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tute of Intelligence & Systematics智能与系统研究所为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下设的研究所之一,包括数字信息、材料创成、智能系统三个工作室,研究目标旨在从“科技—人文—艺术”三端深入,通过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创新,探索智能原理、材料元素、数字信息领域的人类体验和自然系统;通过大数据处理,以知识链接智能,凝练创造设计实验方法,共建思维框架,转化设计策略;通过亚洲文化基因来驱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材料创成、机器人设计中艺术与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融合,转化潜在资源,反映东方文化属性。
Digital Information Studio通过亚洲文化基因研究来驱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设计在日常设计中的应用,反应东方文化属性和人文关怀。共建数字化设计思维框架,转化设计策略,通过大数据和情感设计来实现以知识和情感链接智能与科技,凝练数字信息设计实践方法。培养以文化创新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的未来算法设计师、日常机器人设计师和艺术科技领域的工科、艺科研究型人才。陈许源 沈键雄 郑毅恒 吴岑涯 杨逸 潘皇甫钰 吴润曦 刘靖萱 邓祎蕾 陶亮洁 王青松 张容恺 于艾文 李嘉钰 左学美莲 周宇琦 陈诺 颜琪 李继洲 魏军歌 马欣妍 方华颖 李燕嘉 童俊臻 王桂 何金泽 以“亚洲文化基因”为轴心,通过AI语音、图像、人脸识别等技术采集东北亚地区,不同地域的语言(文)、语音(言)、图像(图)数据作为文化基因研究的基础数据库;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AI图文数字信息的采集工具、运用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继续学习编程的基础以及算法艺术和技术背后的理论,创作艺术设计作品。仿人机器人的开发和设计。通过了解人类神经系统基础原理和机制运作,收集和测试各类神经反射在不同情景下的数据,针对泛在机器人的设计实践。项目课题延续第一阶段课程的研究基础,选取一个空间场景来设计其中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能是从日常器物进化而来,也可能是空间中任何一个对象,通过设计来赋予他们人工智能的“生命”,让他们对空间中的体验者的行为或动作,甚至是指令,用动态、声音或者其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反馈。中国传统乐谱不只是单纯的乐谱,它同时也包含着乐器演奏的指法,这些文化在传承过程当中逐渐遗失,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势在必行。基于现阶段对于五音阶、工尺谱和戏曲演奏的研究,发现乐器演奏离不开手,同时中国乐器演奏更注重团队性,有主乐器掌控节奏,例如戏曲中主要以锣鼓来掌控节奏。我们希望能够制作名为“罗老师”这样一位能演奏音乐的机器人,由他记录传统乐器弹奏指法,由他来演奏传统演奏乐器并将与人的核心情绪动作反馈表现出来。Arduino,单片机,超声波传感器,螺栓,激光切割,ableton音乐制作
