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报告单解读002- 尿常规(上)

发布于 2022-05-18 13:13

司南说检验,说最真实的故事,讲最真实的知识!
   今天继续昨天的话题,今天说一说尿常规的报告单解释,都是一些浅显的东西,高手可以换频道了,希望对和我一样的初级选手有所帮助。
       
       文字是枯燥的,忍受文字上带来的不悦,耐心的和我一起学习去,也许就会带来精神上的升华和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
先看一张真实的报告单(局部,隐去单位和患者信息)
先看看报告单结构,其 表头与血常规相似,不作过度的介绍,不同的是尿常规报告单分为两个部分(不是所有单位的单子都是这样区分,根据不同的要求会有不同的结构),一部分是干化学分析,一部分是尿沉渣分析。
尿液干化学检查(1-12项),通俗一点可以说是用化学的方法检测尿液中一些重要成分的定性方法。尿沉渣分析(13-27)是用流式细胞术或显微镜去观看尿液中有形成分的一个手段,两个方法找重点不同,但其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对于一个完整的尿液分析需要兼顾两者去综合判断(本文的尿沉渣分析是根据显微镜镜下观察给出的试验结果,其他根据流式细胞术的结果分析方法类似)。
先看干化学部
1.PH值(PH):正常尿液呈弱酸性,约为6.0,因食物的不同,pH的变化 范围为4.5~8.0。pH测定结果的判断比其他实验结果的判断要难一些,因为尿液pH的波动幅度大而快,而正常尿和病人的尿的pH没有明显的差别,所以 pH单独使用的意义不大。但与其他临床资料配合起来分析,则可成为重要的资料。疾病引发的pH降低,多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等,pH升高多见于频繁呕吐、碱中毒等。
2.比重(SC):尿液比重的测定可以估计肾脏浓缩功能。尿比重升高可见于高热、脱水、糖尿病、糖尿病酮症等。尿比重降低可见于慢性肾衰、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尿崩症、神经性多尿等。
3.蛋白质(PRO):尿蛋白是尿常规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常尿液滤过的蛋白会被身体重吸收回去,当出现肾脏疾病时候,肾脏对蛋白重吸收能力降低或者蛋白滤过超过了重吸收能力,就会在尿液里面出现蛋白,尿中是否出现蛋白可以作为肾脏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
尿蛋白通常有两种测量方法:一种是定性,定性就是我们所说的几个加号,上面这个案例做的就是定性,提示为1+;另一种是定量,就是一升尿液中所含蛋白质的多少,一般来说0.2g-1.0g/L对应的为1+,1.0-2.0g/L对应的为2+,2.0-4.0g/L是3+,大于4.0g/L为4+。当尿蛋白过多时,排尿后便可发现尿液表面泡沫经久不消,这也是自查是否有蛋白尿的简单方法。
当尿蛋白出现“+”提示可能存在肾病,“+”越多病情越严重。但是在剧烈运动、高热、高蛋白饮食等也可能引起蛋白尿,但这些原因引起的蛋白尿一般不超过一个“+"。建议尿蛋白出现“+”后,去正规医院做详细的下一步检测。
4.葡萄糖(GLU):正常情况下,尿中不应该有葡萄糖,检测结果为尿葡萄糖阴性。
4.1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主要有三种:
①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
②应急性糖尿, 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
③妊娠中后期 多可见糖尿。
4.2对于尿糖增高的病理性尿糖增高,常见的疾病有三大类:
①真性糖尿,即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 的用量、判断疗效;
②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现糖尿;
③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 症)、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肾上腺激素过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Cμshing综合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
