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没有搞学术——第1148天

发布于 2022-05-18 23:23

破天荒,晚上读了几页《三十年三十人之激扬文字·思想社会卷》,里面有很多以前熟识早已陌生的学者,如徐友渔、周国平、何光沪、刘东、汪晖、陈明等先生。孩子也破天荒地没学猴哥倒腾玩具,偷偷吃了点零食后拿了本书趴我旁边装模做样。

 

再读先生们的文字,还是能感觉到思想的活跃、激荡、深邃、鲜活,也难免沉浸到那个十年动荡退学务工挑灯夜读备考大学的年代感、漂泊感、无奈感和奋斗感当中,经历了60年代的退学、70年代的复考、80年代的片段,这一代的学者,带着那三十年的气息。

 

他们的观点,我未必都喜欢都赞同,但是他们的思考却值得学习,我在哲学系、历史系、宗教系、思想系,统称文史哲大综合的学习经历中走过,对于思想观点的推论、演绎、论证、说明的惊喜和快乐,大概类似于现在朋友们概设、做开发、出DEMO、做测试、改BUG、做上线那种快乐。

 

信仰在空中飘扬
汪峰 - 信仰在空中飘扬

我为啥没搞学术呢,自己总结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2010年硕士毕业,当时从学校出来之后,感觉正处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互联网那一波带来的新理念、新故事、新方式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我在想的是如何快速融入到这个环境,如何分一杯羹,如何让自己的想法变现。尤其是那时候身在法国,对比欧洲国家的平淡、萧条、饥荒,感觉如果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复兴做点什么,对不起那个年代和自己的年纪。后来发现,自己当时还是年轻。

 

第二是我的硕士老师也是本科时的授课老师,不管从学术身份、学术地位、研究成果、研究视野、超前思想、预判能力都在我认知的天花板,就是在学术领域我再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超过自己的老师的感觉,所以缺少继续读书的勇气。我认为无法超越自己老师的学生,算不得好学生,这个观点也许不对,但当时却是左右了我的选择。虽然老师也向我表明希望我继续在领域里读书,而且当时还处在能获得一手外文和古籍资料的有利条件下,但我还是放弃了自己的学术路线。后来发现,自己当时还是短浅。

 

第三是冷板凳的寂寞和朋友场的红火,我好像与父母的性格不同,特别喜欢交朋友,当然别人把自己当不当朋友是另一回事。喜欢和不同性格、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要么是一起喝喝酒、喝喝茶、扯扯淡、打打球,我觉得不同的人都会给我不同的内容的输入,加上我的思维习惯,仿佛能体验多重的人生,增加生命的厚度一样。比如和路边摊主交朋友仿佛经历了更深刻的民间疾苦与灰色欢乐,比如和富二代交朋友仿佛看遍了更离奇的滚滚红尘与金色悲哀,总之就是间接地获得了更多的生活体验。而这和我接触过搞学术的冷板凳的感觉是不一致的,总是觉得自己是个坐不住的人,平时工作也是干一个小时的活就得起来抽根烟。既然坐不住更别说冷板凳了,所以也决定了我的放弃。后来发现,自己当时还是二憨。

 

学术带给人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其实是无法想象的,就像我们今天再读道德经、再读庄子、再读王阳明、再读理想国、再读存在与时间、再读剑来、再读雪中悍刀行所带来的颅内高潮是一样的,温饱带来果腹的充实感,而颅内高潮带来持续性的认同感、价值感、意义感却是难以言说的。

 

愿天下无疫!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