面上研学旅行导师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大多参考学校教育教学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或者综合实践活动的“四维目标”,还有以核心素养的目标”为参照设计研学课程目标。不管是参考哪一种课程目标设计研学课程都是可以的,只要是符合研学课程的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即可。

今天,将重点和大家分享:如何写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三维目标”?

笔者发现本次课程评选中大家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的“三维目标”的重要性认识、如何确定课程目标,如何正确表述课程目标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表述混乱,用词不准确,目标不清晰、表述空泛,不够就具象化等共性问题。

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当前研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哪些?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是什么?研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性及意义?如何写好研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1

研学课程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研学旅行导师在设定研学目标时,往往只是重视自己的课程目标设计内容是否周全。其原因还是研学旅行导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没有形成一种教育自觉,虽然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虽然知道研学旅行导师是研学活动的主导者,但是在研学目标的设置上,依然是把自己放在绝对的位置,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主体错位,目标弱化

虽然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很多的研学旅行导师把研学目标的达成者及研学行为的变化者并没有落实到学生的身上。研学旅行导师是“目标”动作的发出者和执行者,学生在整个研学活动过程中仅仅处于一个被动者的地位。

2.贪多求全,目标泛化

举个例子:

1.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学习古村的历史及祠堂等建筑文化,加深学生对古村落人文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分析对古村进行合理保护的意义,锻炼学生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访古村村委会,了解过度开发给古村造成的环境卫生等影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通过网上发起话题及实地采访,进行归纳分类,总结游客对古村期待和建议方面的信息,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

5、通过小组合作撰写新的保护与开发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初看这个课程目标的设计,内容设置的很丰富,学生考察的内容和知识点也很丰富,文字表达也合理,学生能力目标也与知识目标一一对应,做到了三维目标的结合。

但是仔细看看这个课程目标的设计,目标有五个,看似很丰富,实则很空洞

“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等对能力目标的表述都一方面过于笼统、抽象、空泛;另一方面,也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去设计教学目标,还是停留在导师让学生怎么样怎么样,这也是是研学旅行目标设定的老问题了。

每一次研学旅行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研学教育元素。任何一个点都是研学点,这就给研学旅行导师设定研学目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具体到一个研学场景,设定研学目标时不应追求很多,而应根据研学资源的价值,找准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研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次研学活动真正要学会什么,而研学旅行导师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泛化的研学目标带来的就是“随意旅行”,“随意研学旅行”导致的就是未知的学习结果,未知的学习结果呈现的就是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高耗低效。

3.脱离实际,目标异化

研学旅行是一个人文性与综合性极强的学习活动,社会中的大事小事都能进入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成为研学内容的一部分,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变成研学旅行导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这就造成了研学旅行导师在设定研学目标时极易滑向非学科的目标方向,致使其异化成了其他的教学目标,压根就没有去思考自己的课堂以及自己面对的学生。

研学内容的层级性相对模糊,很多研学导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脱离“学情”设定研学目标的情形。进而设计出来的课程目标大多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问题、学力水平、学习起点设定。

4.简单叠加,目标虚化

这是许多研学旅行导师都在不自觉的犯着的毛病。这样的研学目标看起来没多大的问题,可是仔细研究,对于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于己于人都无益处。

举个例子:

1.知识技能目标:学习自然界的动植物,品味富有自然界的色彩。

2.过程方法目标:理清线索和表达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其实这一个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学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认真思考,这些虚无飘渺和贴标签式的虚幻目标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的。实际上,研学旅行导师应该将研学旅行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呈现三维存在的立体网络结构,以及三者有所侧重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三个维度简单叠加。

2

研学课程的三维目标解析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大板块。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中的三维是一体的,相互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培养的能力

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意会知识、信息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技能是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能力。分为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

它们的共同特点外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常说“这个人知识丰富,懂得多!”,“这个人本事大!”,都是“这个人”知识和技能外显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载体