因此:当出现不正常的尿糖增高时,需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系统的诊疗。
5.酮体(KET):正常人酮体“-”阴性,正常情况下,尿中只存在微量的酮体。异常时酮体为“+”阳性,“+”越多酮体含量越高,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可能因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等都可能出现酮尿。另外妇女孕期因妊娠反应呕吐多、进食少,体脂肪代谢明显增多,也能出现酮尿。
6.胆红素(BIL)和7.尿胆原(UBG):正常人胆红素是“-”、尿胆原是“normal”,胆红素“+”时通常与黄疸关系密切,尿胆红素升高通常表现为尿液颜色加深,呈茶色。尿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或阻塞性黄疸。
胆红素和尿胆原一般是共同去判断黄疸情况以及提示相应疾病的,因此两者在一起讲解。
①尿胆原阴性+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肝内胆汁淤积、梗阻性黄疸。
②尿胆原阳性+尿胆红素阴性:见于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原发性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
③尿胆原阳性+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Dubin-Johnson综合征以及Rotor综合征。
8.亚硝酸盐(NIT):正常情况下,尿中没有或只有少量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出现阳性的结果。阳性常见于尿路细菌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以将尿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测定尿液中是否存在亚硝酸盐,结合尿白细胞酯酶和细菌检查,可以了解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细菌感染。
9.白细胞酯酶(LEU):有的医院是用的白细胞,有的医院用的是中心粒细胞酯酶,在尿常规里面意义相似。正常尿液中可有少量白细胞,特别是女性,一般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HP)白细胞为0-5个,都属于正常范围。如每高倍视野超过5个白细胞,则称为镜下脓尿。当白细胞明显增多的时候,一般提示有泌尿系统感染,比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但需注意的是影响尿白细胞的因素较多:当成年女性生殖系统有炎症时,阴道分泌物很容易混入尿内,造成假阳性。而尿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白细胞降低,造成假阴性。所以要注意鉴别。这个指标需要与尿沉渣里面的白细胞进行配对比较。
10.尿潜血(BLD):正常人潜血试验为“-”阴性,尿中不应该有红细胞。当潜血指标为“+”阳性时提示结果异常,潜血阳性不一定是尿血,只要尿中存在能使试纸条变色的物质(这个是干化学试纸条固有的问题),都会出现检测阳性(比如尿液中的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也会引起潜血阳性),因此当看到潜血试验阳性时,马上看一些尿沉渣试验中的红细胞是不是增加,如果增加则提示为尿液里真的有红细胞存在,如果尿沉渣里面红细胞很少或者阴性,请结合病情由临床医生判断当前您的状态。
尿潜血除了肾炎、肾病,还可能是泌尿系统炎症或结石、尿路粘膜损伤、结核、肿瘤等。对于没有临床症状的尿隐血阳性者要定期复查。
11.维生素C(VC):这个项目主要是排除干化学的干扰的。
12.微量白蛋白(MALB):微量白蛋白和蛋白质检测同一分析物,区别在于微量白蛋白检测浓度要低于蛋白质。当蛋白质结果为大于等于30mg/dl时,以蛋白质结果为诊断依据,当蛋白质结果小于等于15mg/dl时,微量白蛋白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检测结果,为病人潜在肾损伤提供诊断依据。
   再看尿沉渣部分(仪器法,也可以离心镜检)
13.红细胞-高倍/14红细胞:是显微镜下或流式细胞仪染色计数下的红细胞高倍镜/数量,当红细胞高倍>3个/HPF(高倍视野)时提示镜下血尿,即表示尿液中有异常多的红细胞,需要根据临床去判断相应疾病或状态。其项目临床意义同第10项(潜血)。
