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德清】走进蚕丝绸文化论坛
发布于 2021-04-03 17:31
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新市古镇,是中国著名的蚕桑产区之一。每至清明谷雨后,家家关门育蚕、插田甚忙。而清明前的蚕花庙会,扫蚕花地等活动便是家家祈福,民众欢聚的盛事。较之往年的新市蚕花庙会,今年的活动更为丰富,内容也更具广泛性。
4月2日下午,由湖州师范学院、中国蚕业杂志社、德清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蚕丝绸文化新市论坛在德清县新市镇人民政府会议室举行。论坛开幕式上,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杜宁与德清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朱海平签订共建德清县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区协议书。
之后,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等15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从对蚕丝绸业的悠久历史研究、国际性传播研究以及现代传承、转化和持续性发展等三个方向进行了精彩论述,为湖州师范学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蚕丝绸)建设以及德清县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撑。
何晓霞谈管道升作品
虽如今桑园百里的盛景已成过去,但这并不是消极的信号,而是代表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传统农业的转型,从十一五规划的“东桑西移”战略可以明显感知到蚕丝绸业对于高密度劳动未变的需求,技术革新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同时,依托于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现代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赋予了更多解读。黄凌霞研究员的论文《桑:影响世界的十种中国植物之一》呈现了桑本身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高效的生态修复能力。湖州师范学院何晓霞刺绣学院院长何晓霞则从艺术价值赏析了故宫馆藏德清籍艺术大家管道升的《十六罗汉》,该作品融合丝织技法于宫廷绘画中,其绣艺里毫不苟,劈丝如发。
论坛筹备期间,德清县图书馆精心组织并推荐了若干地方文化爱好者以及在图书馆查阅地方文献的德清籍伦敦大学学院硕士在读生黄思佳等递交论文。德清蚕乐谷高级农艺师吴炳坤的《黄郛夫妇与莫干蚕种场》,德清三中退休教师沈华生的《浅谈新市古镇在“丝绸之源”中的重要角色》,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主任朱炜的《武康蚕桑业发展史》等论文收录本次论坛论文集。另有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金杏丽的《德清蚕桑业的产业历史和发展对策》收录论文集。
前来观摩论坛的黄思佳如是感言:“这次论坛让我很感动,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充满挑战性的,但这次论坛让我看到了潜力,不单是欣赏于各位老师的研究,还是这次活动展现出的一种跨学科交流性质,看到人文社科间的专家齐聚一堂,各抒己见,像是一场圆桌会议。这非常当代!很酷。”
论坛开始前,德清县图书馆还组织部分与会者观摩了“遇见大运河·遇见您”第23届新市蚕花庙会开幕式。
在蚕花庙会过后,我们将迎来春蚕养殖季,桑树也冒了新衣。据悉,4月10日,蚕丝绸学术沙龙拟在莫干山蚕乐谷举行,届时来自湖州师范学院的专家学者和德清地方文化爱好者将进行交流。
///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