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乔解民|魂牵梦绕说“战友”

发布于 2021-04-05 09:27


    【“四点“——她“不只是新闻写作的起点,发挥才智的支点,更是生命故事的亮点,记忆镜头的焦点。”这“四点”让他“魂牵梦绕“几十年,真是“多少魂牵事,今日得梦绕。谁解其中情,缘由一张报。”你的奋斗史呢?是否也有魂牵梦绕的“四点”?欢迎到“战友报缘”微信群交流。

心韵草原 边疆;王陈娜



       军区新闻干部培训班结束后,下达提干命令之前,分到战友报社实习时的照片。

      大约是在1993年,我还在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当干事的时候,应《战友报》之约,为该报开设的“我与战友报”专栏写过一篇稿子,题为《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述了我与《战友报》的缘分和对她的深厚感情。转眼近三十年过去了。根据军队改革大局需要,《战友报》已经停刊5年,我也早已转业多年。甫有微信上的“战友报缘”群成立,再启“我与战友报”之征文。遵群主嘱,再写“我与战友报”,真是感慨万千!如果说当初第一次写此同题文章,多少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此时心情却是:“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我与《战友报》的交往,是从当新兵时开始的。
      当兵前,我虽然在作家梦的吸引下写过一些稿子,但变成铅字的,仅有一篇百把字的小品文而已。到部队后,第一次看《战友报》,就被她的清新活泼所吸引。于是用三个晚上写了两篇言论稿试投了去,没想到很快就被连续刊登,还都加了编者按语给与肯定和鼓励。从那以后,写稿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而《战友报》对战士作者好像也格外偏爱,凡是我自认为写得像样的稿件,寄给《战友报》几乎总能刊登。翻看那些年来发表的几百篇稿子,有一半以上是《战友报》刊登的。
      有一件事至今难忘。
      记得是1981年秋,我写了一篇《他笑了,我哭了……》的小小说,寄给《战友报》后几个月没动静,我以为是被编辑扔进了废纸篓,慢慢也忘记了这件事。没想到在第二年秋天某日,我在翻看当天的《战友报》时,突然发现这篇习作被登了出来。以前每次发表了稿件,都不免有些激动,而这一次,我更多的是感动:有哪家报纸能这样珍惜一位素不相识的无名作者的稿件啊!
    《战友报》不但是我学习新闻、文学写作的摇篮,还是我的“好运推手”。

     在38军司令部工作时采写的宣传优秀士兵卫平好的稿件,之后该同志从士兵破格提升为干部。

       我是1978年底当兵的,到1982年那会,已经在《战友报》和其他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稿子。那年,军区政治部开办第一期新闻干部培训班,专门规定,必须在《解放军报》《战友报》发表过多少篇稿件的战士,才有资格参加考试。这就为我们这些爱好新闻写作并且小有成就的战士造成了一个特殊的优势,从而使全军区80多名类似我这样情况的士兵“鱼跃龙门”,跨入了军官行列,开启了命运的新篇章。
         记得刚到干训班报到时,负责组织学习培训的军区宣传部新闻处董福生处长、战友报社张植信老师找我谈话,说我是这次录取的80多名考生中专业成绩最好的学员,希望我珍惜学习机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培训班毕业前,开展了评选“十最”学员活动,我被评为“学习期间发表稿件最多的学员”。
       在《战友报》和其他报刊上发表的稿件,还是我们这些军旅新闻人的“特殊通行证”。

     在军区机关工作时,撰写过多篇关于军区重大工作的新闻综述。

      记得那年我在驻保定某部提升副营职干部后,想调回山西老家的驻军某部,以便就近照顾常年有病的母亲。当时在山西驻军我没有熟悉的领导。心想,自己搞新闻报道,在军区部队多少也有点名气,提起我名字来这个部队的宣传处长应该知道。于是请假后直奔太原,在军机关值班室查着电话号码表,拨通了宣传处杨松林处长家的座机,报出了自己名字,简单说明了个人意愿。杨处长十来分钟后就赶到了值班室,又简单了解了些情况后,微笑着很爽快地对我说“这样吧,我估计你这情况你们部队也不一定舍得放你走。咱们把你的这次调动当成是一篇文章,上篇是你们那边放人,下篇是我们这边接收。咱们两个人比赛,看谁把文章写的更漂亮。”当时我真是发自内心感动啊!
      调到山西驻军没几年,又是因为自己写稿有点名气,被抽调到了北京军区机关,可以在更高层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在长治军分区工作时的照片。

      调往军区机关的情况我也一直记忆犹新。那天中午,军区政治部干部部调配处马誉炜处长把电话打到了我所在的师宣传科(那会我家中没有座机电话),亲自征求我意见。原来这位惜才爱才的处长也是《战友报》的“铁粉”,在基层工作时,就发表过不少文章。他是从团政治处主任岗位直接提升到军区干部部调配处长位置上的,当时的干部部部长章茂龙和马处长力主要选能写点东西的新人进调配处。各种机缘凑巧,组织上选中了我。
      其实像我这样因为在《战友报》起步,逐步写出了点名气,因此在调动单位、选择岗位上“左右逢源”、“上下通畅”的情况,绝非某一两个人,而是可以称之为“现象级”。这既说明了军区部队各级对新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不能不说是《战友报》给予我们原北京军区新闻人的特殊恩惠啊!