过程和方法,实质就是智力和能力。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的前提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

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欲望就越高,从而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就越多。而知识与技能又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开发,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深度与宽度。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3

研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性及作用

研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研学课程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研学旅行活动学生学习内容多达水平程度的期望,它使研学有了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研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因此研学课程目标的设计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基本前提。

研学目标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研学旅行导师对学生达到的研学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研学旅行活动都是围绕研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研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研学过程的作用,也是研学旅行导师进行研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具体而言,研学目标在研学实践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

要保证研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必须要求研学目标明确而具体,这个明确而具体包涵三层意思:一是研学目标本身没有含糊不清之处,没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二是研学旅行导师对研学目标应“心知肚明”,三是研学主体学生必须明确自己要研学的目标是什么,即研学任务的具体化

2.激励作用

合理的研学任务应该是符合学情,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的。当研学目标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的时候,学生为了满足有关的内部需要,就会努力地为达到研学任务(研学目标)而努力。

3.标准作用

即为研学评价提供评价标准的功能。研学目标的标准作用启示我们:在研学互动过程中要及时评价,及时反馈。首先,研学效果评价最重要的就是评判研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研学目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研学目标;其次,研学旅行导师授课质量评价、研学课程评价、研学目标也是评价标准之一。

4

如何写好研学课程目标

1.确立研学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1)制定课程目标必须依据研学课程标准、研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学情特点的要求。
(2)研学目标的确定要全面、具体、恰当

所谓具体,即指在本节课中能够具体实现的。

所谓恰当,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过高过低都是不科学的,是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的。

研学目标表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体现了谁?(学习者——主体或对象)      
做什么?(可观察到的研学行为)           
在什么条件下?(支持研学的环境)             
做到什么程度?(研学行为的标准)

研学课程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的三个操作要求:

1.确定研学的知识目标。

2.确定研学过程所具备的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研学选点及其研学实施策略。

2.正确表述研学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写作技巧

1.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判断研学旅行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研学旅行导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所以,建议一般在写研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

“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

“能读准....”、“能熟记....”

都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表述方式。

2.行为动词 

 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常用行为动词举例:
知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熟记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评价、掌握、运用、懂得。

能力:讲述、表达、复述、写出、倾听、观察、推想、想像、转述、讲述、选择、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


过程与方法: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交流、制定计划、收藏、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体会、乐于、敢干、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抵制、辨别(是非)、品味、关心、养成、领悟


3.行为条件  

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次研学活动学习”。特别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我们更多时候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指定的研学活动。

如:“通过小组讨论,完成”。


4.表现程度  

指学生研学旅行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研学表现或研学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通过学习...(行为条件),能够准确描述....(行为动词)(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3.设计研学课程目标是研学旅行导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作为一名专业的研学旅行导师,首先,必须全面了解研学课程目标的功能,对研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解决了为什么要设计研学课程目标的问题;其次,必须知道研学旅行活动目标的领域和范围,解决研学活动目标包括哪些内容的问题;最后,必须掌握编写、表述研学课程目标的方法,解决如何编写、表述研学课程目标的问题。

研学旅行,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引起广大研学旅行导师足够的重视,研学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能够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和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研学旅行的本质要求。

   



END



申请转载/投稿

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

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Guangdong Study Travel Association,GDSTA)(以下简称“协会”)是由从事研学旅行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等单位和个人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合法性的、专业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

协会宗旨是配合政府对研学旅行的管理工作,贯彻政府的相关政策,协助政府制定研学旅行行业章程,以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活动基地,突出地域特色,加强部门联动,尝试考核评价,构建一个高效的互动平台,促进广东省研学旅行行业的健康发展。

协会会员包括了广东省内的各个学校、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研学旅行基地、自然保护区、博物馆、人文历史保护单位、旅行企业及与研学旅行相关的其他机构。

我们真诚期待您的加入!


每一位有爱的研学人都会

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 End -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