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决战:粟裕用兵到底有多“奇”?至少有6点让人拍案叫绝

发布于 2022-05-19 00:11

黄桥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它很好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气焰,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的会师,为开辟苏北抗日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并顺势发展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作为极其出彩的“打得好”的战役,黄桥决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它为什么会取胜?此次战役的具体策划指挥者,副总司令粟裕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展示了哪些“奇绝”的用兵技术?

粟裕
1940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相峙阶段,这时的国民党顽固派准备投靠日本,所以就将反共军事摩擦中心从华北移向了华中。为了反对投降,坚定决心抗战,新四军奉党中央命令率主力部队向苏北挺进。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先后五次对我军发起进攻,新四军出于被迫自卫反击,史称黄桥战役。
1940年5月17日,为对付敌伪“扫荡”,我军挺进纵队前往郭村修整,在韩德勤的挑唆下,泰州国民党苏鲁皖边游击总队李明扬、李长江调集大批兵力包围了郭村,我军派代表进行谈判后被拒绝。6月28日,对方开始发动进攻,在叶飞、管文蔚同志的带领下,我军奋起迎战,而后又有苏皖支队兼程救援,最终采用内外夹击的形式,我军歼敌三个团并追至泰州城下。7月3日,陈毅总司令到郭村后,表明灭敌、反顽、联李方针不变,为促其团结抗日,下令收兵,释放全部俘虏,归还缴获枪支,令军队东进,让出郭村等地。

7月8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与挺进纵队在苏皖会和,苏北指挥部正式成立,准备东进黄桥。在国民党何克谦的统治下,黄桥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迫切盼望解放。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挥师东进时,韩德勤再次令何克勤以及陈泰运对新四军进行南北夹击。我军凭借极强的战斗力在北新街一带击溃陈泰运两个团,劝其保持中立后,以主力部队对付何克谦,28日凭一夜激战,歼灭何克谦主力两千余人,29日正式凌晨解放黄桥及附近地区。
黄桥作为五县中心,是红十四军策源地以及主要活动区域,抗战之后地下党恢复活动,群众基础较好,所以苏北指挥部借此以黄桥为中心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为了避免韩德勤再次派人发起攻击,我军集中主力在黄桥及其东一线休整待机。东进黄桥之后,陈毅、粟裕司令在地方开展了很多工作,不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群众团结抗战,之后还和苏北开明人士开展了统一抗战工作,这对于孤立韩德勤,号召大家一起抗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粟裕和陈毅
9月3日,韩德勤无视我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再次派出两队人马对黄桥地区发出试探性进攻。右陆军二李以及陈泰运遵守了之前的协议,保持中心,采取观望态度;左路军117师、独立六旅进攻营溪,我军英勇发起反击,歼灭对方一旅、两团,为了进一步扩大战局影响,我军将所有俘虏释放。
作为苏北的一个重要水陆通商南码头,姜堰是十分出色的粮盐集散之地。因为之前诸次战败,韩德勤开始在姜堰对我军实施封锁,断水断粮。
9月3日,在多次警告无用的情况下,我军决定攻取姜堰。派遣第二、第三纵队东西夹击,经过一夜激战,顺利歼灭国民党一千余人,我军顺利进入姜堰。陈毅同志召开和平会议,韩德勤拒绝出席,并威胁说:“新四军若有合作诚意,应先退出姜堰。”为了不给韩德勤任何挑起摩擦的借口,也为了集中兵力对付来敌,9月30日陈毅果断下令退出姜堰。

韩德勤
我军为了大义主动撤退,韩德勤却得寸进尺,以为新四军软弱可欺,亲率26个团三万余人进攻黄桥,企图全歼我军。当时新四军不过七千余人,战斗人员相差甚多,这样一看此战如何取胜才是关键。
按照红军的一贯打法,应该杀伤韩军后撤出黄桥,而后等顽军追击时,才一路歼杀。然而苏北水网密集,南边还有长江、嘉兴等诸多日军驻点,这样回旋余地太小。有将领建议死守黄桥,然后伺机发出主动攻击,但是很容易陷入“牛抵角”,为难之时粟裕司令员说道:先打翁达旅,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诸个击破。部署三纵防守黄桥,一二纵队在黄桥西北之顾高庄、严徐庄、横港桥地区待机出击,同时电告江南的八路军五纵队南下相机配合。
决战来临之际,陈毅坐镇严徐庄掌握全局,粟裕司令黄桥前线指挥。1940年10月4日黄桥决战打响,翁达旅从高桥南下,叶飞率领一纵队抓住有利时机,将顽军斩成几段,各个包围,激战三个小时后全歼该旅。这边刚旗开得胜,黄桥东门却有一路敌人攻入了城内,陶勇同志带领三纵队顽强战斗,而后顺利打退了顽军。

