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97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发布于 2022-05-19 18:08
在《清史》恭亲王奕䜣的传记里,读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英法联军在大沽登陆,攻下天津,然后在通州谈判破裂,没有进军京城,反而去烧了圆明园。通州在京城东边,圆明园在京城西北角,相当于现在的北四环和北五环之间,挨着现今的北大和清华。当时的北京城范围相当于现在的二环内,被城墙包围,二环外就相当于郊区或者乡下了。英法联军去烧圆明园,需要绕过京城走几十公里的路程,如果用郑州做类比的话,就是英法联军在中牟谈判破裂后,绕过郑州,去烧郑州西北角黄河边的黄河文化公园,所以就有些难以理解。
印象里,所学过的历史书中,没有提到过为什么火烧圆明园,只是陈述了事实,并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行,所以就找了一些相关的书,抄一些在下面,省略号表示省略的部分。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记载:咸丰十年(1860),英、法的军队由侧面进攻大沽口炮台,僧格林沁不能支持,连天津都不守了。清廷又派桂良等出面在天津交涉,额外的要求答应了。但到签字的时候,一则英、法代表要求率卫队进京,二则因为他们以为桂良的全权的证书不合格式,疑他的交涉不过是中国的缓兵之计,所以又决裂了,英、法的军队直向北京推进。清廷改派怡亲王载垣为钦差大臣,在通州交涉。条件又讲好了,但英使的代表巴夏礼在签字之前声明,英使到北京后,必须向中国皇帝面递国书。这是国际间应行的礼节,但那时中国人认为这是外夷的狂悖,其居心叵测,中国绝不能容忍。载垣乃令军队捕拿英、法代表到通州来的交涉人员。这一举激怒外人,战事又起了。
吕思勉的《中国近代史》记载:至咸丰九年(1859),乃许其入京换约,但仍须限定随从人数。时英国亦颇意存挑衅,其使普鲁斯来换约,英政府命其必须进京,且必须航行白河。适僧格林沁在大沽设防,请其改走北塘。不听,闯入白河,开炮攻击炮台,为守兵所败。……英兵进陷天津。朝命桂良和直督恒福至津议和,英法二使派员与议。……载垣许其开放天津,入京换约。二使又欲觐见皇帝。载垣以其不肯行三跪九叩首礼,不敢许。而又有人言其欲逃,载垣遽命僧王捕拿。僧王遂将巴夏礼执送京城,监在刑部监里。英法兵进攻……兵据圆明园……九月五日,英兵焚毁圆明园。
姜涛、卞修跃的《中国近代通史》记载:1860年8月,咸丰命令桂良等不得签字,令其坚持英、法先退兵,后定约。天津谈判没有结果。9月9日,英法联军6000余名向通州推进,对清朝政府进一步施加压力,并决定通州为投降谈判的地点。9月17日,英、法代表又提出向皇帝亲递国书一项,载垣等坚决拒绝,认为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又告中止。次日,侵略军在张家湾附近向清军开火,战事又起,清方遂将巴夏礼等英方人员26人、法方人员13人当场拘捕。9月22日,咸丰帝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行前,他任命恭亲王奕䜣为钦差大臣,向侵略者求和。英法联军当时物资供应发生困难,正好利用清政府求和机会补充给养,于是谈判又重新开始。奕䜣坚持停战后才释放巴夏礼等战俘,英方乃利用停战拖延时间。10月5日,英法联军在得到休整补充后,复又开始军事行动,自北京东郊绕向北郊。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海淀,当天闯进圆明园,大肆劫掠。到10月9日,英、法强盗把圆明园内能搬动的珍贵文物全部劫走,不能运走的加以彻底破坏。10月13日,北京城内清政府部分官员决定投降,把安定门交给英法联军,侵略军遂得蜂拥入城,在城内开始了疯狂的抢掠。……此时,英使额尔金得悉在通州被清方所俘的39个人中,已有20人已被颟顸愚昧的清政府官员下令处死,乃于10月18、19两日,下令出动约3500名英军步兵、骑兵,纵火将圆明园焚为废墟。
