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200万改一个圆角Logo是被忽悠了吗?
发布于 2021-04-09 10:53
有一家公司的Logo从1977年到现在,经常改,但比小米改动还小,是更蠢吗?
作者 | 高飞
编辑 | 晚晚
配图|analogicus
来源 | 奇客故事(cybergushi)
小米昨天宣布了一件大事,雷军终于决定开始「造车」,而且是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虽然小米官方已经对造车否认了无数次,但多数人都认为「小米造车」只是时间早晚而已,雷军完全不可能放过如此大的一个市场机遇。
有人觉得这对雷军是一次跨界,可对于当年做软件出身的雷军而言,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的跨界,其实远没有当年雷军从“做软件”到“做智能手机”远。不过,车的事情还有机会谈,我更想聊一聊另外一件小事,那就是小米换Logo。
小米肯定没有想到,200万换一个Logo的新闻,竟然比小米造车更有轰动性。不过这事的戏剧性确实挺强的。
一个享誉全球的日本设计宗师,花了几年,赚了几百万的设计费,最后只不过是从方形Logo,改成圆角Logo。尽管在说明文案中,设计师说这可不是普通的圆角,而是使用了参数化设计的圆角。但在社区论坛上,我已经看不到不止一个人说,这东西200块他就能搞得定。
我完全反对这种讽刺。而且这个案例充分证明了,在这个市场上,很多时候,有含金量的知识是不值钱的,倒不如简单粗暴的硬件铺设。
举例来说,小米做这场大型发布活动,场地灯光背板的花销,一套下来,也是百万级的,但就没有一个人会说这些开销是不值钱。但原研哉团队花了几年,做一个Logo,就有人跳出来说不值。
或者讥讽者会说,因为这个Logo改版太简单,自己也能搞。可在这个淘宝店200块下订单做Logo,对方都能提供3个选择的时代。真有人相信原研哉团队200万,全过程只设计出来这么一个Logo吗?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原研哉做出了无数版设计,包括和原Logo类似的,也会包括与原Logo大相径庭的。
只不过,小米最后选择了这个与原Logo类似的版本,或者说原研哉团队说服雷军选择了这个版本的Logo而已。
更何况,改版从来都不是改的越别致、越复杂越好。相反,我们看过了更多案例,是某APP改版太激进,丢掉了用户。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原研哉团队和小米的合作,如果这是一个针对小米Logo改版的咨询方案。小米甚至可以在花了200万之后,得到一个不改Logo才是最好方案的方案,也就是花200万买了一个什么都没变。
如果是这样,小米会更亏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Logo改版的总体成本,远不止于200万这么简单。Logo一改,一切的物料、装修都要跟着变,这个“不要改”的建议,可能会帮企业省下2个亿。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做事只看结果,但是决策的过程含金量有时候才是最高的。
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假设两军对垒,敌方连夜撤走,我方要考虑敌方是不是有陷阱,做决定追还是不追。
无论选择哪一种作战方式,这个决策的最终结果都是极其简单的。哪怕军营中,没有任何军事作战能力的伙夫(没有任何讽刺伙夫工种的意思)都可以做出一个选择:追或者不追。
但如果一个军营伙夫觉得应该追,将军在深思熟虑之后,也选择追击。伙夫可以因此嘲笑将军,说自己的水平和将军没啥区别吗?一定不可以。因为伙夫的决策过程,不包括有含金量的推导过程。就如同你也能做出一个圆角Logo,可能也是经过参数化设计的,但是你没有让小米下定决心,只对Logo做微小改动的决策。
其实,小米的Logo故事原本可以不是新闻。因为很多有一定体量的公司,也会有类似的经历:花了一大笔钱,对Logo做了一个小改动。只不过,它们没有拿这件事作为营销事件。
最后,我为嘲笑“小米Logo改动只是改了形状”的朋友提供一点素材——有一家公司的Logo从1977年到现在,接近半个世纪的期间,经常对Logo做修改。但该公司似乎决策能力还不如小米,每次改版Logo就是变颜色,连形状都不变。
留下三个问题:
这家叫苹果的公司换Logo如此没创意,是比小米更蠢吗?
这家叫苹果的公司花多少钱更新设计Logo,会对外公布吗?
小米公布200万找日本设计师换Logo,是被忽悠了吗?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个虚拟和现实交错的世界,这一刻有很多事与物值得去记录和思考。奇客故事由科技媒体人高飞和他的伙伴们共同书写。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