人类探究万物的过程,是自我价值发掘与认可的过程,是精神突破物质的象征过程。纵观古今,人与自然始终围绕着“共生”却又展开了不同的话题,两者间的关系仿佛一个没有终点的莫比乌斯环。作品挪用《山海经》中“人兽结合体”经典的基因重组逻辑,试图探索可能性的未来物种存在,并结合相应的世界观建构,创造出一部基于当下,存在于未来的“山海经”——“于极端情境下推测物种基因,想象生存叙事,重构进化图谱”。作品以“不同时期核辐射污染下发生的社会事件”为原型,设计了一组能够适应不同地域极端环境、习性各异的机械生命体;在虚拟的叙事语境下,生命体寄生于人体之上以填补人类器官功能进化空白,给予人类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保护;而人体作为寄生对象也为生命体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生存居所。通过生命体“附着——共生——逃离”的交互路径模拟叙事下“人与新物种生命体”的共生体验,引发对于“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批判性思考。Ecoflex硅胶、气泵;Arduino、3D打印、Runway、StyleGAN算法
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受制于“切身体会”,在人类中心主义得到彰显,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逐步增强的时代里,人与自然在物理上的疏远与精神上的疏离共生,愈演愈烈。因而在离自然越来越远的路上,人类与自然隔阂越发强烈。我们试图再塑山水,将自然经身体连接一切,挣脱感官与固有思想的禁锢,重新建立理解,让人与自然彼此的隔阂逐渐模糊。作品以诗歌为媒介,用颜色与形状建立自然与人的动作交互、情感交互。利用沙子制造出可变化地形作为具象载体,将动态图像投影到实体模型上,用动态图像的颜色变化以此来体现自然情感,人对自然体悟、思考的可能性。TouchDesigner OpenCV Visual c++ Visual Python,Kinect browser Kinect sdk,Leapmotion sdk阿兹海默症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的记忆世界会不断消失破碎,他们的世界从3D变成2D,视线范围和焦距不断缩小,生活渐渐无法自理。阿兹海默患者的数量不断大幅增大,而患者们最需要的是陪伴与护理。为此我们设计出艾达(Ada)。Ada是一位爱跳芭蕾舞的机器人女士,她热爱生活和艺术。现在她患上了轻微的阿兹海默症,我们希望每一个遇见她的人都能给予她一-些温暖,和她一起舞蹈;Ada有一些小脾气,如果你惹她不高兴,她可能会生气; AD喜欢鼓励,如果你拉起她的手,她会为你跳起小天鹅湖..项目试图通过Ada来增加常人对阿兹海默症患者的理解,并表达“当身体已无法摆脱疾病困扰,唯有最深沉的爱会刻在心中骨子中。我们的作品从诗歌的意象的研究开始,探究意象、诗歌和诗人的关系,探究在计算机的角度下意象、诗人和观众之的交互关系。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承接第一阶段的《语象》数据库,提取了不同地域时期的诗歌做数据化整理。在第二阶段里我们提取意象数据库中水波纹意象原始数据,将第一阶段参数化模型实体化。赋予其话语权。创造他与人情感交流的交互式体验,打破世人单向对自己的意象的情感表达。用实地调研提取的意象元素,经过数据处理化,形成它独特的声音,并用数据声音控制了实体模型。而现场的观众也可参与其中与之对话。在与观众之间的交互过程中意象随着与观众互动的深入将更加具有情绪化的形态。木板 pu皮料,齿轮,695zz轴承,MG996舵机 ,超声波传感器,声音传感器;Arduino,激光切割
Material-based Generation Studio本学期课程实质为“材料创成的实验与营造”,核心为共建“材料人文谱系”,践行“材料创成实验”;强调材料与智能的链接,课程阶段知识模块与奥地利维也纳应用技术大学关于壳结构机器学习的研究课题进行联动。通过对材料使用者的了解,探讨废弃回收材料和原生态自然材料的创新性应用,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展开自然联想,梳理材料设计文化基因,结合数字技术,深化理论、活化思维、强化策略路径,归档内容并转化为设计策略。梅淞涵 章吉雅 廖安琪 吴琦 蔡薇 张润婷 许桄溢 周清冉 张胜宇 王之望 刘邵龙 吴怡 黄欣欣 徐子怡 徐彤彤 张文暄 曹梦缘 张谭盛 章意靖 童然 方少东 汪扬帆 刘畅 杨舒淇 杨永钢 杨楚凝 木材边角料原则上是可重复利用的,但经常造成的麻烦是不规则形状的废弃物在标准化工业生产中很难消费,我们试图将不规则、不均匀的木材边角料转变成新的形式,从而在被忽视的废物中找到美丽的表达。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在未来海平面持续上升的语境下,我们希望以木材边角料为材料在低海拔地区搭建海上漂浮居落。