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觉得小米的新Logo不值200万?
发布于 2021-04-04 14:43
原研哉,梅田医院的导视标识设计
3月29日,小米发布了由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负责升级的新Logo后,引来网友们一片哗然。很多吃瓜群众直呼无法理解为何这样的设计价值200万元。难道真的只是噱头?还是说我们对设计还存在着严重的刻板印象?

如今,大家身边的视觉图像数不胜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张图片从眼前划过,人们对视觉设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体系。在这场针对小米Logo的探讨中,大众开始思考:这样简单的改变是否为真的设计?其价值又在何处?

人们对平面或者视觉传达的观点基本分为两种:其一,很多人用美工思维看待设计;其二,人们用欣赏艺术品的方式解读设计作品。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受过专业设计训练的普通人,那么如何看待日渐令人费解的设计呢?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探究其中深浅。


原研哉,柏原集团的VI计划
无论平面还是其他设计,过程大致分为思考定义、调研、构思打样、原型、评估优化、实践运用这几个步骤。也可以将其解释为——设计是一个在特定范围内,将思维打开又收拢,再有计划地打开,最终通过严密的逻辑将思维系统重新演化的过程。简言之,设计是有计划且有明确目的的行为。

原研哉《色彩、形状和语言的游戏》,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的美术鉴赏教材包装设计
原研哉为中目黑实相山正觉寺的开山四百年纪念活动所制纪念册和图像

而设计思维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命脉。何为设计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本、以客户要求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它存在于从客户委托到设计完成这一过程的每个阶段。
原研哉此次负责小米品牌识别系统升级,他深知扎根于本土的品牌在国内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若将品牌视觉系统完全改变,试想结果会如何不尽人意,好比“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设计师在设计委托中需要将其思考贴近品牌文化本身。毕竟他只是一名设计师,不是品牌的创立者。



原研哉在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的标识设计,从外沟到展厅入口设有引导图形、海报等视觉引导标识,以使从街区、公园到展厅的交通方式明快易懂。




不仅如此,作为设计师,其专业性还应体现在“落实”设计上。毕竟,这是一个完全不缺创意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有创意。但创意能最终落实为一个具体甚至优秀的设计,需要的是设计师的专业能力以及不断地自我训练。


原研哉,美术馆海报设计
美国平面设计师保罗·兰德在作品中将拼贴图形、绘画插图或简单文字,活跃而井然有序地排列于版面之间。通过对拼贴手法的运用,兰德创造了一个具有视觉趣味和多重内涵的世界,搭建起自己的感官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设计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甚至成为很多后辈的设计原则。德国设计师迪特·哈姆斯(Dieter Rams)提出的“设计十诫”也有相对照的话——“好的设计就是尽可能少的设计”。

设计师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其所要表达的意义可视化,并建立信息构架,把复杂的想法简单化。意大利平面设计师马西莫·维格内利(Massimo Vignelli)在1972年为纽约重新设计了地铁线路图,他抛弃一切多余元素,颠覆传统路线的绘制规则。最终,他用实验性、抽象的设计解决了多年来地铁路线图信息错乱的问题。因此,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亦有无限多种,大多数都还未被人们所发现。唤醒和激活那些认知事物的新方式,是人们打开全新认知领域的开始。

阿明·霍夫曼(Armin Hofmann),巴塞尔贸易博物馆收藏的海报,1957年
设计需要“故事”
设计概念,俗称“背后的故事”。在原研哉为小米的视觉设计中,他提出“Alive”这一设计概念,认为科技越是进化,就越接近生命的形态。因此,人类与科技是不断接近的。而这一概念也正好回应小米的企业理念。设计师作为受委托人,为别人做设计,本就该用客观价值体系来对照委托人的要求,设计不同于艺术,其讲故事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约瑟夫·穆勒·布罗克曼(Josef Muller-Brockmann)的音乐会海报
如今,人们逐渐开始明白,设计的无尽可能性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环境里。创造新奇事物并不是唯一的设计创意。人们重新发掘旧事物中的未知领域同样也是创新,同样可以作为设计出现在大众面前。

奥托·艾舍《艺术节奏与韵律》(Rhythmus und Wandel in der Kunstc),1950年
最后,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曾这样写道——设计不是用新奇的形式和材料去迷惑观众,它是从日常生活的普通瞬间中不断提取惊人想法的原创力。继承了现代主义遗产、肩负着新世纪的设计师们逐渐在其意识中对这一事实开始探索。上述几点只是简单讨论了现代设计的共性,那么,你对现在的设计有什么看法?你能理解现在的设计吗?
精彩回顾:
专访罗马教皇后人,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艺术往事……
如何像图像学家一样看一张画?
陈曦:变与勇气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