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嗨,大家好,我是艾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叶蔚林的短篇小说《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讲的是五个女子怎样商议着用同一根绳子上吊自尽的故事。
在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发现通篇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挣扎感,非常拉扯、非常违和,也非常上头。
我马上觉得全身汗毛倒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如果没有读过的,可以搜索读读看。
图源:百度(侵删)
今天我想讲讲这篇文中的一个小片段。人物有3个:小女孩爱月、她爹,和奶奶。
七月七日是奶奶的生日。
前一天,奶奶突然对爱月说,自己生日那天,爱月的爹给她做寿,到时她想要坐席。
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呀,爱月生活的地方,各家各户都有个共同的规矩:
女人只要一出嫁,就只配在灶台上吃饭,哪怕奶奶活到了八十岁,儿孙满堂,也从未上桌吃饭。
听了奶奶的话,爱月愤愤不平地说:“没错,明日你该坐席!”
“你爹会答应?”
“会的,明日给你做生呀!”
“对,对,奶奶八十岁啦,该有这一回,该有啊……”喃喃着,奶奶睡着了。
图源:百度(侵删)
第二天,奶奶一大早就起床烧水,期待着当天她自己的生日席。
忙到中午,连年纪最小的小弟弟都像只猴一样爬上饭桌了,爱月的爹也开始招呼客人们:
“来来,对不住,没得好菜。”
刚刚端起酒杯,爱月的爹忽然看到了奶奶,又招呼着说:
“妈,你老也去吃,多吃点,今日给你做生。”
奶奶一动不动。
图源:百度(侵删)
爱月忍不住,怯怯对爹讲:“奶奶讲,今日她要坐席!”
“坐席?”爹张开口。
“坐席?!”客人目光一起射向奶奶,好像看见山魈。
爹很尴尬,支支吾吾:“妈,里面菜是一样的。你妇道人家又不会喝酒……好,好,你想坐席,好歹来坐一回……”
爱月过去搀奶奶。奶奶却突然推开爱月,冲冲转身走了。
晚上,奶奶突然死死抓住爱月的手,重复几个字:
“我好悔,我好悔,好悔哟……”
悔什么,咱也不知道,但想想那个场景,那种萦绕在屋里梁上的声音,我的心就猛地一阵阵收紧。
图源:百度(侵删)
02
故事讲完了。
显然,这是一个悲剧。
然而,仔细看看,爱月的爹是同意让奶奶上桌吃饭的,为什么最终还会搞成这样?
有没有发现,这里的每个人的内心好像都是黏在一起的。
他们用默契在生活——以前女人不上桌,以后女人也不上桌。
此时,奶奶一个人悄悄改变了,却也没有跟别的人说清楚,所以无法协调让整个系统改变,而是让改变的一方成为了整个系统的对立面。
我们来梳理一下各个人的内在、外在经历线条:
奶奶:
1、她有了一个想法:我要上桌吃席。
2、她跟孙女爱月说了自己的想法。
3、爱月说“爹会答应的”,于是奶奶相信孙女的预期(也可能是安慰)。
4、现场发现爱月爹对这件事很愕然,虽然最终答应了,但奶奶在压力下愤然离开了。
经历了“幻想→幻想在幻想层面成立→幻想破灭”的过程后,奶奶仍未发现,爱月爹在最后一刻之前,是完全不知道她的决定的。
也许奶奶觉得爱月答应了就是爱月爹答应了。
但,爱月和爱月爹,显然并不是同一个人呀!
爱月:
1、她听到奶奶说她想上桌吃自己的生日席。
2、爱月联想到了现实对女人的欺压,于是有了情绪——愤愤不平。
3、爱月顺着自己的情绪,说“奶奶该坐席!”(此时说的是“该”,是个人观点哟!)
4、当奶奶再次问:“你爹会答应?”爱月顺着说“会的”。
此时,我们看到这件事在爱月和奶奶之间已经谈成了。
爱月自己都没有留意到,她是顺着自己的情绪觉得奶奶“应该”坐席,爹也“应该”会答应,这是毫无现实基础的猜测呀!