借鉴折纸结构,以三角形形状为单元模块,组装成一个拱形的单曲面结构。将木材边角料归纳分析,把相似的废料碎片聚集在一起,以组装、拼接的形式计算各种碎片如何组合成新的汇总形式。木材边角料在折纸结构上的组合形式呈现一种碎裂美和随意感,打破了原来空间的秩序感。乐园、方舟和巡航者,这更像是一个末日故事。在塑料异托邦中的三个不同地理位置发生,彼此独立却又紧密联系。近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改造正在影响自然沉积的过程。地球地质年代正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步入“人类世”。塑料制品的滥用与处理不当正在让海洋成为一碗巨大的“塑料汤”。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选择的材料“聚氨酯泡沫”,我们构建了新的世界观:塑料异托邦。我们选择的材料:聚氨酯泡沫,它来源于建筑物中,常被用于门窗缝的填充剂以及热水器的保温夹层。在一次凝固成型后,它便完成了使命。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现有的回收站并不支持回收处理这种材料,而是直接丢弃,它是一种“废料中的废料”。将它作为塑料异托邦的材料来源,从空间中来,又回到“空间”中。我们希望这不仅是一种异世界的创成方法,也可以引发我们对于“人类世”和“塑料海洋”的新的思考。在处理材料碎块用以搭建模型的过程中,我们从外观入手,由最直接的直观视角递进。然后通过实验和参数化分析的手段,用机器和程序来代替我们的眼睛,由浅至深地对材料碎块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解读。得到材料相关信息后,使用虚拟引擎Unity辅助设计,用游戏的方式完成机器学习的过程。通过控制变量参数生成特定形态用于空间构成和实体模型的搭建。在塑料异托邦中,塑料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一切事物都建立在塑料垃圾的基础上。乐园、方舟和巡航者分别对应存在于这个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中。这些怪异的如巨兽般的庞大建构体代表了这个异世界荒诞却又合理的存在性。也许它们永远不会被建造出来,但是它们却将承载一段属于这个异托邦的平行记忆。聚氨酯泡沫;Reality Capture, Rhino Grasshopper, Unity金属材料综合性能随时代的变迁得到进步,其中铁在生产、生活、工业发展等广泛使用,从而产生了巨大数量的废铁。被废弃的铁及金属材料往往难于置处,而铁等金属在现代的生活中又具有十足的渗透。然而,若干年的风吹日晒,空气中各种分子的作用,使得它们产生氧化等等复杂的反应,最后锈蚀,产生一个质变。人们往往在这些生了锈变了质的“安全护杆”前心有忐忑,或许发起不懂事的挑战。于是被替换,有新工业生产的金属件来替代它们,而回炉再造,重新提炼利用成本远远高于直接挖掘铁矿原料。于是它们被丢弃在隐秘的角落。但是腐朽亦能通过结构,化为无坚不摧的神奇。从铁变为铁锈的一个过程中得到设计衰变的启发。我们可以像自然设计一样去设计废物,即将自然的生物系统结合考虑进我们的设计中去,为合理运用废铁,提出在城市边缘的沙漠环境里搭建一系列适应沙漠的建筑群体的方法,来缓解城市化影响下的空间供给不足现象问题的方法,以扩张旧城市为基础在沙漠环境构建空间,通过人口游牧现象的推动,创造沙漠中的绿洲城市群。城市建筑由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作为一个平面单位结构,拼接成六边形的易于变形的三维结构,将拼接的外形作为变量因素,导入足够多的废铁构件依次对三角形、矩形、正六边形等结构进行拼接模拟实验,在计算机中计算生成最抗压抗震的异形拱形态。最终获得适合沙漠环境的新建筑。废铁条、木条、树脂;rhino,grasshopper,weaverbird,opennest,cocoon,karamba3DIntelligent Systematic Studio课程旨在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了解系统设计的流程,掌握智能设计的方法。