陈毅
攻入黄桥的敌人被打出去之后,战场形势对我们愈发有利,一二纵队南下,与守卫黄桥的三纵完成了对敌军的合围,苦战一夜,我军顺利歼灭八十九军军部和三四九旅大部,而韩德勤手下的王牌李守维也在混战中死亡。
6日,二纵又追击敌军独立预备队至营溪,歼灭大半敌军,至此,敌军全部覆灭,10月10日我军与南下的八路军顺利会师。
为什么在人员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黄桥决战我军还能获得胜利呢?粟裕司令用兵到底“奇”在哪里?
第一奇,首战选择号称“梅兰芳式部队”的翁达旅。这是战斗力最为强悍的一支部队,约有3000多人,均配有“中正式”七九步枪,每个连队还有9挺捷克式机枪。本来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应该选最弱的,但是粟裕司令选最强的作为首歼对象,这样能很好地消弱敌军士气,促使其他杂牌军不敢肆意妄动,也能顺势打开中路缺口,便于我军对敌军形成包围。韩德勤早年与红军打过仗,他知道红军素来喜欢先打弱敌,这般先歼强敌,能让对方意外,很容易达到战争奇效,最终一切如最先预料的那样,“梅兰芳式部队”刚一登台,就被我军直接歼灭。

梅兰芳部队翁达旅
第二奇,奇在摆兵布阵上。在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这是粟裕一贯的用兵手法。很明显这次黄桥决战与以往都大不相同,人数的差距意味着粟裕在安排用兵上,需要十分谨慎。这一次只留三纵队守卫黄桥,其他兵力全部作为突击力量,安排得十分巧妙。黄桥上除了东面作为重点防守对象,其余三面都是后勤人员站岗放哨,这相当于就是空城计,虽说风险很大,但是最大程度的掌握了战机。事实证明,粟裕再次成功了,东面有敌军进入之后,迅速就被反击了回去。
第三奇,奇在将枪声作为联络讯号。在粟裕司令员的作战计划中,10月5日是总攻日期,但是在接到急报说是有敌军赶来应援时,当下决定提前发动对敌军的总攻。因为战时信号差,联络又很不方便,很难直接对叶飞以及王必成下达命令,所以粟裕就计上心来,让第三纵队的一小部分人马从黄桥以东诱敌,敌人回击之后,浓密的枪声就是与第一、第二纵队联络的信号。战场上,枪声就是命令、信号,所以听到枪声之后,叶飞、王必成都按照预先计划行进了。在这样的前提下,合围之势才算形成,敌军大部分被我军歼灭。
第四奇,就是在对战局的精准控制上。粟裕曾经说过,打仗靠的就是算术,所以他十分重视定量分析。以翁达旅为例,呈一字长蛇阵形向黄桥挺进,粟裕做了精准计算:翁达旅行进时,若两人间隔1.5米,3000多人至少要形成长达四五公里的长蛇阵,黄桥距高桥7.5公里,先头部队达到黄桥以北2.5公里处,敌军尾部已过高桥,此时刚好进入我军设区,应为最佳攻击时刻。果然,粟裕下令出击时,将敌人分成了多段,仅3个小时激战,翁达旅就被全部歼灭了。

第五奇,奇在纵队将领上阵挥刀杀敌。黄桥决战实际就是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若是想保证战役获胜,黄桥一定不能被敌军攻占。相较于围歼敌人,守卫黄桥明显是一个苦差事,但是粟裕却把它交给了自己一手带起来的陶勇三纵队,很好的彰显了粟裕的无私本色。敌军从黄桥东门闯入时,陶勇带着部下上衣一脱,挥着刀就冲出去了,就这样硬是将敌军赶了出去。有粟裕的英明指挥,陶勇及其众人的奋力厮杀,使得黄桥一直握在新四军手中。
第六奇,奇在粟裕三次成功预估敌人对黄桥发起的总攻上。10月4日11时,敌军第一次发起总攻,因为江南的援军到了,所以敌军进攻计划被挫败。依据战情情况,粟裕预判第二次敌军进攻时间在4日黄昏,不巧的是正好猜中了,所以敌军的第二次作战计划再次被打乱,第三次敌军在5日拂晓发起进攻,粟裕再次预见到了,提前主动出击,将敌军的步调全部打乱。敌军的三次总攻都没有发起,就被粟裕化解了,这足以说明粟裕指挥作战能力十分出色。
黄桥决战,粟裕通过“六奇”用兵,最终大获全胜,这很好的彰显了他优越的军事才能,在我军明显劣势的情况下,粟裕能扭转乾坤,创造胜况,不愧是能打胜仗的老革命家,高超的指挥技术十分令人难忘。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