爱月爹:
1、他正在按照常规招呼客人们吃饭,此时,他很孝顺地招呼了自己妈妈回灶头去吃饭。妈妈却出现异常——站着不动。
2、他很疑惑,此时爱月怯怯地说出了奶奶的愿望——想要吃席。
3、爱月爹面对从未想过的场面,首先表达了不解“吃席?”客人们也表达出同样的不解。此时群体压力就很大了。
4、爱月爹解释了几句,就接受了奶奶的愿望,邀请她上桌吃饭。
我个人认为,在面对未知时,爱月爹的反应速度算是很快了:
几句话的间隙,就在有着群体压力的情况下,脱离固有思维,做出了接受母亲愿望的决定。
但是,此时奶奶已经占到了原有系统的对立面,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她也无法自然大方地做到饭桌上了。
03
类似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我有位很要好的朋友,在某天喊了一辆滴滴车。
那位司机打电话过来要求我的朋友要快,一定要快。
好巧不巧,她小区的门刚好有点问题,她出不去小区,只能在门外看着滴滴车干着急,并且喊保安来处理。
时间过去了两分多钟,我朋友出了小区门,一边上车一边跟滴滴司机解释刚刚的经历。
那位滴滴司机却情绪很激动,一直说着“你就是不想快”、“你就是故意慢的”之类的话。
无论我的朋友怎样解释,滴滴司机都在打断她的话,最终彼此都很郁闷。
这里无法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大家都遇到了在设想中没有的场景。
在大家都脱离常规的情况下,彼此的沟通是不是特别重要?
然而,很多人在遇到的事情面前,都会想当然地认为大家的思想一致,“你觉得”必须等于“我觉得”。
因此,忽略了沟通的部分,或者说内心世界里就真的不懂“沟通”这个东西。(“知道”和“懂”是不一样的)
最终造成误解,生活也因此而一团糟。
曾经的我就是这样的,所以我知道在那种混乱的状态中,除了日常气馁,还有对这个世界深深的不解。
我也知道要去沟通,就像爱月的奶奶一样,也知道愿望要说出来,别人才知道。
但下意识就会选择更容易沟通的人,小范围说一下,就默认别的人也都该知道了。
很容易看出来吧,爱月的奶奶是会害怕跟爱月爹说这件事的,但她觉得跟孙女开口就很容易,于是她就只跟孙女说了。
说了,是满足了说的愿望。
却也没有留意到,真正关键的那个人,依然是不知道那个信息的。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别人是“该”知道一些事的,但偏偏人家就是不知道呀!
这是常态。
这个重要的点,是我从一位大牛身上学到的。
所以我才能一眼看出爱月奶奶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的关键在哪里。
那位大牛,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总是在沟通,也很清楚沟通有多么关键。
比如一件事要跟甲乙丙丁四个人沟通,那他可能就掏出手机,分别跟甲乙丙丁说一遍那件事,再汇总了情况,再去跟每个人沟通进展。
曾经的我会觉得,你每件事都说一遍,不累吗?拉在一起开个会啊!
但他说,很多事情,在一对一说的时候可能更真实。
(就像爱月奶奶,在对着爱月就可以很好地说出自己的愿望,在面对一整个群体时,强撑一口气也只能“一动不动”。)
群体里必然面对群体压力,在没有前期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开会很难有好的进展的。
(就像爱月奶奶,明明爱月爹已经答应了,但她已经无法在群体中很好地舒展自己的愿望了。)
如果大家都依照自己想象中别人的意见说话,那整件事大概率就乱套啦!
图源:小红书(侵删)
04
我也想学着做一位“善于沟通”的人,却发现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
至少比数学考试拿个高分要难得多。
为什么呢?
大家有没有想过,表面上大家都知道,信息沟通是很重要的,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做得妥帖,有的人却一团浆糊呢?
这跟对世界、对他人的感知有关的。
图源:小红书(侵删)
因为我们的想法并不代表他人的想法,所以要去问,要去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想法可能就要有些改变,最终促成某个新的局面。而那个局面可能和彼此一开始的想象都不一样。
欸,怎么说呢,当我打下上面的内容时,我是知道,很多人与他人是误以为黏在一起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误解。
图源:小红书(侵删)
比如说:“爱我你就得知道我在想什么!”
这句话很熟悉吧?
我们总觉得,如果足够爱,就得彼此融为一体。
但无论再爱,彼此也是不同的个体呀!
如果深信这样的话语,必然只能是失望了。
所以,尝试去沟通,并且在沟通中感受那种彼此分割、信息交融的感觉,是这方面成长必须要做的事情。
大家有看到过两条蛇纠缠在一起的画面吗?蛇皮将它们彼此隔开,却又合作着往相同的方向进发。
两个人的信息就像两条纠缠在一起的蛇一样,既不是融合,也不是谁听谁的,就是这样保持着独立又纠缠着往两人都想要的方向去。
相信我,虽然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但每一步有每一步的喜悦。
加油!
我们下周四再见!
女,梅州阳光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志愿者。致力于精神分析的学习和实践。长期参加吴嘉瑜老师的精神分析研修班,长期进行法国拉康学派分析家的分析体验与督导。擅长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方式。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