15.白细胞-高倍/16白细胞/17白细胞团:是显微镜下或流式细胞仪染色计数的白细胞数量,镜下检查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等,是对第9项(白细胞酯酶) 的补充和扩展。镜下白细胞>5个/HPF(高倍视野)提示尿液中白细胞增多。其临床意义同第9项(白细胞酯酶)
18.小圆上皮:小圆上皮细胞增加,主要见于肾小管损伤,当出现这个大量增加时,需要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去综合判断,切不可自己给自己做诊断。
19.结晶:是显微镜下看到相应的结晶成分,会给出相应结果,有的是数值有的是加号。正常人会有少量的结晶,但当出现大量的 结晶时候提示代谢出现问题或出现是结石的情况。
20.酵母:镜下见到酵母菌,需综合判断此酵母菌的来源。
21.上皮细胞计数:是尿液中上皮细胞有多少,这个需要综合判断或由主治医生判断。
22.透明管型/23.非透明管型:由红细胞、白细胞、腊质物、脂肪、蛋白质等组成的管状物质,称之为管型。这些管型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常意味着肾脏疾病。这个指标的出现一般提示肾脏疾病(透明管型正常人也可能少量的存在),需要根据其他指标由医生判断。
24.滴虫:如果出现滴虫,意味着可能是滴虫感染,需要确认并进行相关治疗。
25.粘液丝:粘液丝在正常尿中可少量出现,尤其在女性尿中。但大量存在时表示尿液污染或有泌尿系感染。需要根据病情 由医生进行判断。
26.颜色:尿液的颜色多种多样,颜色的变化是不需要去医院检查就可以在家做初步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26.1像“浓茶”如果小便像浓茶一样,呈现深黄色或棕黄色,很有可能是肝胆方面出现了问题。胆汁(胆红素)向外排泄的道路通常有两条,一条从肠道里排出来,一条从尿里排出来。当肝脏或胆囊有病时,胆汁到肠道的路被切断,就只能从尿里排出来,形成胆红素尿。常见的疾病包括: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26.2像“云雾”小便呈现黄白色,像云雾一样很浑浊,有时甚至可以看到絮状物,很可能是泌尿系统出现了严重的感染。感染时,大量脓细胞和细菌混合在尿液中,形成脓尿。常见的疾病包括:急性肾盂肾炎,淋病等。
26.3像“稀牛奶”小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现出像稀牛奶一样的乳白色尿,又叫“乳糜尿”。常见的疾病包括:丝虫病,腹腔淋巴结结核等。正常情况下肠道吸收脂肪皂化后的乳糜液,通过肠道周围的淋巴管引流到血液。丝虫等寄生虫感染后损坏肠道淋巴管,淋巴液只能逆流到泌尿系淋巴管中,最终引起乳糜尿。
26.4像“酱油”小便呈红色,甚至酱油色,很可能是溶血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血流中有少量血红蛋白,以“大块头”的复合物形式存在,不能被肾脏滤过。但发生溶血时,红细胞大量破坏,没有和珠蛋白结合的血红蛋白变成了“小不点”,从肾脏大量漏出,从而形成了血红蛋白尿。常见的疾病包括:急慢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血型不合输血等。
26.5像“洗肉水”在1升尿液中混入1毫升血,肉眼就能观察到淡红色血尿,严重血尿呈现洗肉水样甚至鲜红色。血尿的原因非常复杂:如果血尿伴随鼻出血、牙龈出血,应该警惕全身性出血性疾病(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如果血尿伴随腰痛、发烧,则有可能是泌尿系结石或感染在作祟;如果血尿伴随浮肿、高血压,应该高度怀疑肾小球肾炎;而间断出现的无痛性血尿则应警惕泌尿系肿瘤(如膀胱癌等)
提示:尿液的颜色可以作为一种自检的方式,但不是一定就是这些疾病,需要根据身体状态由医生综合判断,且不可自己给自己判断疾病,更不可自己胡乱治疗。
27.浊度:是尿液的浑浊程度:尿液浑浊,可能由于尿液中有脓液(白细胞)、血液(红细胞)、精液(尿滴白)、细菌、真菌、结晶体、尿液或寄生虫。

提醒:尿液的采集需要注意事项
1.  留尿之前,应保证尿道口清洁,男性避免混入精液和前列腺液,女性避免混入阴道分泌物。
2.  最好收集清晨起床第一次“中段尿”。即先尿一点,留中间的尿,目的是减少收集的尿液被污染的机率,尿至少留5-10ml(各个医院留尿管不同,要求也不同)。
3.  留尿杯不要被其他东西污染。
4.  新鲜尿液最好1小时内送检。
5.  女性月经期不做尿液检查,月经干净后3天再留尿。
6.  留尿前不要喝太多水,以免稀释尿液。
7.  避免激烈运动,剧烈运动后休息15分钟再进行尿液采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