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肺癌指南解读(病理篇)
发布于 2022-05-18 17:23
2022年4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肿瘤相关诊疗指南
上一篇我们解读了危险因素
今天和大家一起看看
指南对常见病理类型的解读
肺癌主要组织类型为腺癌和鳞癌,约占全部原发性肺癌的80%左右。其次为小细胞癌,约占15%。其他少见类型原发性肺癌包括:腺鳞癌,大细胞癌、涎腺来源的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等)等。最新分类中增加了胸部SMARCA4缺陷的未分化肿瘤。上皮性良性肿瘤中增加了细支气管腺瘤。
1
鳞 癌
肺鳞癌约占肺癌的30%~40%,此种类型一般认为起源于吸烟刺激后的支气管上皮鳞状化生,我们的气道从主要支气管开始到左右两肺之后分成段支气管(右肺10段,左肺8段),这些是肺和外界相通的桥梁,所以如果发生在支气管内的肿瘤,病人在临床上就会表现为咳嗽、咳痰,有些甚至为咳血。那么肺鳞癌其中 2/3 表现为中央型(临床指的是段支气管以上至主气管的肿瘤),1/3为周边型,可伴空洞形成,位于中心时可呈息肉状突向支气管腔。
因为每一种病理分类的生物学行为(也就是转移方式)不同,对临床医生治疗决策也是有不同的指导意义,所以对于肺癌病人活检病理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鳞癌,它的脾性就是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对于其他常见类型来说,血行转移较晚,与腺癌相比,驱动基因突变少见(但并不是没有,所以NCCN及CSCO指南推荐基因检测)。术后局部复发比其他类型肺癌常见。
2
腺 癌
腺癌占肺癌的40%~55%,在许多国家已经超过鳞癌成为最常见的肺癌类型。腺癌临床上以周边型多见,空洞形成罕见。近年来肺腺癌的病理学最主要的变化是提出原位腺癌的概念,建议不再使用细支气管肺泡癌一词;浸润性腺癌主张以优势成分命名的同时要标明其他成分的比例,并建议不再使用混合型腺癌这一类型。
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也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进展最快的一类肺癌病理类型。随着低剂量肺部CT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I)的应用,筛查出越来越多的肺部结节,有些通过手术获得病理后让我们对腺癌的病理类型更加细化。简述如下:
(1)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
(2)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
(3)微浸润性腺癌
(4)浸润性腺癌。浸润性腺癌形态主要包括附壁型、腺泡型、乳头状、微乳头状和实体型。其中微乳头型和实体型属于低分化亚型,应标注含量百分比。
前三种有两个虽然带有“癌”字样,但如果都做到完整切除,病人5年生存率可达到100%。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
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同样是肺浸润性腺癌,现在还细分了5种类型,附壁型相当于高分化型(也就是最接近正常),腺泡型和乳头状属于中分化型,而微乳头和实体性属于低分化型(这在早期IB期肺腺癌中属于高危因素)。
腺癌多表现为周边型,女性多见,最大的特点就是涉及到多个驱动基因,而且有些基因目前已有对应的靶向药物!所以目前基因检测为常规推荐。
推荐对于Ⅱ~ⅢA 期 NSCLC、N1/N2 阳性的非鳞癌患者及小标本鳞癌患者进行肿瘤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对于晚期 NSCLC 患者,应在诊断的同时常规进行肿瘤组织的 EGFR 基因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ROS1 和 RET 融合基因、CMET 14 号外显子跳跃突变检测。有条件者可进行 KRAS、 BRAF、 HER2 等基因突变、NTRK1/2/3 和 NRG1/2 等融合基因等检测。拟选择免疫治疗者,进行 PD-L1 免疫组化检测。EGFR 突变的检测可采用扩增受阻突变系统法或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HTSHTS );ALK 融合基因检测可采用 Ventana 免
疫组化、 FISH、 RT-PCR 或 HTS 方法;ROS1 融合基因的检测可采用 RT-PCR 或 HTS 方法。
近2年,随着靶向药物辅助治疗的证据越来越充分,目前对于IB期腺癌患者也推荐进行基因检测。
在不能获得组织的晚期 NSCLC患者中,血液可以作为组织的补充进行 ECFR 检测,检测方法可选择高灵敏的扩增受阻突变系统、HTS 或数宇 PCR 等技术;对于ALK、ROS1、RET 融合基因和 C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检测,不推荐首先使用液体活检标本。推荐对 EGFR TKIs 耐药患者进行 EGFR T790M 检测。组织学检测为金标准,在组织不可获取时,血液 ctDNA FGFR T790M 检测可作为有效补充。
对于服用靶向药物的晚期患者,随着药物耐药性出现,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多次活检和基因检测,在组织不能获取的情况下,血液检测是可以作为治疗参考的,尤其是目前第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 NGS)的技术应用。
3
神经内分泌癌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类癌 / 神经内分泌肿瘤(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和小细胞肺癌以及部分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 15%,属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坏死常见并且核分裂指数较高。小细胞肺癌电镜下至少 2/3 的病例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复合性小细胞癌指的是小细胞癌合并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类型,见于不到10%的小细胞癌病例。根据临床行为和病理特征类癌 / 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前者为低度恶性而后者恶性度稍高。