朱英的《中国近代史十五讲》记载:1859年6月,英法联军借入京换约之机又扩大战争,10月攻入北京城,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金银财宝及各种文物洗劫一空,为消灭罪证又付之一炬,纵火将圆明园烧为灰烬。
戴逸的《中国近代史稿》记载:天津失陷以后,谈判又重新开始。……1860年9月上旬,英法联军由天津出动,进犯北京……载垣等接受条件,答应在通州谈判,于是联军就派巴夏礼、威妥玛等为代表,赴通州谈判。……9月18日,英法代表巴夏礼等39人被僧格林沁扣押,送到北京囚禁起来,谈判又破裂。……22日率领后妃和一些大官僚逃奔热河,而令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訢留在北京,以接洽投降事宜。9月底,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但因粮弹告罄,暂时停止了攻势,等待从天津来的补充。……10月5日,侵略军得到了兵员和粮弹的补充,再一次发动攻势。……10月6日,英法军到达海淀和圆明园。……侵略联军占领北京期间,还干了一件极其卑鄙无耻的勾当,这就是抢劫和烧毁了圆明园。……为了掩盖罪恶的劫掠行为,侵略者竟想出了一条放火灭迹的毒计。英使额尔金发表无耻的声明说:“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至于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生极大的震动,余尚有理由: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今宫中宝物既已荡然无存,大军所到,非在掳掠,乃在初肆罪恶者能警惕耳。”
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记载:咸丰十年九月六日,和议将成,而桂良迭奉严旨申斥,乃变态度,明日,二使索看全权大臣便宜行事敕书,不得,愤怒而去,投文称其前往通州。……九日,朱谕亲征,以臣下谏阻而罢,悬赏捕杀夷人。……十四日,巴夏礼来至通州会议,载垣允许开放天津,入京换约,……十六日,巴夏礼要求英使可得入觐皇帝,亲呈国书,载垣知其不肯拜跪,奏称事关国体,万难允准,……十七日,会议未有解决。载垣称其欲逃,令僧王捕拏,时官兵备战,扼守张家湾。十八日晨,巴夏礼等回至张家湾,其地驻有清兵,折回通州,欲见载垣,说其退兵,不得,方拟回营,适得英将紧急之书,招其即归,乃骑马驰行。清兵围而捕之,解见僧王。……三十日,二使投文声称再过三日,巴夏礼如不放出,即交大将执行。……十月二日,帝谕奕訢见之,奕訢言其“生性狡悍,此次既被拘执,怀恨必深”,仍不肯将其放出。……十月初,联军军火援军自天津大至,五日,开始行动,大将据报,以为咸丰驻于圆明园。……联军往攻北京圆明园间之海碇,防兵败溃。六日,法军首先入园,其将称其建筑之美,珍物之多,为欧洲所无,且非言语所能形容也。法兵将珍物搜去,英军亦得赃物,无赖乘机强取剩余之物。……七日,二使致哀的美敦书于王大臣,内请释放巴夏礼等,否则攻城,待其放出之后,再议条件,互换条约,并须交出一门,人民苟皆安居,联军亦不辱之。……八日,恒祺与留京王大臣议定释放巴夏礼归营。初英人被捕者二十六名,法人十三名,至是,存者英人十三,法人五名,距其被捕之时,二十日耳。……十五日,英将通知额尔金,(一)英军不能留于北京过冬。(二)十一月一日,军队开始撤回天津。(三)华官开放安定门,理应维持信义,不得毁坏公家建筑。(四)大使决定焚毁海碇之行宫,以及圆明园之宫殿,将即执行。……额尔金数与葛罗会商,以为清廷不顾白旗,施其阴谋,不顾国信,捕囚代表,死亡多人,必欲有所惩戒。……最后额尔金主张焚毁圆明园,谓被捕之外人,先曾受辱于园中,必先毁之,然后议和。葛罗不可,主张和议决裂之后,火焚清宫,法将助之。英将力言焚毁皇宫,则为失信,额尔金之意遂决。十七日,二使照复恭亲王。额尔金谓中国虐待英人,须出恤金三十万两,拆毁圆明园,葛罗要求恤金二十万两,交还天主堂及教士墓茔。文中约定二十日照复,二十二日,给银,二十三日,签订新约,换约。十八日,英兵奉令焚毁圆明园。
