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创新创业的领路人

发布于 2022-05-18 17:04



做学生创新创业的领路人



智能制造学院

李媛媛



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带领几名学生于2015年成立了3D动力工作室,开始了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培养,几年的实践,我也成长为一名具有一定经验的创新创业教师。


PART`01

工作室简介


3D动力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9月,工作室主要承担本学院学生的学科类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任务,现隶属于智能制造学院。工作室是以建模概念为主的创新型学生组织。工作室成员主要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省赛国赛、山东省大学生智能控制大赛、机电产品创新大赛等科技竞赛。2019年,协会成员成立了青岛承鲁三维增材制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并一直盈利运行。

工作室负责及指导教师李媛媛,教授,中共党员,2003.07入校任教至今,教学经验丰富,曾获得首届山东省高校教师微课比赛三等奖。在校期间,负责建成并管理学校的金属材料实验室、金属切削综合实验室;负责机械设计协会,并作为该协会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共计2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8篇、EI会议论文6篇、SCI论文5篇;主持或参与课题10余项,其中第四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项目名称“基于形变补偿、晶体取向及多介质微量润滑的铝合金高速切削残余应力控制机理研究”)、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项目名称“基于表面微织构刀具和油水气三相流的航空用高强铝合金高速切削润滑机理研究”)、山东省教育厅课题5项(其中2018年5月,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成功“基于环境腐蚀及空气动力学的航空用铝合金微孔洞损伤机理研究”,2016年5月,作为第三负责人,申报成功“基于表面微织构刀具和油水气三相流的航空用高强铝合金高速切削润滑机理研究”)、校级课题8项;主编教材1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4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100余项。在校期间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PART`02

3D动力工作室培养目标定位


我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控制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机械领域内从事产品设计、机电产品制造、应用开发、生产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目标是契合基于OBE工程认证的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在明确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基础上,青岛黄海学院3D动力工作室,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管理体系和成绩的工作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基于学校对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引入创新创业理念,形成了自己的的培养目标:最终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综合型应用型本科生。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生,工作室安排有专门的培训。安排如下:

四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简图





PART`03

指导教师引领制度下的工作室内部运行特色



1.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梯队传承

在我的领导和监管下,协会内部分工明确,这个分工包括内部事务的分工,也包括主要大赛和申报项目的分工。学生从建立初期的几个人,到现在的规模达到50几人,每一届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梯队传承,不变的是我这个固定的指导教师,其内部的分工如下图:

协会内部组织机构框架图

部分大赛分工图

工作室是学生的舞台,建立初期的设想就是建立梯队,学生导师制,技能、大赛等学生梯队相传。协会内制定明确的负责制度,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大赛所用知识和技能,在空余时间进行传授,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教师进行适时辅导。此项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进入协会之前,羞于说话,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够克服自己,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课。有的学生在协会锻炼了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很好协调协会各项事务。

学生培训

2.以赛促学、学赛结合

3D动力工作室主要集结的是三维数字化热爱者,紧扣学生的兴趣点,调研了企业需求,发现此软件正在慢慢普及,工业相关设计基本都会涉及到此软件,因此,我在此基础上成立此工作室,重点从Solidworks软件设计入手,结合学生的机械设计相关专业课,培养出一批在能够走出学校的软件使用设计者。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软件的积极性,我专门研究大学生赛事,将能够参与的赛事进行罗列,定期带领学生研究考试要求,针对性练习或者学习新的知识,然后参加各种比赛,真正做到了以比赛促进专业课学习的目的,迄今为止,该工作室能够参与的比赛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带领学生参加比赛的同时,对山东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有了深入的了解。于2019年,申报在本校承办了此赛事,迄今为止已经连续承办3年,2021年,参赛人数达1000余人。比赛的举行,吸引各地高校教师和学生到我校,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促进了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学习。

2019年通知文件

3.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鼓励、协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由于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本科生,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形势下,结合创新创业培养学生,包括鼓励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创业,作为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项目。2019年,协会成员孟泽提出要建立与3D打印相关的公司,在明确了学生的想法,进行了必要的可行性分析之后,协助孟泽找到合作成员钱立豪、王立恒,开始了创业之路:调研、找场地、找投资、签协议、注册、运营,期间出现很多现实与理想大相径庭之处,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学校大力支持下,最终成功建立了青岛承鲁三维增材制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创业的过程非常艰辛,但是学生在其中学习到了很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岛承鲁三维增材制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迄今为止,公司已经盈利运行3年有余,学生通过线下线上销售,产品进行私人定制打印,在运营过程中,要根据客户要求进行产品设计,充分利用了专业知识,要与客户沟通,解决各种问题。与此同时,依托于该公司,学生参加了2019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国家二等奖;2020年大学生智能控制大赛中的3D打印项目,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020年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省部级三等奖;2021年参加了互联网+初创组比赛。授权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立项了一项省创项目,1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工作室还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进行多次社会服务及公益活动,3D打印科普活动、捐赠口罩辅助件。

4.建立规范的工作室制度。

根据工作室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保证工作室的正常运行及工作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依托工作室育人的目的;

5.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

6.示范引领作用。

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来自于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作为协会的指导教师,我平时注重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参加的比赛,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规则,明确能够从哪些方面准备比赛。协会中出现优秀成员,即通过QQ群等方式,树立典范。工作室有学生入党、发展为积极分子、获得奖学金等,我会安排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将协会的作用在讲座中突出强调,树立典型、榜样,最终使得工作室成员形成一种你争我赶、互帮互助的工作氛围。