在临床上,我们通常根据病理大致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由此可见小细胞肺癌是相对独立的,其恶性程度高,以中央型为主,大部分确诊的时候已出现远处转移,而且目前很少发现有基因靶点,所以也不建议常规做基因检测。
现在小细胞肺癌归类为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所以在临床中还有区别于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这两者预后相对较好,而且治疗方式不同于小细胞肺癌。这有赖于免疫组化。
4
其他类型
(1)腺鳞癌:只占据所有肺癌的0.6%~2.3%. 根据 WHO 新分类,肿瘤必须含有至少 10%的腺癌或鳞癌时才能诊断为腺鳞癌
(2)肉瘤样癌:为一类含有肉瘤或肉瘤样成分[梭形和(或)巨细胞样]的分化差的非小细胞癌,分3个亚型:多形性癌、癌肉瘤和肺母细胞瘤。
(3)涎腺来源的癌:包括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以及上皮-肌上皮癌等。
(4)大细胞癌:属于分化差的腺癌,无腺癌、鳞癌或小细胞癌的分化特征,是排除性诊断。
(5)胸部 SMARCA4 缺陷的未分化肿瘤:新分类中除 NUT 癌外,增加了胸部 SMARCA4 缺陷的未分化肿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未分化肿瘤,具有独特的免疫 组化表型和生物学行为,伴有 SMARCA4 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缺失。
文:刘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整理:宣传科
科室发展及人员概况:我院肿瘤科于2005年开科,现开放病床46张,专业技术人员24人,医师10人,护士1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2名;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1人,护士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5人。
业务技术发展:我院肿瘤科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花都地区首先开展了肿瘤的规范性综合治疗,其中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深部热疗、肿瘤血管介入等多个项目填补了花都区医疗领域的空白;辅助技术如便携式化疗泵化疗、镇痛泵植入术、深静脉置管术、输液港植入术、PICC置入术等都已经在我科常规应用。另外,中西医结合采用不同剂型、多途径给药,如内服、外敷、直肠给药、静脉滴注、瘤内注射等手段。同时积极利用院内、院外资源,为患者安排放疗、消融、手术等综合治疗,最大可能地为花都区肿瘤患者提供规范的治疗。
经过肿瘤科医护团队十五年的不懈努力,我院肿瘤科的区内外影响力逐步扩大,前来接受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近10年来,科室床位使用率持续超过100%。2017年通过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评审。
刘 瑛
• 肿瘤科主任,肿瘤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 出诊时间:周三全天、周五上午
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师从著名肿瘤放疗学家陈龙华教授获博士学位。近年来致力于头颈部、颅内、胸部、乳腺及妇科肿瘤的放射治疗,擅长三维适形放疗及调强放射治疗等先进的放疗技术。现任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抗癌协会肿瘤放射防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肺癌多学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广东省科技基金课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项目各1项,第一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杂志(含SCI)发表论文6篇。
魏 涛
• 肿瘤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周四全天、周日上午
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生物治疗专委会委员,曾参与编写专著《肿瘤生物治疗学》。专业特长:临床多种实体瘤的诊治方案的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生物靶向免疫治疗等。
刘倩平
• 肿瘤学硕士,副主任医师
• 出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五下午、周六上午
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员,广东省老年肝癌MDT委员,广东省基层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广州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主持立项花都区科技局课题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专业特长:各种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化疗、免疫,靶向,放疗、内分泌,疼痛等肿瘤综合治疗,尤其擅长晚期肿瘤的诊治,擅长合并其他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的老年人肿瘤诊治。
张成芳
• 肿瘤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在肿瘤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注重科室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现任广东省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精准医学卫生经济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护理专科论文4篇,参与区级科研立项1项。
门诊地址:花都区新华路48号总院 3号楼3楼
住院部地址:花都区新华路48号总院 2号楼5楼
咨询电话:020 - 62935357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服务号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