     在军区机关工作期间,在战友报刊发过多篇头版头条和“报眼”稿件。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年在部队工作时,在《战友报》正常发行时,并未刻意去思考过《战友报》在自己的成长进步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直到自己转业地方已经十年,《战友报》也已经停刊5年的时候,回忆过往,才真真切切感觉到,《战友报》对我来说,不只是新闻写作的起点,发挥才智的支点,更是生命故事的亮点,记忆镜头的焦点。
      如今,我们回忆《战友报》,就是回忆我们的青春,回忆那些被我们的文采激活的精彩,回忆从我们笔下奔涌而来的风云雷电,回忆我们留在军营的那一串串奋斗足迹!
     《战友报》虽已停刊,但我们这些曾经的军旅新闻人,会把她亲切的名字和那些围绕她而发生的故事,永远珍藏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小桥流水润心田   
                        作者:马誉炜

     己亥初夏,万物葱茏。在原北京军区部队工作多年的战友、同事乔解民,近日从邮箱里给我传来他即将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月光下的琴声》书稿,先睹为快,不亦乐乎。读后深深地被浓浓的诗情、美美的诗意所打动,似乎又回到30多年前我与当时的“小乔”相识的年代。
       那时我在38军政治部干部处任干事,乔解民是司令部通信处的士兵,由于有着共同的写作爱好使我们走到一起。他给我的印象是心地善良,不善言辞,不事张扬,颇有内秀,喜欢默默地做事、作文、写诗。
       有人说,对于诗人来说,有一首好诗就够了。要我说,有一句好诗也就够了。古人如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今人如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这么多年来,一直热衷业余诗歌创作的乔解民,早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首小诗就是:“如果我是画家/一定先画哨所美景——/因为绘画最讲传神/而哨所是祖国的眼睛”。
       乔解民的诗歌,突出的风格是富有真善美的情怀:抒发心中真情,弘扬人性之善,讴歌生活中的美。多为精短诗行,构思独特、巧妙,从不拖泥带水,拒绝平铺直叙,这是他的诗歌之所以“吸粉无数”、让人手不释卷的主要原因。情感细腻,善抓本质,言简意赅的诗句,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与青睐。尽管新近出版的这部诗集,乔解民谦称是想写给自己的至爱亲朋,给儿孙们留下点儿念想,他的心中有自己提前设定的读者“朋友圈”。但我读过之后,感觉阅读范围是完全可以扩大到普遍意义上来的。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上等的精神食粮,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无论是对艺术本身还是漫漫人生,都是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透过《月光下的琴声》,我看到的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倾诉与表达。“风景与我”一章,倾诉与表达的是,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炽热情感。写潮白河:“周末的河水/曾被我舀出许多甘甜”;写燕山:“我是来画燕山的/却被燕山之晨/画成一滴透明的露珠”;写大兴安岭:“晨风尽兴/阅不尽滚滚绿意/鸟翔自由/剪辑成华彩片段”,还有写新疆、西藏、洛阳、陕北、苏州……字里行间流露出爱意情长,使人顿有身临其境之感。“情感花雨”一章,倾诉与表达的是,对家中亲人的关切与世间美好事物的颂扬。写给妻子:“当信笺淡出生活的时候/回看我们的爱情树/每一颗红豆/都已经升值为珍宝”;写给爱孙:“掉进你清澈的眼神/我变成一尾傻傻的小鱼/在你笑声的诱饵前/一次次上钩”;写月亮与太阳:“月亮因太阳生长清辉/太阳因月亮延长光明”。“生活窗花”一章,倾诉与表达的是对师友的怀念与感恩。“书生意气”一章,倾诉与表达的是诗人读书写作及文化生活中的思考片断与情愫集锦。
        透过《月光下的琴声》,我看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与自尊。一位哲人说过,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文学的功能会带给写作者自由与自尊的体验。这一点,在乔解民的诗作里体现得很充分,他的诗句没有雕琢和俗气,更没有附庸风雅、无病呻吟,完全是心灵火花碰撞的产物,自由自尊心绪的流露。在“乡音亲情”一章里,诗人的笔触始终伸向生活的底层,伸向一般人不容易捕捉到的细枝末节。写故乡世相,写父母亲情,写夫妻、父子、爷孙之爱,将独特的心灵体验物化为沁人心肺的诗句。“想家的时候别做梦/做梦的时候更想家”,“日月是天上的父母/父母是人间的日月”,“翻遍城市浮躁的天空/难觅一片天真的云”,“布谷鸟催种的善意/收成听得懂”,“要想拥有真正的幸福/先得在心里 给爱安个家”,“有父母在/再艰辛的人/也不缺幸福的童话”,“纺车老了/妈妈的青春也走了/嗡嗡的纺车声/疼成我一生/治不好的耳鸣”……这些诗句,都如同从心间自然流出的甘霖,滋润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田。
       透过《月光下的琴声》,我看到了诗人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与思想启迪中延伸着事业的寿命。诗言志,歌传情。一个人的“三观”如何?在是非、荣辱、美丑等问题上的态度怎样,都能从其笔下的文字和语言表达中呈现出来。人做好了,文才能做得好。乔解民的诗歌大都围绕人生世事展开,多个篇什皆为小角度、大视野,小诗歌、大主题,于小场景中感悟大道理,在细节里展现大境界。“思想引信”一章中,有他对历史的深邃思考,对世事的分析判断,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人格的地盘上/地价真的越来越贵/守一方净土 需有钉子户勇气”,“唤回红梅报春的美丽/须先有理智的冬雪”……这些既朗朗上口,又入木三分的文字,对文学艺术和生命体验都提出了功底阅历深厚的要求。
       时光飞逝,当年我认识的“小乔”,一晃也近花甲之年。不过,读他这部诗集,我仍能感受到他跳动着的年轻的脉搏。人的生命必然老去,艺术之树可以常青。就让我以谐音将这篇评论文字叫做:“小桥流水润心田”吧!
      2019年5月17日于骊山脚下匆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