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是同样的24小时,学霸为啥就是学霸?其实你和学霸之间就差了个“时间管理”。
相信大家都听过“时间管理”,也经常听到老师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其实,时间管理的目的就是提升学习效率,在规定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时间管理的有效方法,希望大家学习之后可以熟练运用到自己的备考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任务。
时间管理对于每个人的工作和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时间管理之前,必须进行其最基础的准备,即: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
记录方式很简单,每天睡前回想今天的时间到底用到哪里去了,记录下来再睡觉。
时间流水帐:记录的项目越详细越好
当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的生活事项及花费的时间后,我们就可以正式进入时间管理的步骤了。
根据生活记录,将最常进行的生活事项分别依照重要性和紧急性列入下表中:
事情的紧急性和重要性是不同的,有些事情很重要但有些事情很紧急。所以应该先分辨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紧急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成功的企业管理人的时间分配,会先处理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这样才能提早完成(而不是及时完成)重要的工作,也能在处理突发性的任务(突然来访的客人、突然取消的订单、生病延误的工作…)时不手忙脚乱。
今天晚上12点准时做完明天一早要交的作业,可是却发现打印机坏掉了,时间太晚了,不但维修站都打烊,也不好意思打扰同学邻居,只好明天硬着头皮跟老师商量,迟交一天。早知道,就早一点开始写作业,就算打印机临时故障,至少还可以请同学帮忙。打印机突然坏掉了,使得自己无法准时交作业,这实在不是谁的过错,可是作业迟交却是事实。唯一的方法就是「提早准备,提早完成」,因为每天都可能发生突发的状况,所以预留一些缓冲时间让自己可以应付突发状况,降低生活中的压力。通常,重要的事情和目标一定不止一个,所以我们应该先:
一般而言,目标要比现在的表现高一点,但如果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超级理想目标,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永无止境的挫折中。例如,第一阶段考全校最后一名的同学,如果定下的目标是「下一阶段要成为全校第一名」,那肯定会陷入高度压力的状态中。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先定「每次考试全校排名进步20名」的目标,一年下来(6次考试)就会进步100名,梦想将逐步实现。
成绩进步、社团干部表现称职、陪伴好友,三个目标皆属重要的目标,都会耗费许多时间,必须决定其先后顺序。「最近成绩不好排名倒退、不完成社团任务会被撤换干部职称、好朋友最近刚失恋需要你的陪伴」你会怎么选择其优先级呢?想一想哪个对你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的选择是成绩优先、好友其次、最后是社团干部,那么你的时间规划就要为之调整。「一天可以自由运用的时间有5小时,其中三小时读书、一小时陪好友、一小时处理社团任务」。这样规划就有助于达成目标。接续上例,确立三个目标的优先级,也制订了合理的行为规划,还有下列注意事项:读书的时间若好友来电应告知稍后再回电,考试前暂停社团活动,算数学的时候不要惦记着英文作业,写作业时关闭社交软件……每天回家后,可以先规划一下今晚的做事流程,遇有大型的作业或活动时,事先将准备工作分割为三四段,按照流程依序开始着手准备。达成目标需要长时间地投入心力与时间。许多同学常常努力一两天就期待看到成果。其实,学习素材的难度必然随着学历的增加而提高,也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得到回馈。如果同学们平时会看一些访谈性的电视节目,一定会常常听到一些人的分享:当他们锁定目标之后,多半一心一意地专注于一个目标,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些人还有一个特色:他们多半不会着急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反而愿意利用一段长时间的沉淀来累积自己的实力。所以千万不要心急,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吧!有人说,要成为某个知识领域的专家,至少要花10000小时进行学习。但 Josh Kaufman却推翻了这些观念,提出了你只需要20小时就能不错地掌握一个全新的知识和技能。一万个小时从概念上一听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但20个小时却让人感觉舒服很多,也容易去实践。