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论坛 | 拜登政府枪支管控计划为何阻力重重?

发布于 2021-04-01 23:13

    3月22日,警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发生枪击事件的超市附近工作。

      美国媒体22日援引执法机构消息来源报道说,科罗拉多州一家超市当天发生枪击事件,造成10人死亡。

拜登政府枪支管控计划为何阻力重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张志新

     3月23日凌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发生导致10人惨死的血腥枪击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统计,这是3月16日以来美国一周内发生的第7起暴力枪击事件。事件引起美国朝野巨大震动,总统拜登呼吁国会“采取常识性的措施来挽救生命”,通过枪支管控法案,他“一分钟都不想再等了”。前总统奥巴马也罕见发声,称他对于“日复一日地容忍这种随机、毫无意义的行为,而不采取任何重大行动”感到极其愤怒。

    枪支暴力在美国是老生常谈的难题,然而面对日日更新的血腥数字,美国政府能做的却很少,背后主要有三大因素制约政府的行动。

     一是支持拥枪的保守主义理念在美国社会根深蒂固。《华盛顿邮报》近期报道称,估计在全球8.57亿支平民持有的枪支中,美国人拥有近一半;美国每100人拥有120支民用枪支,枪比人多;这是迄今为止所有国家中最高的拥枪比率。从根本上讲,美国人对枪支的痴迷源于对政府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确立美国民众持枪权的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是《权利法案》重要组成部分。《权利法案》采用否定语式,即不准联邦政府侵犯或剥夺人民这样或那样的权利,体现了18世纪末美国人的政府观。

     二是支持拥枪权的利益团体能量强大,民众呼声完全被湮灭。事实上,每当枪击暴力事件发生后,美国社会就会掀起控枪的舆论热潮,但是每每都会因为美国步枪协会等支持拥枪团体的强大游说,导致控枪立法在国会无果而终,枪支暴力在美国成为无解的难题。美国步枪协会在全美拥有400多万会员,每年用于游说政府的活动经费高达上亿美元,往往能够通过资助媒体、智库和社会组织的活动,形成反对控枪的强大舆论影响力。即便是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民调显示超过90%的民众支持更加严格的枪支管制措施,但民主党在国会力推的控枪法案仍然遭遇枪支制造商和美国步枪协会的强力阻击,奥巴马的控枪议程被迫夭折。

    三是修改宪法的政治成本极高,让任何政客都望而却步。确立民众持枪权的是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想要改变这项修正案堪比登天。正如有专家所言,美国宪法之所以如此简短,仅7000个词汇,就是为了使通过正式的修正程序修宪不容易进行。美国宪法第五条列出修宪的正式途径:其一是在国会参众两院获得2/3的票数,并得到3/4的州议会批准;其二是国会应2/3的州议会之请召集一个全国性会议,并得到3/4的各州专门会议所批准。自建国以来,美国国会已审议超过1万个宪法修正案,最终批准的仅27条。可见,出于各州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考量,在联邦参众两院取得共识本来就比较困难,更不用说得到3/4的州议会批准。所以,只有那些在两党和美国各州、各地区获得广泛共识的宪法修正案才可能最终过关,控枪问题显然不在此之列。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追踪的枪支暴力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有近4万人死于枪击,今年以来又有9000多名美国人死于枪口下。拜登政府近期因大规模枪击死亡事件已多次宣布白宫降半旗哀悼逝者,但民众并不买账,他们说如果政府只是降半旗就能解决问题,那还要政府做什么?

     由此可见,在修宪无门、利益团体反对声势大、保守派拥枪信仰又如此坚定的情况下,拜登政府还能有何作为呢?博尔德市枪击案发生后,拜登呼吁参议院立即通过众议院已经通过的两项控枪法案,扩大对枪支销售的背景调查,同时参众两院应共同努力,在美国禁止攻击性武器和高容量弹夹武器的销售。然而,在参院民主党优势微弱的背景下,想要通过控枪法案并不容易。民众质疑的另一点则是,拜登在竞选期间就表示当选之日就会宣布控枪的行政命令,但60多天过去了,白宫却毫无动静。知情人士透露,拜登已把控枪相关事宜交给司法部处理,但是新任司法部长上台不足两周,团队尚未搭建好,因此在控枪上迟迟没有行动就不足为怪。

    无论如何,面对接二连三的血腥屠杀,如果拜登政府持续不作为,那么新总统的“蜜月期”也将很快丧失殆尽,拜登施政会遭遇更多更大的阻力。

作者简介

张志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美国政治与中美关系。

大众日报国际新闻评论专栏“环球论坛”开栏于2007年5月19日。栏目主打热点国际新闻解读,着力在新闻的深度延伸上下功夫,靠独家权威新颖的观点和论证确凿、鞭辟入理的深度分析影响读者,告知读者“新闻背后的新闻”。      “环球论坛”欢迎读者用户赐稿。如有线索或推荐作者,请拨打热线13964185298(微信),或发邮件至mzamza02@126.com

锐观环球热点

纵论国际风云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