李国章、赵昌平主编的《晚清史》记载:咸丰十年八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郊外,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行前特降谕旨,任命奕䜣“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奕䜣奕䜣临危受命后,起初试图以已为清军扣押的英国外交官巴夏礼等为人质,劝阻英法联军进军北京,进而不失体面地与英法联军达成和议。可是,英法联军丝毫不予理会,悍然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内藤湖南的《清史九讲》记载: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清朝打了败仗,与英国签订条约,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这时,虽然中国方面的记载仍以“抚绥外夷”行文,但条约文本中却不得不承认中国与外国平起平坐,第一次将中外的同等地位写在了纸上。后来,英法联军北上,京城惨遭洗劫……
李治亭主编的《清史》记载:“咸丰十年(1860)五月下旬,英法联军北上,正式向中国提出宣战。……就在和议将达成时,巴夏礼又提额外要求,想觐见中国皇帝,呈递国书。载垣知其若“觐见”定不肯行跪拜礼,告知此事关系国体,必须依中国习惯行跪拜礼,巴夏礼不同意,谈判破裂。八月,就在巴夏礼准备离开通州之际,载垣按文宗的预定方针,将英国代表巴夏礼等26名英国人、13名法国人逮捕,随后送往刑部囚禁。文宗以为巴夏礼被俘,敌心必乱,因而命恒福、焦祐瀛乘此声威,激励团勇,一拥而上,痛击英军。不料额尔金在得知巴夏礼被捕后,即进攻张家湾僧格林沁大营,清军败退八里桥。英军攻八里桥,胜保率清军在此迎击,但力战不支,向后败退。文宗眼见北京外围防御体系已经崩溃,确认失败已成定局,在此情况下,听从肃顺等人的建议,带朝廷重臣逃往热河(承德)。临行前,文宗任命其弟恭亲王奕䜣为全权议和大臣。……英法联军到达北京,负责议和的恭亲王奕䜣竟吓得扔下议和使命,逃往卢沟桥。英法联军对北京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英法代表向清朝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释放巴夏礼,然后讨论议和,交换条约,否则,英法联军将攻城。留守北京的恒祺与其他留京大臣商讨释放巴夏礼的问题,最后同意交还,但因囚禁的39名英、法人员只剩下18人,其余已死于狱中,引起英方极度不满,所以在同意交出巴夏礼后其压力依然不减。……此时的英法联军已不再满足于到北京换约,确定要惩治清朝,暂时不同意回应和议,以作为对清朝方面囚禁英法人员的报复和“泄愤”。英法侵略者在离规定清廷复照的时间尚有3天的时候,竟突然派兵焚烧圆明园。
从不同的书中来看,对于火烧圆明园前后的事件记载均有不一致的地方,有的相对客观,只做描述,有的相对主观,加了个人评价。对我来说,觉得比较合理的推测是:英法联军和清政府在通州谈判破裂后,清政府逮捕了英法使臣巴夏礼等39人。清政府认为是巴夏礼在出谋划策,本以为逮捕了他,英法联军就失去了谋臣,进而军心不稳,自然会退兵,不料却激怒英法联军,成了导火索。咸丰先是逃到圆明园,后逃到热河(承德)。英法联军以为咸丰在圆明园,当时关押的人质好像也在圆明园,所以英法联军就直奔圆明园,一方面找咸丰签条约,另一方面讨要人质。到圆明园后,可能意外的发现圆明园宝物众多,就开始洗劫。烧圆明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清政府此前扣押了39个人质,经过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就有20个已经被处死,手段也很残忍,所以为了报复,就烧了圆明园。至于有的书中写到烧了圆明园是为了毁灭抢劫的证据,我觉得不太合理,因为烧了圆明园,反而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果说把剩下的无法抢走的东西一把火烧掉,反而会比较合理一些。
2022年5月19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