如果在最初的20小时内熬过初学阶段的不适感和挫败感,我们能很轻松地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20个小时=2个沉睡的夜晚=1周娱乐时间的总和,听起来的确很不错。学霸Scott Young在12个月之内,自学完成了传说中MIT计算机科学课程表的全部33门课,从线性代数到计算理论。按照他的进度,读完一门课程大概只需要1.5个星期。关于他的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牛人Warfalcon评价:坚持下去每天学习10小时,10天左右就要考试一次并通过,这个学习效率非常高,更不用说重复了33次。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不难,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做不到很好的放松,三个月左右就会达到一个瓶颈,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无法继续。这个瓶颈会重复出现,就像考研时很多人前几个月都能坚持下去,但到六七个月之后就无法坚持。一位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结合我们20小时要学一门新技能的目标,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不难。高手的练习(俗称刻意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所以,一天高效学习时间安排在你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即可,但要保证利用好这些高效时间。开始之前,你需要建立仪式感。人会借由仪式感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为了保证高效时段得到高效利用,可以把每一次学习当高考一样对待。物质:在正式学习之前,将用得到的物品在桌子上一字排开,以防临时需要某些东西时手忙脚乱去到处翻。精神:在前一天晚上,想好第二天又要进行高效学习了,然后安心睡去,保证第二天养精蓄锐。时间:比如,如果八点是正式学习时间,那就要保证八点之前提前赶到学习地点,坐在椅子上调整出最舒服的学习姿态,做好基本的前期准备,降低行动前的门槛。
每个新知识或技能都有其最关键的基本部分,专注这个部分就可以高效提高。这里运用到了“PDCA”循环原则(P-Plan,D-Do,C-Check,A-Action),即每一个行动开始之前都要拟定目标计划再执行,对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最终结果进行检查,纠正偏差,对成果进行标准化,并确定新的目标,制定下一轮计划。所有的执行动作都有这样一次“循环”。(1)看目录:知道这一章重点在哪一节,这一节大概用来解决什么问题。(2)看章后习题,圈出术语:这个术语基本上就是本章的知识点了。(3)根据术语去书中划概念和术语解释:如果有些术语不能理解,请使用网络搜索术语名词解释。(4)术语理解后带着术语去理解书中的例题、图表和案例。牢牢抓住书本的例题、图表、案例。因为例题讲具体情境,图表具有可视化,案例就是讲具体运用——这些都比理解文字描述容易得多。所以,只要我们配合最少量的文字看懂了例题、图表,就达到了对知识的了解,接着我们再去看案例就知道了知识运用场景,之后我们再反复地做题目,就能对知识点进行掌握。观察自己长期的活动状态,预计自己能量爆发出现的时间并为这段时间做足准备。比如,中午午睡就是必要的;休息间隙听喜欢的音乐,是必要的;个人爱好,如运动,也是必要的。总之,为了保证高效学习时间能够投入,我们要充分进行休息。休息放松是最好的缓解疲劳的方法。
在高效学习过程中,开始时都会或多或少感到沮丧、挫败,或对自己的智力、天赋感到怀疑。但阻碍我们进步的其实多数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我们的身体能量和情绪能量。通常情况下,大脑快速运转1个多小时就会感觉很疲劳,也就是说脑力运动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你得需要及时补充能量。两个小时的高效学习期间,分为两段,一段五十分钟左右,中间休息,这个时候就可以补充能量。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决定跑步,开始信心满满要跑一个月,结果没有几天就懈怠了,不是累了,而是情绪上感到疲劳了,产生厌倦感了。村上春树跑步几十年,我最喜欢他的一点是他会在跑步感觉良好的时候主动结束,这样他就会对第二天的跑步充满期待。当时间一长,我们能记住关于一件事物的主要部分其实是事物留给我们的感觉而不是事件本身。村上春树以充满愉悦感的时候作为结束点,这是很智慧的。许多写长篇的作家也往往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写到高潮部分主动停下来,因为高潮情绪很强烈,在第二天接着创作,就容易找回感觉,从而继续写下去。所以,请你在晚上学习时段,即最后一个高效学习时段之后,接着再学习一段时间,当感到愉悦、感到收获满满、感觉到学习仍然高效的时候——试着停下来,记住这种兴奋感。希望小伙伴们学会做时间的掌控者,每天将最为宝贵的学习时间进行精细化安排,让自己的时间有效地投入到每一项任务中。
图源 | 网络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