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解读实现双碳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发布于 2022-05-19 11:25
文 | 管清友
01
如何正视双碳政策的地位和作用?“1+N”政策体系中的“1”先行,后面还有“N”跟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作为顶层设计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明确重大举措,预计还会配套出台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和2060年碳中和行动方案,拆解中长期规划,全力实现3060目标。后面应该还会有“N”个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和实现路径。
02
20字工作原则该如何解读?双碳目标实现要遵循五项基本原则
“全国统筹”厘清了地方和政府的关系,由全国统一调配,各地分类协调,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会纳入地政府的考核体系中;“节约优先”突出了首要任务,即节约能源资源,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双轮驱动”明确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两者联合发力,协同配合;“内外畅通”是统筹国内国际市场,做好能源资源双循环;“防范风险”是平衡好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系,防止运动式“减碳”,避免能源危机再现。
03
怎么看双碳的主要目标?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三阶段较为合理,但挑战和压力依旧存在
意见明确了2025年、2030年和2060年三阶段的具体目标,具体包括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多个方面。其中2025年目标已经在“十四五规划”体现,保持不变,2030年目标也就是主席去年年底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的目标,2060年具体目标是首次提出,除了实现碳中和目标,还要求“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压力可想而知。另外值得的是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目标,2025年20%左右,2030年25%左右,2060年达到80%以上,需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能源革命已经开启。
04
如何从宏观层面理解双碳政策?碳中和是下一步中国经济的核心逻辑,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
碳中和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肩负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碳减排早已是全球共识,是对抗气候变暖的全球一致行动,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和大国博弈。而且碳中和是后疫情时代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国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和新老产业共振,引领高质量发展。所以这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策,而是一个长期必须要落地的战略。过去我们顶住压力发展优先,但现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碳排放国,我们要承担大国的责任,尽应尽的国际义务,倒逼国内的能源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低碳产业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05
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
除了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最重要的就是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严控碳排放,提升新能源占比。目前国内碳排放最大的来源就是煤炭带来的碳排放,约占90%,所以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分紧迫,“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还有就是严控石油消费增长,让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与此同时,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核电、氢能等发展,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06
哪些行业是“双碳”的主要着力点?主要是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尽快实现达峰
监管层正在抓紧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控制高能耗产业的碳排放,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强监管还在升级。一方面,不得随意新建、扩建,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提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限制增量;另一方面,加强产能规模管理,通过窗口指导,优化存量。
07
有哪些技术创新方向值得期待?明确技术发展路线图,三大方向
一是风电、太阳能,“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中风电和太阳能排序靠前,并强调“优先”发展,由此可见重视程度,而且风电、太阳能发电已相对成熟,后续重点是“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二是新型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是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前提,也是资本市场的时下热点;三是氢能,文件提及了三次,目前氢能的发展还比较初级,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任重而道远,如同一场“世纪豪赌”,期待会有冒险者的奖赏。
08
碳中和的资金支持从何而来?既有财税支持,也有绿色金融助力
据测算,在碳中和愿景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等七个领域投资金额高达70万亿人民币,资金需求巨大,需要财税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力。包括财政(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税收(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碳交易(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将碳汇交易纳入)、绿色金融(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绿色信贷、政策性金融支持、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金融衍生品等)。绿色金融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且大有可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要提前看到这一机遇。
来源:清友会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