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宁武悬空古建探微(三)

发布于 2021-04-03 17:56

内容简介




宁武县自然景观多样,人文景观亦多殊丽。独具特色的悬空古建已成为当今著名的旅游项目。笔者依托多年现地考察及相关资料,对宁武县境内多种悬空古建作粗浅的历史探索,寄望于对家乡旅游业有所补益。

宁武悬空古建探微(三)
王树森

四章 晓安庙、晓祖宝塔和十方禅林寺

在涔山乡小石门村后约1.5公里处的翔凤山腹部,一座紫砂山崖从茫茫林海中拔起。此崖,乡民称之为青石庵,《宁武府志》载其为清真山。

宁武翔凤山

《宁武府志》载:“清真山在县西六十里,西距芦芽岭(芦芽山)30里而形势相接。其高八里。山巅有泉下垂,号曰水帘,中有清真庵,最为胜地。
享誉最为胜地的清真山上,除山崖所倚托的翔凤山雄姿外,还有晓安爷爷庙、晓祖宝塔、悬崖古栈道和十方禅林寺诸胜迹。这是宁武风景旅游区又一处后来居上的新景观。
第一节 翔凤山与晓安庙

上文所述《宁武府志》称之“最为胜地”的清真山,就坐落在翔凤山怀抱中。翔凤山坐西向东,由俊秀壮观的九峰一山构成。从谷底仰望,九座峰峦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它们分别名为:宝鼎、丽雪、望仙、海日、挂月、迎鹤、凝碧、紫翠、玉华。九峰耸峙,如同九尊巨佛驾着一只雄健的翔凤,遨游于绿浪滚滚的林涛之上一般。

这九座峰峦,在翔凤山之脊一列排开,形成一个弓形的天然屏障,簇拥环绕着独立于九峰怀抱中的清真山,活脱脱一幅众星拱月、诸圣朝佛的庄严画面。远眺这九峰一山的总貌,清真山酷肖凤首;九座峰峦在其身后向东西两翼自然延伸,宛若凤展双翼,跃跃欲翔。这便是翔凤山得名的由来。

在这些山峰的顶上,有若干山泉下泻,形成一个个分散的银练般的小瀑布,飞珠溅玉,光华晶莹。山峰上空,云雾缭绕,彩霞映辉,珍禽飞鸣,林涛奔涌。构成一个藏龙卧虎、出仙入圣的神秘境界。

从谷底登清真山,过去须沿着“之”字形的山坡小路,盘旋回环而上;坡陡路踅,十分艰难。如今梯道连接栈道,大可不必费那个劲了。当我们来到坐落在清真山中腰的晓安爷爷庙前时,你会发现,这其实又是一座规模较小的悬空寺。

晓安庙原貌(王树森1979年摄)

晓安庙建在山体上的一处岩坎平面上,远望颇富凌空欲飞风韵,故而堪称翔凤山的画龙点睛之笔。该寺面阔3间,每间宽为3.8米;进深3间,每间2.85米。寺前走栏凌空托出,宽为1米。现在前柱柱头有平板枋和额枋,均为小木作。该寺规模虽小,但其悬空特点比较典型。

晓安庙供奉的仙圣,民间传说是晓安爷爷。他是本寺原住寺僧人晓安在圆寂坐化后,信众将其肉身泥抹后保存下来的一尊坐塑。晓安坐像存于庙堂地下一间石碹暗洞里,洞的位置在正对堂门的地面中央。洞之内部呈长方形状,长1.8米,宽1.6米,高1.7米。洞内设有石门两扇,高1.3米,宽0.9米,厚0.08米。

晓安和尚肉身泥塑(王树森1979年摄) 

重修后的晓祖庙

晓安端坐洞之正面,面朝洞口,端庄安详,体形大小与坐姿,均与真人无异。

据乡民传言,晓安原本是明末崇祯皇帝的四皇子。当明亡在即之时,他潜逃出京,隐居于管涔山深处剃渡为僧,在清真山投师学佛,法名晓安。在他死后,寺僧将其干枯的肉身泥抹成塑像,保存供奉,遂成一方之仙圣。

晓安坐化的暗洞,就在寺庙的堂地之下。笔者于上世纪80年代曾多次下暗洞查看,晓安肉身泥塑尚在,且常有人供奉祭品。除晓安外,庙堂上实无其它任何陪侍泥塑之类。但到上世纪末叶,晓安泥塑已不知所终了。据传已受到相关保护,遗憾的是:,笔者再也无缘谋面!

