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子最害怕的地方,被分封到这里的藩王都无法传承下去
发布于 2022-05-19 01:35
欢迎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会有分享,都是免费,请您放心。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明太祖即位后,为了巩固天下,决定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朱元璋的分封参考了自古代以来历代分封制度,进行取舍最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分封制度。
周朝的分封是“裂土分民”,就是周天子将自己的土地人民封给子弟功臣等人建国,这种制度最终造成了春秋战国的乱世;汉朝初期也是像周朝一样裂土分民,但是采取了各种措施,使得这些诸侯国逐渐变成了地方郡县,诸侯王无权治国只能享受租税;两晋南北朝分封诸侯去封地同时授予治理权和军队并在担任重要职务,这使得两晋南北朝时期宗室混乱不堪;唐宋诸侯王则不能去封地,除了极少数很少被重用。因此朱元璋吸取了这些王朝对宗室的各种管理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分封,明朝的诸侯王有明确的封地,但是封地并不受诸侯王管理,土地和人口都有朝廷掌管,诸侯王只有居住权没有管理权,这就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并且朱元璋赋予诸侯王军队,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巩固朱家天下,朱棣靖难之后,对藩王开始严加管束,在政治上藩王彻底失业,只能成为享受的高级囚徒。不过明朝并没有停止分封,明朝一共传来十六位皇帝,册封了几十位亲王,每一位藩王都要选择一个封地,这个封地遍布明朝各地,藩王们成年就藩,从此在自己的封地里度过一生。
封地的选择一般以各地大中城市为主,例如早期都是西安太原开封等地,由于大中城市较少,而且一个城市只能有一个亲王,因此后期大城市的越来越少,一些小城市也逐渐成为亲王的封地。不过在明朝的时候皇子分封有三个地方堪称是皇子们的噩梦,唯恐避之不及,这三个地方就是长沙、安陆和德安。说是噩梦并不是说这三个地方不好,只是出于巧合凡是分封到这三个地方的藩王都无法传承下去,历经一代就告终结。
相比之下长沙还好些,在历经潭王自焚、谷王造反、襄王搬家后,迎来了吉王,最终逢凶化吉。而安陆和德安却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没有改变。
元朝明初时期的安陆和德安,始终是邻居,安陆治所是长寿。
安陆和德安是两个地方,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东北部,紧靠武昌,明朝初年是州,后来升为府,而且还是邻居,巧合的是德安府一直无法和安陆府分开,因为德安府是府名,但是它的治所却在安陆县,安陆府是府名,治所却不在安陆县,而在长寿县(后来改名钟祥),最后安陆府和德安府在民国都被废除,都用县名变成了县级市,一个安陆市,一个钟祥市,现在的安陆市就是德安府,和安陆府没有任何关系。
明朝中后期的安陆和德安,始终是邻居,长寿县已经改名钟祥。
安陆和德安在整个明朝一共迎来了六位藩王,巧合的是安陆三位,德安三位,最后到明朝灭亡这两个地方没有一个明朝藩王在这里,六位藩王都没有传承下去。
安陆第一位藩王是朱元璋第二十四子朱栋,在三岁的时候,他被朱元璋封为郢王,封地为安陆,之所以封为郢王,是因为安陆古称郢州。
