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文本解读的六种方法

发布于 2022-05-19 15:18



讲座笔记来自薛法根老师的《文本解读的六种方法》。现将笔记内容摘录如下。

    文本解读就像鉴宝,专家需要用到工具,自身的经验和学养以及不同文物的鉴别的切入点。文本解读也是如此,我们在做文本解读时要,才能将文本解读透彻。


   一、文本形式的两个方面

林斤澜《论短篇小说》:小说道上的基本功,少说也有两事:语言和结构


语言:

贾平凹《关于语言》:语言是情绪的反应,需要适当的修饰,要会用形容词,要多用些动词,要将成语还原,要善用闲话。


    因此,在分析文本的语言上,我们要可以从文本的修饰语、动词、将成语还原的部分和闲话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结构:

文本的结构是作者苦心经营的随便


二、文本内涵的三个层次

  1. 表层(第一层):字面所写的意思,即文本所写的“人事景物”,一望可知。

  2. 里层(第二层):字面背后的含义,即文本隐含的“思想感情”,一望无知。

  3. 深层(第三层):字面之外的风格,文本表现的“表达艺术”。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么谋篇布局的?怎么遣词造句?怎么抒发情意的?


三、文本解读的六种方法


  1. 提领法

    张庆《倡简、悟本、求实、有度》:掰碎了讲,完美的课文就变得七零八落。我奉献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即抓住文章的诗眼和文眼,并以此为切入口,就能把握整篇文章的语言、结 构、思想情感和主题。



 以四下的《猫》为例,文眼在“可是”。猫的性格就是用“可是”写出来的,猫很乖可是贪玩;贪玩可是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可是不高兴时一声不吭;胆小可是勇猛。四个“可是”,四个转折写尽了猫的古怪。由四个“可是”便能体会到猫的古怪由何而来。


     再以四下的《母鸡》为例,文眼也在“可是”,但不是一个个的词,文中只出现了一次“可是”——可是,我现在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由这句话开始,作者的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转折,由这句话为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看四下的《白鹅》,没有用转折,用得是比较、衬托,写白鹅的叫声以狗的狂吠来比较,写白鹅的步态用鸭子来比较,写白鹅的吃相以狗的袭扰来陪衬,再用人的伺候来反衬。两次比、两次衬将白鹅的高傲的性格跃然纸上。


2.还原法

孙绍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


贺知章《咏柳》为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般我们会讲这里用到了比喻,我们还要深入看看,这里有没有矛盾。孙先生说:“春风一般是温柔的,那它怎么可能是剪刀呢?”现实中的春风与文学作品中的春风就形成了差异,进一步说,如果把剪刀换成菜刀就不美了,为什么会把春风比作剪刀呢?因为前面用了“裁”字,所以自然就把春风比作了剪刀。看到了这一层前后的关联,才能领会诗人独具的匠心,炼字的功夫。

以六上杜牧《江南春》为例,“千里莺啼绿映红”中千里之外在现实中不可能听到,由此我们就能明白这里用到了一种夸张的手法,用意何在呢?意在表现江南晴日春光处处都有,非常壮美,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还原的要诀就是把真实生活中的事物与诗文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比较,造成极大的反差我们才能体会到诗文的妙处,体会到作者的用心。


3.原型法

许荣哲《小说课》:三分钟说完一个完整的故事。

故事公式: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以五下《跳水》为例,我们透过曲折的情节,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构思的。作者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制造一个危机——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摘了孩子帽子,孩子追着猴子往上爬遇险。谁造成这样的危机呢?有的人认为是猴子造成的,因为猴子摘了孩子的帽子,把他逗上去的;有人认为是水手造成的,水手看到猴子摘了孩子的帽子,不断地笑,孩子自尊心受伤把他笑上去了;还有人认为是孩子自己被气上去了,一开始脸涨红了,接下来气急了,最后被气得失控了,爬上了桅杆,不顾危险,陷入险境。这样就看出谁一步步制造出危险,孩子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危险,这样就把握了作家构思的秘密。第二件事是解决危机。谁来解决呢?刚刚故事中的人物都无法解决这个危机,这时候就制造了一个英雄——船长出现了,急中生智逼着孩子跳水,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船长只写了两句话,却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因此,把握“制造危机,解决危机”这样的原型结构就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也能创作类似的作品。



再以四下《巨人的花园》为例,这里的原型结构——对比。有孩子的时候,花园就是春天;没有孩子的时候,花园就是冬天。几次对比,反复对比,就构成了《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寓意着孩子就是春天,每个人心里只要有孩子就会有春天。

因此,我们只要把握住故事的原型结构,就能提炼出故事的主题。


4.见人法

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一是作者的个性化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二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及个性化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

读散文就是要透过所写的人事景物以及思想感情,看见背后的那个“人”,注意这个人是理想中的作者,要看见理想中的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思,心眼和心胸。我们才能借助文本,与文本背后的作者进行心灵的深度对话。


以五上《四季之美》为例,文中写道:“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很奇怪,四季之美不写白天,难道白天不美吗?很显然,白天也美。但是,我们了解清少纳言的生平就会发现,她是日本宫廷的一名女官,白天是很忙的,只有黎明,夜晚,黄昏和早晨是闲暇的,她在忙碌之余却能用细腻的心思发现生活中寻常事物的瞬间之美。她写了黎明的天色,雨夜的萤火虫,黄昏的归鸦与雁群和冬晨的炭火。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心灵敏感的女人。



再看五上吴冠中的《父爱之舟》,从人开始切入,写了一连串的事,以情为线将事件串联起来,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写的是“我”如何体会父亲的爱。


5.降维法

刘慈欣《三体》:“降维打击”,指歌者文明使用“二向箔”将太阳系由三维空间降至二维空间的一种攻击方式。

我们身处的环境是三维空间,而蚂蚁则处在一个二维空间,人和蚂蚁的对抗显然并不在一个维度,人对蚂蚁的攻击就是降维打击。教师与学生的水平差异也存在着一个维度的落差。老师看得到的,学生不一定看得到;老师觉得显而易见的,学生却觉得太难了。所以我们若只从老师的角度解读作品,往往陷入深入深处,老师将自己解读到的信息教给孩子,而孩子却觉得茫然。因此,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解读作品,要深入浅出,为孩子学习铺设台阶。




6.要素法

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

语文要素就是解读单元文本的切入口,从语文要素入手,抓住每篇文章的一个个语文要素的落点,就能教得集中,学得透彻。



以三下《漏》为例,文章篇幅很长,故事曲折。这个单元要求学生复述,理不清头绪,抓不住规律,复述的时候就会一团乱麻。蒋军晶老师让孩子抓规律,练复述。将要素具体化,抓规律,抓故事的规律。故事写贼和老虎干坏事,他们做法一样,想法一样,遭遇也一样。两两对应。所以复述时,记住其中一个的做法,想法,遭遇,就能讲出另一个的做法,想法,遭遇。抓地点变化的规律,有三个地点,变成三个短故事。抓住这两个规律,复述就变得简单了。


总结:文本解读有两个方面——语言和结构,解读时要注意文本内涵的三个层次——表层(字面意思)、里层(字面背后的含义)、深层(字面以外的风格),可以用六种文本解读的方法打开文本的切口——提领法、原型法、还原法、见人法、降维法、要素法等等。





欢迎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