通过学习智能技术,运用设计工具,围绕项目主题,针对系统问题,展开设计实践。通过项目教学和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智能设计的工具和方法,熟悉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流程,将智能技术应用于设计创意的实现。设计过程中采用适合的智能技术,考虑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设计结果体现方案创意的人文艺术,考虑方案概念的创新性。通过设计整合技术和艺术,系统地解决设计问题。黄瀚莹 曾海岭 张彬 俞越桐 汪星雨 陈小静 俞懿江 徐亦帆 陈泽 王瀚钦 俞成峰 翟一凡 舒丹 潘茗铭 陈滢知识模块为课程常量,包含智能居学与社区文化研究、智能交互技术与机器学习工具、智能系统设计方案实践。阶段一接受系统问题调研方法教学,包含智能产品案例、设计开发流程等;阶段二学习智能技术并熟悉设计工具,包含智能交互技术、原型设计工具;阶段三需针对系统问题提出设计概念和解决方案,包含智能产品设计,根据设计方案构思造型结构并建模渲染,包含交互产品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连续工作、学习和面对屏幕的时间也在增长,很容易忽视眼部休息的需求,这种情况造成了视疲劳的普遍出现。正如古语所言:“睹文籍则目瞧。”装置将眼球运动作为缓解视疲劳的主要方式,帮助使用者进行“中场休息”式的短时间眼部运动。以眼动追踪的智能技术手段作为控制方式,控制物体按照一定轨迹躲避使用者视线进行运动,并加入一定程度的游戏性吸引人们进行眼睛放松。Eye Tracking with Python—Demo GazeTracking校园节日是校园文化的体现与延伸,定期举行轻松欢乐且富有意义的校园节日庆祝活动,有助于增强师生凝聚力,也是对校园形象的有力传播。结合自身经历,创设学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结课情结”,在一次次的结课中,不仅仅只有熬夜后的疲累,更有课业完满后的压力释放;同时,结课对于新生来说,也是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我们构想了未来校园生活中的“结课之夜”这一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活动中的空间环境和装置产品,辅助营造活动氛围,在给予同学们放松解压机会的同时,为新生创造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的机会,最终推动塑造更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软性树脂,半透明树脂;Arduino Nano 开发板,MPU6050 陀螺仪,HC-SR04 超声波传感器,KY-024 霍尔传感器传统的路牌以视觉导视为主,可事实上,在人类全部感官中,嗅觉是最直接、最敏感的,也是同记忆和情感联系最密切的感官。我们小组意在突破传统模式,设计一款以嗅觉感官系统为主的导视系统。让导视系统不仅仅只发挥短暂的指引作用,而是可以从某种层面和人们的大脑以及各个感官进行联动,以产生归属感,此外,还能以一种文化或一种标志、一种文化存在于良渚校园里。— 数字信息工作室 —
胡晓琛 俞佳迪 尹娆 秦臻 陈天翼 顾文甲 钟秋波 亓梦婕
— 材料创成工作室 —
俞佳迪 林村 郑超 苏雅婷 黄建桦
— 智能系统工作室 —
满锦帆 尹娆 陶然 张哲源 徐雯洁
陈许源 沈键雄 郑毅恒 吴岑涯 杨逸 潘皇甫钰 吴润曦 刘靖萱 邓祎蕾 陶亮洁 王青松 张容恺 于艾文 李嘉钰 左学美莲 周宇琦 陈诺 颜琪 李继洲 魏军歌 马欣妍 方华颖 李燕嘉 童俊臻 王桂 何金泽 梅淞涵 章吉雅 廖安琪 吴琦 蔡薇 张润婷 许桄溢 周清冉 张胜宇 王之望 刘邵龙 吴怡 黄欣欣 徐子怡 徐彤彤 张文暄 曹梦缘 张谭盛 章意靖 童然 方少东 汪扬帆 刘畅 杨舒淇 杨永钢 杨楚凝 陈滢 黄瀚莹 曾海岭 张彬 俞越桐 汪星雨 陈小静 俞懿江 徐亦帆 陈泽 王瀚钦 俞成峰 翟一凡 舒丹 潘茗铭2020-2021 秋季-专业教学系列讲座导师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