朱栋是一位平凡的皇子,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朱元璋就去世了,随后他的侄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朱允炆是一位对叔叔十分猜忌的君主,他一上位就马上兴起了削藩政策,这个时候的朱栋年龄还小,自然不可能去封地,而且朱允炆也不会允许他前往封地,他们这些没有就藩的兄弟都被朱允炆控制起来了。
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以四哥朱棣取胜而告终,以反对迫害宗室造反的朱棣自然不可能亏待兄弟,而且朱棣真的担负起了长兄为父的责任将几个年幼的弟弟抚养成人,其中朱棣最喜欢的就是朱栋,因为朱栋并没有什么实力,也没有什么野心,只是个皇宫中成长起来的平凡皇子,为此他一改朱元璋晚年不和功臣联姻的举措,给这位弟弟选定了妻子,就是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最后硕果仅存的开国功臣郭英的女儿。
按照规定,藩王一旦成婚就表示成人,应该离开京城前往封地,朱栋成婚后却迟迟没有动身,这是因为朱棣没有让他走。
朱棣本身造反起家,自然不可能容忍早有藩王造反,虽然朱栋老实,但是天高皇帝远,这个时候局势还不稳定,他也不敢保证朱棣到封地后老不老实,因此在经过六年的整治工作后,外地的藩王已经被他处理的差不多了,大局已定,在永乐六年他才下旨让让朱栋夫妇前往安陆。
朱栋这个人本身就对皇位不感兴趣也不敢有兴趣,对他来说前往封地居住是最好的选择,可惜不知道是不是水土不服的原因,常年生活在南京的他不适应安陆的气候,朱栋在安陆只生活了六年,最后在安陆病死,年仅二十六岁。
朱栋和郭王妃没有儿子只有四个女儿,此时活着三个,其他妾室也没有生子,属于无嗣,按照规定封国要被撤销。
明朝初年有一项令人发指的政策就是殉葬,皇帝和藩王去世后他们的妃嫔都要殉葬,如果有儿子的话经过皇帝批准有可能活下去,郭王妃知道自己无子肯定要殉葬,于是恸哭曰:“贤王舍我去,未亡人无子,尚谁恃?”随后给自己画了一幅画像交给身边的宫人让她将来交给自己的女儿,好让幼小的他们将来知道自己的母亲的样子 “俟诸女长,令识母。”随后自杀。
朱棣听到弟弟的去世后也很伤心,特意辍朝十五天表示哀悼,并且下令郢王府的宫人留在郢王府祭祀郢王,弟弟留下的三个女儿封为光化、穀城、南漳郡主,岁禄各八百石。
朱棣虽然顾念兄弟之情,但是朱棣死后就不一样了,朱瞻基登基开始打这几位姑姑的主意了,准备给自己的弟弟梁王选择封地,如果选新的的地方那就必须修建新的王府,配套新的藩王保障,那样太费钱,而且朱瞻基有九个弟弟,即使死了几个花费也不少,于是他开始琢磨捡现成的了。经过他一番审视,他发现在安陆的郢王府不错,亲王建制,完全符合自己弟弟的规格,而且保存完好,维修一下就可以入住比新修一座省钱省事,最重要的是朱栋已经死了十几年,自己的爷爷也死了,王府里都是一些女眷,腾府完全没有问题。当然他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他故意咨询大臣这件事可不可以,皇帝有意自然无人给早就死了爹的朱栋女儿做主了,于是搬家工作顺利进行,郢王府的女眷们都被送到了南京。
先是,上谓侍臣曰:"郢靖王无嗣,其宫眷尚留安陆,国中无主。朕欲移寘南京旧内,庶供给皆便。于义何如?"侍臣对曰:"此陛下亲亲之仁,处置当矣。"遂有是命。
后来过了几年,朱瞻基做主给这几位姑姑选婆家,结果发现当年郢王朱栋去世的时候留下了大笔遗产,朱棣可怜弟弟早亡,直接将这笔钱给封存起来祖辈将来给侄女,没想到被朱瞻基发现了,于是很自然这笔钱就不知道哪里去了。别人不记得,但是朱栋的女儿南漳郡主记得,他多次向朱瞻基讨要,结果都被朱瞻基含糊过去了。后来朱瞻基的孙子朱见深当了皇帝,南漳郡主还在为争取一场而努力,朱见深自知自己爷爷干的事,但是他不能还钱,因为这样一来就承认了,于是他拒不承认,表示时间太长了找不到了,所以他个人出一部分钱补贴一下南漳郡主,这笔公案才告结束。
