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靠语感做题?不看这4个方法简直亏大了!

发布于 2022-05-18 15:22


每次提到言语理解
小伙伴都说“有啥好说的,靠语感”
其实过分迷信语感也是一种问题
今天图图老师就教大家四种方法
巧妙解决言语发挥失常的症结


言语理解与表达向来以“无章可循”著称,由于题型本身主观性强的特点,导致很多考生对于言语理解望而却步,干脆甩掉科学的解题方法,而改用“语感顺读”来掩耳盗铃。这其实在根本上与言语理解的考察大纲相冲突,也是很多考生在言语理解这一板块发挥失常的“症结”。

整个言语理解部分你要注意几点:


  • 充分代入作者的角色,站在文段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掌握作者的态度和倾向。

  • 保持客观的心态,切忌将自己的主观思维带入到答题中去,一定不能够想当然。

  • 做错了的经典题目事后要去回顾分析,总结题目涉及的考点和自己做错的原因。


今天图图老师就来探讨一下言语理解有哪些章法可寻,从而给小伙伴们的复习提供借鉴和引导。

01
理性运用语感

逻辑填空题一直是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必考题型,而且难度是几种题型中最大的。其实题目本身的难度是一方面,考生主观上的解题误区也是该题型出错率高的原因。


很多考生在学习了言语理解的方法之后,会有一种惰性习惯,觉得凭逻辑呼应法和词语辨析的方法解题有点麻烦,所以还是投机取巧地用语感做题,这其实是对自己复习的不负责。

我们应该用到辨析词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词语的固定搭配。看两个词语是不是固定搭配,不光要看词语读着顺与不顺,而是要看他们在意思上是否讲得通。


“刺激”是使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物起反应的意思,而“激发”是使发奋或使奋起的意思,所以与需求进行搭配,必然是强调是产生一种需求的反应,而非发奋奋起。答案也就确定了。


的确,一开始用言语的解题方法做题,会让很多考生觉得“太慢”,但是只要能多练习,多适应这些做题的思路,后面做题就会越做越顺。对待“语感”我们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凭语感做题其实是一种非常中庸的一种解题思路,虽然用语感做题不会错很多,但是也不会对很多,而且很容易状态不稳,这种捉摸不定的感觉其实说明了语感的“不靠谱”。

02
选词要有语境意识

仔细对比近年的真题就会发现,纯粹的直接考词语本身含义的题是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考对题目整体的理解。


撇开个别的纯粹词语意思的辨析题,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有个提示点或者突破点,这个点有的是表达作者意图的关键词,有的是转折、总结等结构方面的设置,有的是判断所填词语性质的暗示点。



03



这样高度集中注意力浏览一遍,基本上就可以把题目的意思大概的讲出来,这样就不会那种看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的意思,又要重新花时间再看一遍的情况,这种能力需要天赋,更多的是要不断的训练,而且一定是能训练出来的。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出现在分不清命题人问什么主旨,问主旨就是考本文段讲的到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说这段话。


第三个问题就在于,平时做题的时候要积累,熟悉主要的干扰陷阱,比如过度推断、偷换概念、本末倒置等等,积累多了练习多了,基本一眼就能看出陷阱在哪。


04
排序找突破口

语句排序题要求我们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句子排序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②分析选段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选项。
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一般来说,语段的排序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因素:

①空间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等。
②时间关系: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等。
③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等。
④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⑤思维规律: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等。先要准确的把握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找到其中体现顺序的那道“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


除了把握好以上技巧之外,更要养成对题干认真分析和解读的习惯,找出题干中有效提示信息的习惯,锻炼对于词语意思进行细微辨析的能力,这才是攻克言语理解题的制胜之道。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