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否是必须的?——解读薇薇安·迈尔
发布于 2022-05-18 15:24
“保姆”“摄影师”“法国人”“美国60、70年代街拍大师”……
无数标签被贴在薇薇安·迈尔身上,只是——不在生前,而在死后。身份的反差,人前的保姆与独处的摄影大师;声誉的反差,生前籍籍无名,死后蜚声世界;地理的反差,欧陆的成长背景与视角,美国的社会现实与影像。凡此种种,满足了人们对小人物逆袭的一切幻想,更填补了中国人对“扫地僧式”大师真人不露相之“相”的偷窥癖。
薇薇安·迈尔的成名过程,是一场并不美丽的商业运作,炒作、无继承人著作权、真实艺术价值,三者之间的循环悖论,把薇薇安·迈尔的作品推到大众面前。一生谨守个人隐私的她,面对作品的曝光,会是何种心情?我想薇薇安·迈尔有勇气独自行过一生,当是自足与自洽的,守住生前,世界与其同逝,后事归于无意义。
薇薇安·迈尔自拍
艺术是个人行为
这世上的艺术家规模大体遵循以下关系:艺术家数量>显见的艺术家数量。在海滩上作画的艺术家,旋写旋废,海浪一次又一次带走“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不曾“创造”,只是“发现”,或言从巴别图书馆(Babel Library)无尽的书架上“找出”作品。设想一个人驭光而行,追寻宇宙的碎片,会发现所有“海滩上的作品”从未消失。所以,艺术界在争论薇薇安·迈尔是否堪称艺术家时,以其是否主动分享作品为标准是错误的,首先,艺术是个人行为,分享不是必要条件;其次,绝对的不分享并不存在,只是此时空的、大众认知的不分享而已。
薇薇安·迈尔作品
一切艺术都是作品学
薇薇安·迈尔作品
触到了摄影的本质
不求发表、不求传播、不求人知……当薇薇安·迈尔把一切虚名都剥离,她几乎触到了摄影的本质。凯撒说:我来,我看,我征服。以一个纯粹的摄影师的世界观来说即是:我来,我看,我拍照,这一点,薇薇安·迈尔做到了。在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里,雇主回忆说:“薇薇安声言——箱子里装着自己的一生。”这一生就是她最好的作品——自恣以适己,光影寄吾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