安陆第二位藩王是明仁宗的第九个儿子朱瞻垍,他出生在永乐年间,永乐二十二年,其父朱高炽登基后册封为梁王,但是朱高炽还没有决定他的封地就死了,作为大哥的朱瞻基担负起了父亲的责任,于是负责给弟弟选择封地。
表面上朱瞻基对这个最小的弟弟还算不错,赏赐都比别的弟弟多,但是经过细究才发现朱瞻基并不大方,加倍赐给弟弟的都是大明宝钞,可是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值钱,而且到了实际问题上,比如选择封地上,朱瞻基就很小气了。
朱瞻基并不想给弟弟选择一个新的封地,于是经过选择,他选上了早已经死去的爷爷辈的郢王朱栋的封地,因为朱栋死了十几年了,没有子嗣,但是他的王府完好,直接拿过来给弟弟使用省钱。
宣德初,诏郑、越、襄、荆、淮五王岁给钞五万贯,惟梁倍之。四年就藩安陆,故郢邸也。
郢王府虽然好,但是毕竟是故人的府邸,而且这个人是没有子嗣去世的,对当时的人来说这是很不吉利的。
朱瞻垍虽然不愿意但是皇帝的旨意无可奈何只能去了安陆,从此过上了在安陆遥望北京的日子,在安陆的日子朱瞻垍过得并不快乐。
他的哥哥襄王朱瞻墡被侄子朱祁镇恩准从长沙迁往襄阳,路过安陆,朱瞻垍听到哥哥路过高兴异常和哥哥见了一面,但是朱瞻墡终究是要走的。朱瞻垍看着哥哥走恋恋不舍,最后哭了出来:“兄弟不复更相见,奈何!”,他说的没错从此兄弟二人再也没见过面。
后来朱瞻垍像侄子申请表示安陆这个环境太恶劣了,希望侄子体恤换个好一点的地方。朱瞻垍毕竟比不上朱瞻墡是嫡亲叔叔,朱祁镇压根就没有给他更换封地的想法,不过话没有说死,只是说安陆那里今年歉收,等过一阵再说吧,于是朱瞻垍只能等待,最后迁移封地不了了之。正统元年言府卑湿,乞更爽垲地。帝诏郢中岁歉,俟有秋理之。竟不果。
皇帝可以拖,朱瞻垍脱不了了,正统六年朱瞻垍病死在安陆,年仅三十岁,巧合的是他也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于是梁国就此除封。巧合是朱瞻垍死后,他的王妃魏氏居然也想自杀殉夫,但是皇帝背了避免郢王妃自杀悲剧重演,及时制止了这一幕发生。
“梁庄王妃魏氏,南城兵马指挥亨之女,母陈氏,生有淑德。宣德八年七月初三日册封为梁王妃,正统六年正月十二日王以疾薨,欲随王逝。承奉司奏蒙圣恩怜悯,遂降敕旨存留抚养王二幼女,仍主王宫之事。”
梁王墓出土。
这里说一句还有一件巧合的是,郢王朱栋和梁王朱瞻垍的坟墓后来都因为盗墓被挖开,出土了大量陪葬品。
郢王墓出土。
安陆第三位藩王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大礼仪的主角朱祐杬。让人惊讶的是安陆居然是他自己要求去的。
朱祐杬是明宪宗的第四子,这位藩王为人很低调,很受明宪宗喜爱曾经差一点取代明孝宗成为继承人,其本人很低调,很少参与娱乐一心读书,因此备受好评,成化二十三年被封为兴王。
明孝宗特意给他选择了封地是河南的卫辉,并且下令给弟弟修建一座王府。不过朱祐杬却拒绝了,或许是因为他当年被参与换储风波的原因,决定离皇帝太近对自己不利,不如去的远远地这样一来自己就能平安无事,而且他发现安陆那里有郢王梁王留下的大量田产,对于接连死了两位藩王,他没什么可害怕的,于是他选择了安陆。
朱祐杬表示卫辉“土瘠而民贫,且河水为患”,自己去了不好生活,而 “郢、梁二王有故邸田地在湖广安陆州”,这样一来国家就不用给自己额外拨地,这样就能减轻国家负担,替大哥解忧。
明孝宗接到弟弟的奏报,深受感动,别人为了去好地方争的头破血流,没想到这个弟弟居然如此深明大义,于是大笔一挥同意。
弘治八年朱祐杬入住由郢王府改建而来的兴王府。朱祐杬来到这里后并没有飞扬跋扈而是一如既往的低调,但是他居然重蹈了郢梁二王的负责,兴王爵位仅仅一代就断绝了,没有传下去。兴国除封倒不是他没有儿子,而是因为他的儿子升级了,成为皇帝了。
朱祐杬同两位前辈一样子嗣也很艰难,他一共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结果最后只活下来次子朱厚熜和两个女儿。
