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课文《绿》课外拓展:叶绿素为何物?
发布于 2022-05-18 15:17
植物青翠欲滴的秘密在于一种神奇的物质——叶绿素,它主要存在于叶片中。在生长季节里,新叶绿素不断代替老叶绿素,使得叶片保持常绿的状态,叶绿素含量越多,叶片的绿色越深。叶绿素不仅是植物的“染料”,也是养分制造“车间”。万物的生长依靠太阳,地球上的生命所需能量都是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叶绿素便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
从古希腊开始,科学家们就开始对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全来自土壤。18世纪时,荷兰生物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植物的绿色部分是植物生长的关键。1817年,法国科学家卡文图特和佩莱蒂埃经过漫长的研究,从植物的绿色部分提取出一种特殊物质,取名叫做叶绿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上的限制,无法进一步探究叶绿素的真实身份。
1915年,德国科学家威尔施泰特在十年时间内研究无数的叶片,总重量多达几吨重。通过当时最先进的色层分离法,找到了叶绿素分子,并确定了它的化学结构。他也因此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30年,德国科学家费歇尔 花费八年多的时间,最终破解了叶绿素的完整分子结构。同时他还发现叶绿素与人体的血红素十分相似,只要稍加改造,二者就可以相互转化。
叶绿素是地球上的元老,在35亿年前的蓝藻体内,就已经有叶绿素了。目前我们在自然界中共找到六种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叶绿素d、叶绿素f、细菌叶绿素。不同的叶绿素家族之间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叶绿素e的研究还不完善,无法明确它的特征,所以一般不提到它。
叶绿素性情活泼,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做凉拌菜时,绿叶经过食醋的熏陶,变得又黄又蔫。这是因为叶绿素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在高温或者酸性的条件下,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元素,会被其他元素替换,就会变成暗绿色,黄绿色,甚至橄榄绿色。变色后的绿叶,营养成分不会受到影响。
有些商家宣传的叶绿素补充剂,宣传语上说能够补血抗癌,提高免疫力,甚至预防骨质疏松,这些都是真的吗?
首先,叶绿素的分子中含有一个关键的镁原子,镁这种元素在人体中有50%都藏在骨骼中,其他的镁元素分布在各细胞内外,能够调控血糖,血压,心率,调节免疫力等等,所以镁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很多保健品都鼓吹叶绿素的作用。但是实际上,人体对镁的需求量很低,正常的饮食就足够补充。
上面我们说到,德国生物化学家费歇尔研究发现: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很容易失去中心的镁原子,此时如果加入铁原子进行人工合成,就可以造出人造血红素。于是有些商家说,这一过程可以在人体内自然发生,多吃叶绿素,在体内就会自己转化为血红素,从而达到补血的作用,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此外,叶绿素补充剂是否可以治愈疾病,保持健康,还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小朋友们,如果想保持身体健康,每餐多吃绿叶蔬菜,多运动就可以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