钱立豪宣讲

7.邀请毕业生返校做讲座。

协会发展了几年,拥有了几届毕业生,通常能够在协会兼顾学习、工作、生活的学生,毕业之后都会有很好的发展。每年,我会聘请优秀的协会毕业生回校进行专题讲座,他们有的是创业精英,有的是毕业之后很快就进入设计部门,有的是几年之内就能够胜任重要岗位。通过专题讲座,使得在校学生知道现在在协会经历的、学习的技能,对于日后工作的帮助,知道自己以后能从事什么行业,比起没有进入协会的学生,自己的优势在哪里。通过毕业生的讲座,在校学生坚定了在协会学习的信心,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8.企业导师制。

为了能够跟上社会工业化发展的步伐,能够与社会、企业接轨,工作室经常邀请相关企业工程师参与授课、指导工作。如此,在学生学习、工作过程中引入企业元素,将企业最前沿的信息传达至工作室,将企业最需要的工作能力的信息,通过导师授课、带项目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经过近3年的培训,掌握了软件、机械设计相关知识,同时,很好地完成了能力的提升、知识的更新、工作的过渡,因此就出现了,该工作室出来的学生,能够受企业的青睐。2015级本科毕业生毛伟琪,毕业时,与10余位来自985 211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同台竞技,以绝对的优势,被世界500强之一的京博控股有限公司录取。用他的话,是协会锻炼了他的管理能力、工作能力、设计方面的知识。


PART`04

实际效果、成效


工作室正常运行了有6年时间,成绩斐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积极参与各类大赛,参与大赛的数量每年递增。协会主要参加与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相关的竞赛,由最初只能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到后来的山东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到现在的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智能控制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智能制造大赛。几年的经验的积累及沉淀,工作室于2019年,协同山东工程图学学会,共同成功承办了山东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截止到今年已经连续承办了3届,活动举办非常成功。通过各种比赛及承办比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加快了学生及工作室进步的步伐。

2.各类大赛获奖数量、人次与年俱增。从最初的获奖几项,获奖人次几人,到2020年,不完全统计,一年获奖数达56项,获奖人次达200余人。成绩的取得是学生努力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3.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

学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根据比赛要求找到创意,进行二维、三维设计,并形成文字性材料,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迄今为止,学生已经申报成功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共计30余项。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发表各类期刊论文20余篇。部分学生在做项目同时,持续研究,更新结构,毕业时作为毕业设计的项目。

4.工作室成员社会服务。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发挥工作室优势,组成3D打印科普宣传团队,深入社区、小学,进行科普宣传。尤其在2016年附近,3D打印技术还比较神秘,学生的科普宣传,让神秘的打印技术,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在幼儿、小学生的心里种下科技的种子。多年以来,工作室持续进行社会服务,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不完全统计,累计服务人数达几百余人。与此同时,该科普宣传团体还力所能及进行公益活动,在疫情期间,捐给武汉医护服务队口罩连接装置,该举动充分体现了工作室成员心系国家的爱国之心。成员立志在大学期间武装自己,日后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报效祖国。

5.工作室成员积极向上,评奖、评优、入党人数递增。

加入工作室的成员,除了在工作室的引领下,学生不只是注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专业课的学习方面也是丝毫不曾放松。工作室气氛浓厚,学生互相监督,学生口口相传,必须学习成绩位于专业前几名,综合测评名列专业前几名,才能有资格评优、入党等。工作室成员之间形成了比、赶、超、帮的优良学风。工作室自成立至今,每年评上校级优秀学生、西海岸区级、省级各种优秀学生,励志奖学金,人数递增。2020年,工作室钱立豪同学被评为西海岸最美志愿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省级优秀学生,协会加入中国共产党3名,转为正式党员4名。

6.工作室制下的学生就业率100%,毕业生平均工作5000元以上。

学生在工作室制下,学生在浓厚兴趣和强烈竞争的意识下,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经调研,历届3年来,学生就业、考研率达100%,且所有调研学生都参与了与数控加工、三维设计、二维绘图等方面相关的工作,甚至部分学生在工作半年之后,由于管理、工作能力强,进入了中层领导阶层。用人单位的反馈:动手能力强、技能过关、适应性强、团体合作意识强、沟通管理能力强。学生参与工作试用期工资基本达到5000元左右,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喜欢。

7.形成了一套基于工作室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几年的工作室制学生培养的运行,在学生指导和大赛之间不断协调的同时,我个人取得了很多成绩,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近几年,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达几百余项,获各级优秀指导教师10余项,指导学生过程中,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审发明专利两项。其次,我将参与创新创业学生的变化与教学充分融合,形成了一套基于”3D动力工作室”的“四维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并以此申报校级教改立项1项,专创融合项目1项。项目的研究会进一步推动工作室的发展,并为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PART`05

创新创业指导心得语录


基于工作室模式下应用型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把工作室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平台,一方面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团队互助精神。将工作室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通过有效的保障机制,学以致用的原则,把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3D动力工作室,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依托于大赛,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学赛相长,学生在技能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参加大赛、成立公司,创新创业,最终从工作室中成长为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综合型四维人才,工作室也因此称为四维一体的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地。







图文:李媛媛

编辑:王倩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