朱祐杬死在正德十四年,享年四十四岁,其子朱厚熜并没有承袭兴王爵位。在两年后,明武宗去世,因为没有子嗣也无兄弟,故此朱厚熜被选为了新的皇帝。随后朱厚熜进京,开始了大礼仪,最后朱厚熜大获全胜,朱祐杬被尊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墓地改为帝陵取名“显陵”,成为明朝一位从未登上皇位的皇帝。并且因为这个原因,兴王和安陆都不能再被使用,安陆被升为承天府。治所长寿县以以龙飞之地取“钟聚祥瑞”之意而赐名钟祥县,从此不能再被作为封地。于是兴王成为在安陆第三个只有一代就断绝的亲王爵位,安陆也由此结束了有藩王的日子。
安陆升级为承天府的同时,它的邻居德安开始了皇子的噩梦。
在兴王朱祐杬前往安陆的同时另一位皇子也同样开启了前往湖北的路程,这个人就是朱祐杬的弟弟,明宪宗的五子朱佑棆,他们是同母所生,在成化二十三年和益王衡王雍王同日受封,被封为岐王。明孝宗特意给他选择的封地是德安,巧合的是他的哥哥朱祐杬自己申请去了安陆成为了他的邻居。不过相比哥哥,朱佑棆的结局糟透了,弘治八年他到了德安,到了弘治十四年,他就因为疾病去世了,享年二十四岁,在德安待了六年,他没有子嗣,于是岐王除封。
德安第二位藩王同样是兴王岐王的弟弟,是宪宗第九子朱佑榰。明宪宗去世的时候他还很小,最后他是由大哥明孝宗册封为寿王,他在弘治四年和兄弟汝王、泾王、荣王、申王同一天册封。明孝宗给他选择的封地是四川的保宁府。四川从明朝建国开始就只有一位藩王就是朱元璋的儿子蜀王,血统过于疏远,这个时候明孝宗将弟弟封到这里,估计是有监视牵制蜀王一脉的目的。不过朱佑榰在弘治十一年就藩保宁府后,并没有住太长时间,因为朱佑榰无法适应四川环境,屡次上书请求改封地,明孝宗都没有同意,到了正德元年,明孝宗已经去世,明武宗终于同意了叔叔的请求,让他迁回内地,但是不可能给他新的封地,恰巧之前岐王去世很长时间了,他的府邸空出来了,于是寿王被改封到了德安。正德元年以岐王世绝,改就岐邸于德安。
朱佑榰和哥哥相比比较长寿,在德安生活了三十多年,最后病死,因为没有子嗣最后初封。
德安最后一位藩王就是景王朱载圳。
朱载圳是嘉靖皇帝第四子,在嘉靖十八年,他的二哥朱载壑受封为太子的同时和三哥朱载坖同日被封为景王。
按照规定受封为藩王就要选择封地早日就藩,但是嘉靖皇帝并没有给两个儿子选择封地,而是让他们留在京城。特别是当太子死后,嘉靖皇帝坚信“二龙不相见”的说法,坚决不立太子,不见儿子。由此弄得本来应该成为新太子的裕王很尴尬。而朱载圳看到了机会,他同三哥同是藩王,按照次序三哥应该是太子,可是父亲就是不封,因此他和自己同是藩王,并且在待遇上一模一样,这就让朱载圳产生了非分之想,他认为父亲不喜欢三哥,于是开始了夺嫡的企图。
不过朱载圳明显没有他继承他父亲的智慧,裕王知道自己是长子了皇位迟早是自己的,于是选择了忍耐等待,而朱载圳选择了上蹦下跳,想当皇帝之心路人皆知,嘉靖也十分不满。
嘉靖四十年,嘉靖皇帝终于忍无可忍决定留下裕王,让朱载圳就藩。作为安陆出身的皇帝,嘉靖想让儿子回老家,但是安陆已经升级为承天府,朱载圳作为藩王自然不能去安陆了,于是嘉靖安排他去了老家隔壁德安,离老家近点。
朱载圳虽然夺取皇位失败但是并没有老实,德安已经死了两个藩王,但是这没有影响他的心情,没得到皇位就要得到财富,到了德安开始了自己巧取豪夺发财致富之路。他前前后后申请到了几万亩的庄田,还不满足还想获得更多的土地,可是他的身体没有给他机会。
嘉靖四十四年,朱载圳病死在德安,年仅二十五岁,就藩仅仅四年,还没有充分享受到自己的财富。朱载圳同他的两位叔爷爷一样,他也没有子嗣,于是景王就此除封。当他的死讯传来嘉靖对徐阶说道“此子素谋夺嫡,今死矣。”。
朱载圳死后,德安也结束了作为皇子封地的历史,此后的将近八十年时间里,再也没有皇帝封皇子到这里来。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网络,全部转载,内容未经核实,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