该寺即以晓安法名,命名为晓安爷爷庙。

道家和佛家真身泥塑,在我国并不多见。用这样的方式来保存、处理遗体,道教和佛教均有遗存。据考证和记载,我国前后共发现了8具佛教真身。现存最早的是1300年前广东韶关市南华禅寺的六祖慧能真身像。而在陕西安康市的南宫山上,达鉴和尚肉体置于露天170多年完好无腐,给风光秀丽的南宫山平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第二节 晓祖宝塔

从晓安庙绕行至庙后山垴,一座高大的砖塔巍然耸立在密林掩映之中。塔体前部和晓安庙后墙紧紧衔接,这就是管涔山旅游区久负盛名,保存至今的晓祖宝塔。

现有晓祖宝塔

晓祖宝塔坐落于海拔2500米的山坡上,南有照山背,东有大背顶山,西有山尖涧塔,北有垒石坡,塔前山脚下有小河流淌。这样的环境,优雅僻静,真可谓山环、林掩、水绕的仙境圣地。

晓祖宝塔为僧侣墓塔,坐西北向东南,北偏西50度。其塔主,其实就是晓安和尚本人。塔身由石灰、岩石和青砖砌筑而成,总体呈六角立体状,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个部份。此塔共有四层,每层均有眼光门。各层间均有仿木结构的砖檐,外角均向上翘起。

该塔之塔基高0.88米,六个塔面各宽1.7米,前嵌一石碣,上书小字:“洞山正宗三十世雪印头院塔显法子德贤永建”。正书4个大字“晓祖宝塔”。右下书落款为“康熙壬辰岁次季夏吉旦”。碣长0.65米,高0.74米。

塔身规模为:第一层高1.7米,面宽1.55米;第二层高1.55米,面宽1.25米;每层都设有呈长方形的假眼光门。上中部挑起0.38米,宽0.32米。眼光门内嵌有石匾。第四层每个塔面的石匾上都有一字,六个塔面的文字,组成一句常用的佛语:“唵、嘛、呢、叭、咪、吽”。(即“南无阿弥陀佛”)

塔刹主体为锥体,高约0.7米。塔基下有一个敞口的石碹暗洞,这就是前文所述及的晓安坐化圆寂的暗洞。其实,暗洞就在塔基下,宝塔主体就建在暗洞顶上。晓安庙、暗洞和晓祖宝塔,三位一体,构成一个特殊的佛僧圆寂安葬墓地。

晓安死后,人称其为晓祖。所以,该塔就叫做晓祖宝塔。

晓祖宝塔建成于清康熙年间,塔前今存有民国31年石碑一通,上刻“神灵保佑人民平安。”

第三节 十方禅林寺

出晓安庙,沿着庙南侧的栈道往前走约几百米,又有一座小寺,一通断碑上依稀可见“十方禅林寺”几个字,道出了该寺的寺名和功能。

熟悉我国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朋友大抵知道,在五台山的台怀镇,有一个十方广济茅篷寺,其功能相当于一个四方云游僧侣的义务接待站。凡是外来的“游方僧”,都可以在这里歇脚住宿。不仅可以化斋,而且在离去的时候,还可以从该寺领取到一定的路费。宁武管涔山的十方禅林寺在此,说明当年到此游访的僧侣居士和前来朝供的香客众多,也表明该寺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声望。

第四节  清真山栈道 

作为晓祖宝塔的附属建筑,壮观的栈道成为管涔山风景区又一新的旅游热线。

清真山栈道从晓安庙前起始,分别向庙宇所在的清真山南北两翼延伸。向北伸展的栈道由南向侧后东北方向顺延,途中的崖壁上有几十具悬棺,十分引人注目。向北的栈道沿山腰向西顺延,通往大山深处。途中有十方禅林寺作衬。

