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刊齐发:吴文灿/张逸夔团队原创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大动物模型,联合国内外团队研发视神经局部治疗、诊断新技术.

发布于 2022-05-18 13:53

双刊齐发:吴文灿/张逸夔团队原创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大动物模型,联合国内外团队研发视神经局部治疗、诊断新技术。



视神经为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汇集而成,将视觉电信号传递给相应脑区,形成视觉。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我国目前约有视神经疾病患者三千万。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一样,成年哺乳动物的视神经损伤后不能自我修复,主要受到内源性修复能力弱、外源性微环境恶劣的双重因素制约。由于视神经解剖位置深、距离长,外源性因素调控难;为此,传统视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主要针对内源性因素开展。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吴文灿教授团队历经5年攻关,利用现代经鼻内窥镜手术,原创高度符合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临床特点、可微创调控视神经外源性微环境的大动物模型(山羊、猕猴),并开发可临床转化的视神经微创局部治疗(低温复合体治疗)、诊断(高信噪比的视交叉电信号记录)的新技术,相关学术论文被期刊eLife,Theranostics接收,吴文灿教授均为最后通讯作者,动物实验均在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2022年3月30日,吴文灿团队联合合作者在eLife上发表了题为“Cold protection allows local cryotherapy in a clinical-relevant model of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的文章。该团队利用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鼻内窥镜手术经验,原创高度符合TON临床特点的大动物模型(山羊、猕猴),并在此基础上原创高度符合临床应用场景的“低温+低温保护(蛋白酶抑制剂PI)联合治疗”,显著保护视神经结构和功能。该文章获邀作为eLife digest文章(类似封面)。吴文灿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胡杨教授、美国NEI/NIH李巍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杨健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张逸夔医生为第一作者并共同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 从左到右:吴文灿、李巍、胡杨、杨健、张逸夔

2022年4月11日,吴文灿团队联合合作者在在生物医学1区杂志《Theranostics》(2020 IF: 11.556)上发表论文,利用原创TON大动物模型,通过微创经鼻内窥镜手术在山羊上记录到了具有高信噪比和高可重复性的视交叉电位(optic chiasmatic potential,OCP)。该文章登上杂志封面。吴文灿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涂云海主任、美国NEI/NIH李巍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杨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张逸夔医生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卢圣建同学为并列第一作者。

本文作者 从左到右:吴文灿、李巍、胡杨、涂云海、张逸夔、卢圣建

基于上述大动物模型,可进一步在视神经损伤灶局部,应用生物材料、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光学相干成像、双光子成像、微流控芯片等,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视神经损伤修复机制,并研发高度模拟临床应用场景的诊疗新设备和新技术,从而真正造福于临床患者。“科研需要服务于临床,”吴文灿教授经常如是勉励涂云海、余波、张逸夔等团队年轻学者:“这是好的开始,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原文链接: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75070                  https://thno.org/v12p3273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