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文研究所 | 熊嫕:开拓一个打破边界、共赢共生的共同体
发布于 2021-04-06 06:46
设计人文研究所主持人姚之洁:面对复杂而不确定的世界和未来,我们将在设计研究中运用复杂性、跨学科的手段,去研究不同系统之中共有的涌现行为和统一性规律。我们需要跨越不同领域的维度,去理解进化、开放与封闭的关系;观察设计在不同时代与社会生态的关系和演化过程,并尝试去绘制一条“复杂性”进化的路线,从混沌、聚集、涌现走向新陈代谢和不断的进化升级。 |
熊嫕 博士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艺术与科学,似乎天然代表着求美与求真,然而艺术表达未必都美,科学表达也未必都真。
日本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现代科学与人类》(初版于1961年)一书中显现了自然科学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超前的科学观:“科学本身是中立的,没有善恶之分”。汤川认为“20世纪的不安”与科学直接相关:人类不得不深刻地考虑科学进步背后隐藏的巨大的危险,他认为这种不安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具有一定哲学意义的”,关乎“人的本体”。
人对自然物、人造物、人本身的改写过程、想象过程,构成艺术与科学的历史,但并未揭示艺术与科学的所有意义。去除一切外部条件之后,人所剩下的“内容”,无论是机能日渐衰退的躯体,或是可以脱离躯体存在的绝对精神,都难以通过艺术或科学的结果进行解释。与“人的本体”相关的真问题、大问题、新问题始终围绕人之为人的“意义”展开,人文科学一直在思考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关乎“文明的基石”。
艺术与科学在精神层面的对话一直没有中断,视觉艺术尤其偏爱科学主题,而艺术与科学在物质层面的融通、价值创造,需要通过设计实现。在中国的学科目录十三个门类的诸多学科中,设计学学科非常独特,设计可以连接哲学、医学、理学、工学等等多个学问系统,赋予物体系以实在性与意义。
美国发明家、建筑师巴富敏斯特·富勒认为设计既是“没有重量的哲学概念”,又是一种“物理模式”,这种解释指引他成为一位“综合预想设计科学家”(《为了真实的世界设计》1971年英文版序)。他将堆满过时机器的房间称为技术坟场、认为自己的好友维克多·帕帕奈克的著作《为了真实的世界设计》为那些跟不上技术进化的专业“安排了一个集体葬礼”。基于这样的理解,富勒毕生在为“全方位的、可超前控制的设计科学”努力,想象的共同体与行动的共同体在富勒的生命中合而为一,沉思的生活(vita contemplativa)与行动的生活(vita activa)高度匹配。这样的统一与匹配,是设计教育努力的方向。
儿童,是实现“设计实现”的重要力量,是想象力最具元气的想象的共同体,而他们对于生死的思考,体现了人之为人最基本、最富内涵的力量。以此为思考的起点,我首先选择了一件中国的、儿童的、具有强烈仪式感的剪纸作品,图片由天津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高级教师赵罡提供。
案例1 《送路》 42×29.7cm / 李成蹊(10 岁作) / 天津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儿童剪纸作品 / 指导教师:赵罡
教师评述:《送路》是李成蹊的一幅剪纸作品,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不是一个好的题材。但是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态,有的孩子有所经历,有的孩子有所感触,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回避,更不能嗤之以鼻。这幅作品没有过多的细节,物象简约概括,与画像石十分相似。通过压低的人物造型、正反向秩序的排列、黑白灰颜色运用,把送路时人们的悲切之情充分表达出来,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感。
茅盾文学奖得主、68岁的作家金宇澄现在多了画家金宇澄的标签,这个案例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可能性。在现代印刷技术的支持下,金宇澄老师开始尝试版画创作,为自己的小说绘制插图,对于作家来说,这是最幸福的事:“如果自己写文章,然后自己配图,是一种倾其所有的幸福”。对技术的提供者,同时也是观念的传播者“印物所”而言,类似合作也帮助他们开拓了一个打破边界、共赢共生的共同体。图片由上海印物所版画机构创始人陈捷老师提供。
案例2 金宇澄 版画作品
如果说案例1与案例2代表着具体的个人的感知与实践,值得我们珍视,这个案例则通过个体呈现了群体困扰,刺激我们反省,正如赖特·米尔斯所言:个人困扰就是公共议题(《发现社会》)。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拍摄于2008年荷兰Thonik世界巡展上海站展览现场。
案例3 荷兰托力克设计公司(thonik)为荷兰社会党拍摄的公益广告“为了更人性化的家庭护理”
荷兰托力克设计公司(thonik)为荷兰社会党拍摄的公益广告“为了更人性化的家庭护理”,抗议因为费用问题,政府不停更换为老人贴身服务的义工,无视老人的尊严与隐私,一位老人认为既然如此,自己也不介意在全世界面前脱光自己以支持社会党的主张。2008年,这个广告在荷兰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节目中播出,引起强烈的社会舆论,并因此使得政府重新考虑家庭护理的细节问题,修订了相关政策与法案。
最后,赞同中国美术学院俞坚老师的界定,科学、科技、技术所指范畴不同,我们谈论的艺术与科学,所指为何,若要作进一步探讨,还可继续辨析。
编辑:设计人文研究所
审定:创意城市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意城市发布,转载需经授权。
联系地址:中国杭州市西湖区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意城市艺术空间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