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齿设计-TK三角设计理论在中国

发布于 2022-06-02 15:34

三角设计理论的诞生

在1990年代的日本,当时的义齿技工都是以感觉和经验制作活动义齿。以使用材料的物理特性为基础,无论是谁都可以制作出等同品质的义齿。

但是要提高义齿的强度,当时的技工们就要通过增厚,增大义齿部件等方法来实现。可是这些方法的弊端是增加了义齿不必要的重量。随着体积增大,加工的缺陷风险也会增加。为了给患者提供良好的佩戴感,当时的日本技工开始学习工业和建筑相关的知识。 

1990~2010年间,构造修复设计和活动义齿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被发现。可当时没有发展出活动义齿设计的相关体系。川岛老师的学生们虽然可以仿照制作设计相似的义齿,但是没有具体的理论支持。

2015年,日本修复构造设计师协会会长川岛哲老师开始了活动义齿设计的体系化进程。2021年,修复构造设计和修复体设计理论随着「Denture Designerへの道」这本书的发行,义齿设计川岛哲三角理论也被发表。


三角设计理论的发展

川岛老师的三角设计理论在日本不断成熟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以此设计理念为核心的川岛流派。

川岛流派三角理论以义齿的咬合负担区域的上颌骨的研究为基础,即终止线的位置以缺损后的解剖学基准决定。进一步决定在上颌部延伸的大连接体的方法。

技师想要决定终止线和大连接体的位置,首先要利用解剖学基准。上颌有正中线,切牙乳突,颚皱襞前部,硬腭小凹,翼突上颌裂等。下颌有正中线,臼后三角区,颚舌筋附着部位等。这些基准点以一定的法则连接,技师们就可以从解刨学的角度预测颌骨的收缩情况,进而做出符合收缩的义齿设计。

“富有生命力的设计理念”作为川岛哲老师三角理论的主旨还在被后来者继续开发着,同时在不断的启发着当代日本的技师们。


三角设计理论在中国

随着TK三角设计理论在亚洲逐步发扬推广,这一义齿设计理念也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作为日本修复构造设计协会中国分会会长的三田正德老师,同时也是川岛哲老师的学生,肩负着这个传道授艺的使命。

但是,来到中国的三田老师看到了数字化革新在义齿行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远超了他的预料。他总会开玩笑地说道:也许,中国的牙科技师很快就不需要经历“铸造”这个过程了。正是看到了这一转变,三田老师认为或许传统设计理念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才是当今时代最佳的选择。

 在中国诸多的科技公司当中,三田老师选择了南京前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将TK三角设计理论融于IPD软件当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铸造设计理念的沉淀和传播。对于他本人而言,这既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突破自我的探索。之前总能听到业内的专家感慨:数字化浪潮下,老一辈的义齿制作大师的手艺很难传承下去了!或许,三田老师和前知科技公司的合作能给我们带来些许启发。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就会看到通过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能将传统大师的设计理念实现完美的数字化沉淀和传承。

前知科技灵齿学苑特邀三田正德老师给我们广大的技师朋友们带来一场线上直播,分享TK三角设计理念6月6日(晚)20:00-21:30下方入群获取直播链接,期待大家准时参加!


入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