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知识】河南地方曲艺特征

发布于 2022-05-19 17:55

  / 我们

        河南曲艺是一个年轻而古老的艺术门类。说它年轻,有的曲种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故事二十世纪年代才形成。说它古老,春秋时的“簪献曲,史献书”、俳优滑稽表演、汉代的乐舞百戏已具雏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曲艺在长期形成发展过程中,浸润了中原浓厚的风俗习惯,携带着中原的乡土人情除它本身的写意性、程式性和综合性外,从内容到形式,还体现着河南曲艺独特的艺术特征。


“皮薄”、“肉厚”的故事结构。

        河南地方曲艺结构在完整、紧凑、集中的基础上体现出精巧的特征,精巧表现在“皮薄”、“肉厚”、“味浓”上,即头、尾小,肚子大。起到了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其内容在博采生活的基础上,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即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的众生像。

        “皮薄”是指故事的开头先声夺人,演员一开腔演唱就把故事中的人物与“扣子”推到听众的面前,抓住听众的心理,并且抓住不放,使听众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在心理上产生起伏。曲艺靠说唱叙述故事,在十几分钟内完成一个故事的起承转合,还要抓着听众的心理,这就需要对故事的结构精心安排。曲艺的故事开头最忌“皮厚”、“脖子长”,演员开板唱了好久进不了故事,听众干着急,格言有:“念字千斤重,听者自从容。表书不清,听者不明,衬托不到,听客直跳”。河南地方曲艺,特别是现代曲目的故事结构最突出的特征是“皮薄”,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观众拉进了故事,如三弦书《卖丫鬟》的开头:八十岁老奶奶坐楼台,叫声丫鬟你过来。地主婆叫丫鬟过来干什么?小丫鬟的命运如何?这就会引起听众注意。有的段子即使有景物描写,但也不多写,最多一两句,甚至一句就推出人物,如《两个售货员》的开头:阳光普照天气暖山路上走来王大年。推出人物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要推出故事的悬念,这就需要作家的艺术功力,如河南坠子现代曲目《十个鸡子》的开头:解放军战士小刘和小陈儿,你看我,我看你,两个人可直愣神儿他们两个雕着桌子上十个大鸡子儿,看样子遇到了啥问题,你要问是怎么一回事儿你听我慢慢讲来可别着急儿…...小刘和小陈他们两个为什么愣神,出了什么问题这就是故事的悬念,悬念能引起听众的好奇心理。要做到故事的皮薄,还要人物和悬念紧密结合,一并托出,特别忌讳把人物肖像、性格特点、环境气氛、山川景色一古脑罗列出来,这样就显得脖长、平板、离题,如下面有一曲艺段子的开头:城东十里刘家屯儿,有一个老汉叫刘玉林儿,刘老汉今年六十多岁儿,他有两个姑娘一个儿,大姑娘名叫刘玉俊儿,二姑娘名叫刘玉珍儿。唱了半天,人物都出现了,到底有什么事儿听众还不知道。不如改成:红太阳照亮了刘家屯儿,刘老汉拿起锄头走出门儿,大女儿刘玉俊儿,二女儿刘玉珍儿,她们两个早就把农药准备齐儿。改动后,人物和事件搅在一起,并且也提出了矛盾线索,听众不但知道人物身份,而且还知道人物要干什么。河南曲艺很注意开头,不管长段子、短段子,传统的、现代的,都力求做到了“皮薄”。进入故事快,干净利落是河南曲艺开头的主要特点。


编辑:张欣 

初审:刘夏阳

终审:张腾飞

联系电话|2777702

新浪微博|文化商丘

投稿邮箱|syy2777702@126.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