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设计思维的正与负
发布于 2021-04-04 22:20
日本的【设计】有何不同
首先在日本设计领域中,【設計】和【デザイン】(design的日语)是两个意思不同的词汇,虽然在英语中,【設計】和【デザイン】的翻译都是design,就像当你问中国朋友“设计和design 有什么区别吗?”一个道理。
但是在日本中【設計】更偏向于具象(体)化,实体化,且注重于外装美感表皮的美学设计。而【デザイン】则是偏向于在抽象化向具象(体)化区间,更加注重意匠设计(前期的思维概念设计,用户地图,产品物联网相关性的统筹规划,在建筑学上也包括建筑的建筑总体规划,建筑学设计等思维理论向的统筹规划)。
简而言之,某种意义上【設計】等同于中国的设计,而【デザイン】则是等同于总策划。就小编自己之前在某设计公司的工作经验,虽然我当时应聘的是设计师的职位,但因为面试我所说的内容是属于概念开发,前期分析,思维导向等从零(抽象化)到0.5(具体化)的工作所以我被分配到策划师的岗位。也就是说,从0.5(具体化)到1(实体化)的是设计师的工作。
在策划职位当中,小编不仅仅要负责灵感概念的生成,负责市场喜好的调查,还有市场部和设计部的衔接,包括预算估计等。但这个职位不仅仅停留在文案策划,更多的是一个综合视点去看待物体。所以我记得我的日本导师说过“设计是一门综合的学科。”
也就说相较于中国设计师的不同,在日本【デザイナー】(designer的日语)更加承担了策划师和战略师以及灵感制造师的能力。用更浅显易懂的词汇,就像中文中所谓的创意总监(Creative Director)但却在艺术和设计中更偏向设计统筹。
设计过程及【設計】和【デザイン】在其中的相关性
(来源:設計からデザインへ)
设计思维的有迹可循和闪光设计(日本设计思维的正)
*温馨提醒,下文中所提到的设计皆属于日本中的【デザイン】、也算是中文中的【策划】
正是因为这样的区分, 所以日本在设计思维、构思上的拘泥是着实让大家叹为观止的。设计已经不仅仅只是美学上的追求更是前期调查和后期实现的统筹。
在日本的大学中,设计类的课程不仅仅只是书面上的理论被动接受知识,而更加注重于沟通交流,所以很多有设计专业的大学都会开设研讨会(workshop)。通过设计系甚至其他跨专业的学生多人沟通,探讨,集思广益解决一个问题,并将他具体化,就如上文说的“设计其实是一门综合学科”,横断式的跨学科专业。
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欧美圈大学都有跨专业跨学科设计(Transdisciplinary Design)研究。而日本设计界中也借鉴了之中的多学科交融特点,提倡沟通交流解决设计中发现的问题,并将其价值最大化。下图为设计思维过程图。而这个思维过程需要在协同合作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下并贯穿在整个设计研讨会中完成的。
设计思维过程图(作者添笔)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日本设计类的产品,让你感叹的不仅仅只是它本身的实用性价值,更多的可能是设计本身带过来的感性的、不可视的价值,这也是诺曼(Donald Norman)提出的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以及日本设计界广为应用的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就如著名任天堂公司旗下的游戏机【Wii】,所谓的【家庭游戏机】的概念其实就是由这款游戏机掀起的风潮。而这个概念就是设计师们通过共情(Empathy)协同公司员工讨论获得的新概念。
因为该员工的孩子因为玩个人游戏而使父子关系疏离,孩子不喜欢在客厅呆着导致家庭成员沟通时间变短,因此【如何让家庭成员围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有趣的事进而提高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成为了设计的核心目标课题。重中之重,令人瞠目的是,这个家庭游戏机从概念到实体化,反复经过了1000次的设计思维过程和模拟产品实验。
Wii产品意向图(来源 pinterest)
设计思维课程讨论意向图(来源 Google)
也就是说相较于常规的设计师,日本的设计师更加注重于情感化的升华设计,而不是仅仅在性能上外观上的苛求。
【瞬足】是一款让日本低迷的运动鞋产业重新振作的运动鞋产品,也许在普通设计师看来,一款鞋子卖的好无非是它的设计(外观设计),气垫的舒适度等,然而这款鞋子则是设计师们通过观察在学校竞走的孩子们,在转弯的时候容易跌倒时发现的问题而开发出来的。
通过使原本堆成的鞋底进行不对称处理,在左脚的外侧和右脚的内侧各自加入了不同纹路的鞋底面。正因为这种核心价值的改变,使得大家对鞋子不仅仅只是在外观上的满足,更加注重鞋子的核心价值。
瞬足产品(来源Money Plus)
通过以上两件产品,我们可以知道,其实设计不仅仅是停留在所谓的物理表皮上的设计,更应该注重共情深层中的情感层次。因此灵活运用设计思维,看重设计思维正是日本的成功之处。
日本设计思维的负
既然说了这么多日本设计思维的好处,自然这样的思维往往在innovation(创新)中往往有些【量】的不够导致【质】的拖沓。因为有时候为了规避风险,想得太多,缺乏冒险思维,也会导致设计的停滞。
荷兰的社会学家 Hofstede 在其六次元文化比较研究中指出,日本在风险不确定的规避指数中竟然高达92,排名前4,而中国的指数则仅仅只是26,正因为如此,中国在近代设计中产品也如雨后春笋,有的确实令人惊艳,但因为设计思维的考量的饱满度不足,导致中途陨落也大有所在。其中新兴概念的ofo共享单车就是在概念上令人称奇,但是在设计统筹中用户相关的考量不足导致悲剧收场,也让人唏嘘。
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表(来源:Hofstede)
说了这么多,小编希望各位设计在做设计的时候要认真考量,多多沟通,不怕试错,同时也要勇于进取和冒险。因为设计本身是前沿的但有时综合冗长的。然后因为本文篇幅有限,后面将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设计思维,感性工学,情感化设计,以及不同国家设计思维的交融和前世今生。
参考资料
https://udemy.benesse.co.jp/business/skills/design-thinking.html
https://media.moneyforward.com/articles/972
https://www.cad-trace.net/yougo/architectural-design/
http://www.design.kyoto-u.ac.jp/smalltalk/smalltalk_02/
https://pub.nikkan.co.jp/uploads/book/pdf_file578ed9494a228.pd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1jo7UJ2vs
文章|辜大文
编辑|张老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