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分析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思考(三)

发布于 2021-04-02 08:13

基于案例分析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思考(三)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  贾慧青


4.研磨环节注重衔接


课堂教学亮点是指课堂中有光彩、引学生深思之处。方法一般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此处的方法特指学习中应学习之法,与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不同的。
擦亮亮点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质量提高,亮点可以是引入教学创设的情景,可以是突出学生体验的活动,可以是反映思维深度的推理,也可以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还可以是各环节间起承转合的流畅。此外,还要重视方法的教学,不仅是实验时操作的方法,解题时独特的方法、通用的方法,更要重视思维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等。总之,有亮点、重方法的课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吸引学生全心投入,并与学生产生共振。
例如在“动能”一节课中,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还属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阶段,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教师基于学生元认知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中从感性体验开始,从生活中的“打篮球”到“小车撞蛋壳”、再到“小车撞滑块”,循序渐进地引入动能概念及小车动能的大小,既有知识的学习,也有研究方法的潜移默化。
案例:“动能” 
学生元认知:在生活中对动能有一定的感性体验,但对动能概念不清楚。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难点是探究实验中怎样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时怎样控制物体的速度相同。
设计思路:本节课共三个环节,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知识应用。探究实验的设计是重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主动思维,通过设计巧妙的器材推动自主探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探究能力。具体而言,由“打篮球”自然过渡到“小车撞蛋壳”的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动能大小的基础上猜想:影响物体动能的有关因素。接着通过小组讨论、组间交流等生生互动中思维的碰撞,逐步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如何准确判断物体动能的大小。然后在学生自主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基础上,借助数码小车、DIS器材解决另一困难:如何准确控制物体的速度相同。最后通过交流活动感受动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实施:
环节一——引入情景:
(1)视频:学生打篮球时运球过人。
(2)设问:被撞的同学会怎样?
环节二——探究实验:
(1)实验1:运动的小车撞击蛋壳,观察蛋壳破损的程度。引入动能概念。
     认识到蛋壳破损程度反映了小车动能的大小。
问题1:蛋壳破损程度难以准确比较动能的大小,怎样准确比较呢?
    (2)实验2:小车撞滑块,通过滑块移动的距离比较小车动能的大小。
     经历探究过程,研究动能与质量、速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问题2:怎样保持小车的速度不变,以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3)实验3:数码小车撞滑块,完善实验结论。

分析与思考:


整节课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方法教育,既有学生用蛋壳破损程度表示小车动能大小、用滑块代替蛋壳的讨论,也有对小车速度保持不变的质疑,通过实验的设计及实施,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深入,不着痕迹地带领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可以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浓缩的研究过程,是思维方法的融入过程,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3.研判细节 调控节奏

课堂教学细节是在教学中形成的能够看见和听到、感受到的“小事”,是教学中一些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课堂教学节奏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问与答、动与静、难与易、详与略等教学活动交互出现的、有规律的发展变化过程。
研判教学细节、调控教学节奏,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学细节的处理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显示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节奏的调控则展示了教师的教学功力,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初中学生,教学节奏的详略得当、难易交替等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细节的把握与处理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而深入地学习。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一节课中,学生在使用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出现了一个细节问题,那么对此细节应该怎么处理呢?

案例:“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片断II——密度计使用中的细节

活动:使用密度计测液体密度。

细节:在使用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个别学生的密度计触碰到了密器底部。经过思考后,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往容器中添加了同种液体,使密度计漂浮在液体中,测液体密度的活动顺利进行。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