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园教研】链接空中课堂 在交流与分享中成长——如东县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于 2021-04-01 17:12

3月31日下午,如东县实验小学全体数学老师齐聚微格教室,共同聆听了缪露露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一课。

此次教研课展示,要与连云港庙岭小学和岔东小学两所学校链接空中课堂,因此,缪老师早早地带着学生来到教室,做好充足的准备,让孩子们提早进入上课状态。

缪老师教态亲和,设计巧妙,学生爱思考,课堂表现积极踊跃。

孩子的课堂学习单,书写工整,正确率极高,棒棒的!

课后,六位老师各抒己见,对本节课进行了分析点评。

一年级  周炳红




今天听了缪老师的这节《认识千米》,受益匪浅。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缪老师很注重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问题导学,让孩子说一说关于千米你想知道什么?从学生已有的对米的认识基础上去认识一千米。让学生经历想一想、算一算、看一看、找一找等数学活动,从纸上谈兵到生活中感知,对1千米有了充分的认识。

其次,缪老师能把握生活素材,巧妙地整合课程资源。《认识千米》这一课,感知一千米有多长是一个难点。缪老师巧用录像,从孩子熟悉的校门出发,到第一个红绿灯大约250米,大约走500米到了锦绣府邸…到县政府大约是1千米。带着孩子看一看,让孩子们感受到“怎么还没到一千米”从而体验到一千米原来是有点远的,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整节课缪老师让孩子进行了三次小组内的讨论,每一次讨论都充分运用了群体的优势,小组讨论参与度高,学生汇报也比较精彩。

二年级  陶 敏




三年级  唐媛媛




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这个单位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些距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1干米的空间观念,缪老师注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

首先,缪老师通过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之间的进率,唤起学生的记忆,同时激起了学生对认识千米的学习欲望。学生已学过的最大的长度单位是米,缪老师选择米为生长点,从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到感知10米的实际长度,再到感知100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认识的长度不断延伸,进而认识了10个100米就是1000米,即1千米。

然后再通过想一想、算一算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计算、探索、实践中,加强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了1千米的空间观念。

总之,缪老师能注重学生已获得的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并重视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教学,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  徐加丽




《认识千米》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米、厘米,分米和毫米这些长度单位,并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课标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缪老师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1.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缪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的开始,缪老师通过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感知1千米时,缪老师通过学校操场跑道长100米,让学生体会到10个100米是1000米,进而认识1千米。通过操场一圈400米,让学生小组探讨几圈是1千米;通过8个小朋友手拉手排成一排是10米,让学生用身体尺感受,再引发思考,小组探索几个同学拉手是1千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深刻体验生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00米的长度通过100米走了几步,用了几秒,进而推算出走1千米需要的步数和时间,孩子们自己结合生活实际推理计算,深刻感知1千米。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在初步认识千米的概念后,缪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多方位感悟1千米,再类推到几千米练习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

为了学生顺利建构知千米的知识结构,缪老师让学生估计一下,从哪儿到哪儿大概有1千米以从学校南门为例,缪老师课前精心录制了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学生在边看中边真正理解1千米就是1000米,是从实验小学南门向东到县政府的距离。之后,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通过高速公路边的标志牌地图上两地的距离等,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练习设计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整节课,缪老师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年级  张玲玲




这堂课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虽然学生已有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认识,但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更抽象。因为学生之前学习的长度单位都是身边很容易找到并且能够比划出来的,对于千米这样一个大的长度单位很难形成感性的认识。怎样把千米这个长度单位让学生充分理解呢?一个关键词:体验深刻在这点上缪老师做了很好的实践。

首先,给了直观的操作体验。本课前就布置给学生体验100米需要走多久的任务,还体验了操场跑一圈的感受,让学生对于这两个长度的步数以及时间建立一个直观的感受。再通过现场测量10米带子的长度,建立对10米的直观感知,从而让学生对100米、1000米的概念建立形成基本的体验基础。有了这样的操作、体验、感悟,学生才会形成可以感受得到的直观感知,对1千米长度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其次,给了熟悉的场景体验。老师课前准备了学生熟悉的学校周边视频,带着学生从校门口到县政府大楼,感受1千米有多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圈,把最真实的情境还原,贴近学生思维经验,让学生在体验时做到有感受、有想象、有共鸣。经历了这样的体验过程,学生自然能够把抽象的单位化为自身的理解。

最后,课上缪老师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推理体验,将孩子的对千米的理解送到深处。

之,这堂课因为体验而深刻!

六年级  徐振华




缪老师执教的《认识千米》一课,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点拨到位,学生体验充分,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效果很好,让我受益匪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缪老师精心收集了各种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注重“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千米的长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感受1千米长度时,用视频给学生展示了校门口学生熟悉的一段路,加深学生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认识,接着又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公路边的标识牌,汽车里程表长江长度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千米在现实生活的运用。整节课中,缪老师都是把抽象的内容放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变枯燥为兴趣,变陌生为熟知,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

最后,丁杨华副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认为: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教研组展示课,问题导学引领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展现形式丰富多样。教者对于课堂内容的把握精准到位,能让孩子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对千米有了非常深入的理解。

END

文字:陆琰琰

图片:杨   柳

制作:缪露露

审核:丁杨华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