整个栈道在峻峭挺拔的山峰中腰蜿蜒回环,如同一条裙带般妆点着山峰的雄姿。这段栈道,忽而穿洞而过,忽而裸露天际。沿途路段,有的可直立行走,有的需躬身俯行;个别段甚至必须双膝跪地,匍匐通过。栈道百转千回,险阻佶曲,对于习惯行走坦途阔路的城市现代人来说,无疑是猎奇、涉险和增长见识的极好去处。

有关清真山栈道的建筑特色,规模结构和成因用途等详细情况,本篇《第三章•涔山古栈道》,作过具体阐述探研,本节不再重复。

第五节   晓安的传说

晓安和尚在清真山皈依佛门,住持寺院有年,且圆寂安葬于此,民间影响深广。有关晓安的传说故事多且神奇。本篇仅选一则附记于下:

晓安出家和坐化 

明朝末年,眼见闯王李自成不久就要打进北京城,明亡在即,崇祯皇帝的四皇子就随他的师傅(舅父)从北京城逃出。他们无处可去,便投奔还在宁武关和李自成决战的三关总兵周遇吉而来。

周遇吉虽然发誓忠于明朝皇帝,至死不投降,可他也估计到,自己最终也不是李自成的对手。为防万一,他劝崇祯皇帝的四皇子到管涔山深处躲避。

四皇子对腐朽的宫廷生活早已厌倦腻烦,现在见连最忠诚的周遇吉,,也对明朝前途如此悲观,自觉别无选择,便决定到管涔山中削发为僧,隐居以安度晚年,了此残生。

事定之后,在周遇吉等一批宁武府县军政官员的护送下,四皇子来到管涔山腹地的翔凤山主峰——清真山出了家,从此皈依佛门,潜心佛法。收容他的,是这里的寺庙——青石庵的原住持和尚。四皇子拜这位长老为师,长老替他剃渡为僧,并给他起了一个法号叫晓安。

晓安出家后,一边跟随师傅修行佛法,一边遵照师傅吩咐,在寺庙后面的山坡上为师傅建筑阴宅一座。晓安每日起来从山下背石料上山,从沟底担水上山和泥,再亲自用石头砌成一个墓穴,又在墓穴上方建了一座石头基础的砖塔。

几年过去了,眼看阴宅就要落成了。师傅自觉年事已高,不久于人世了,便开始为自己筹备后事。可师傅并不晓得:在晓安和尚的心里,一个取而代之的周密计划,早已谋定。

这一年,师傅吩咐晓安和尚种黍子,晓安心里知道:师傅是在为自己圆寂后的丧仪准备祭品。可他不露声色,只是一边动弹,一边漫不经心地说:“种上也吃不上!” 

到了秋天,黍子成熟了,师傅让晓安去收割。晓安照办了。师傅又让晓安去碾米做油糕,晓安依然顺从地去了。师傅自以为万事齐备,只等着圆寂归天时辰一到,他便可以到晓安修成的阴宅里去仙逝了。

 可是,当师傅真正圆寂的这天来临之际,晓安和尚却突然失踪了。人们到处找他,就是没有踪影。后来,有人发现他在已经修好的墓穴里头坐着,人们还以为他在和大家捉迷藏,闹着玩。可是,当人们去拉他的时候,才发现晓安早已经坐化圆寂了。

这真是:老师傅,机关算尽一场空;晓安爷,功成名就得正果。

晓安和尚圆寂后,人们把他的肉身用泥土抹了出来,成为一尊世代供奉的偶像。人们尊称他为晓安爷爷,清康熙年间封他为晓祖;他所修建的塔刹,取名为晓祖宝塔。(待续)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省宁武关人,1946年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余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人民艺术家张美兰》,个人作品全集《王树森作品大系》(共30册)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文诗画》等36部,主编出版亘古第一部《宁武县志》。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和文史专著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报刊。

【声明】

本平台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本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


史志忻州

主办单位:忻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忻州市地方志研究室

投稿邮箱:szxzbjb@163.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