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园结讲授农业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

发布于 2022-05-18 17:40


2022年5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秘书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唐园结,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全校通识核心课《大国三农》“农业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专题,线上线下共计400余名师生参与。本专题以学生了解农业风险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管理办法为预期目标,分上下两讲对同学们进行了细致讲解,第一讲包括:风险的基本理论知识、农业风险概论;专题第二讲为:农业风险管理的内涵、步骤、策略和主要手段。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


唐园结教授首先介绍了风险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风险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以及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关系。风险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指损失的不确定性,多用于保险领域,是指无法确定与控制的外在因素导致收益小于预期;第二类指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的偏离,多用于金融投资领域,降低风险意味着提高收益。风险包含着不确定性、未来性、不利性、客观性、主体性的特征,由风险因子、风险事故、风险损失构成。风险一定意味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却不一定意味着风险,应基于主体的预期目标,选择合理的预防手段。

唐教授进一步引出农业风险概念:农业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自身无法控制的外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最终获取的经济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农业风险的基础风险来源主要来自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生产风险意味着农业生产经营者在提供确定的物质和人力生产要素的情况下,由于受到未知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导致所获得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低于预期水平的可能;市场风险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与农业投入品价格可能出现不利变动,导致农业收入低于预期水平的可能性。同时农业风险有着独特的性质,多样性、区域性性、季节性、风险损失的系统性、伴生性、风险事故与风险损失的非一致性,由此衍生出了研究农业风险产生、发展、影响以及如何预防、控制或规避农业风险的科学——农业风险分析。农业风险分析可以纵向分析,从现代产业组织的视角出发整体看待和分析整个产业链或风险链条的相关风险;亦可横向分析,从农业生产经营环节对自然灾害风险、市场价格风险等某类风险进行研判管理。

农业风险管理的内涵是指,农业风险管理主体基于管理目标的识别、评估和分析后,运用管理工具和手段,实现成本、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具体而言,农业风险管理的步骤分为五步:(1)确定农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农业风险管理的微观主体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宏观主体政府,两者的农业风险管理目标有所不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风险管理目标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政府的风险管理目标不仅要考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问题,还要考虑农业产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价格稳定、质量安全等经济社会问题。(2)进行农业风险识别。包括对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加以判断、对不同风险的性质进行归纳整理、明确不利事件的致损环境和过程。(3)开展农业风险评估。分析所收集的资料,估计和衡量农业风险发展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并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4)进行农业风险管理决策。根据农业风险识别和评估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方法与工具,制定风险管理计划。(5)计划实施与评价。对于实现风险管理目标,说明风险管理的策略、方法和工具有效,应总结推广应用;对于未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应分析原因,找出症结,重新设计风险管理方案。

唐教授同时介绍了农业风险管理策略。农业风险管理策略是在深入识别、评估和分析农业风险的基础上提出的应对农业风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农业风险管理策略有多种分类,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根据风险管理的微观决策主体所能采取的策略可分为灾前预先防范策略、灾中灾后的抢救减轻策略、灾损发生后的补偿策略。二是根据风险管理的内在机制分为风险缓解,降低不利条件发生概率或降低不利事件潜在损失的严重程度的活动;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给愿意接受风险的一方,包括保险、订单农业等;风险应对,通过事前准备提高承担和应对风险事件发生后的能力。

唐教授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我国农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从新中国成立早期稳步提升我国农业风险管理的“硬件”水平,到进入21世纪后积极构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互补充的农业风险管理“软件”系统,新时期我国农业风险管理手段从基建、科技、预警、政策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农业风险管理水平。







来源:青年农业经济学家论坛

编辑:栗卫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