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肠道是“第二大脑”?
发布于 2022-06-02 17:36
肠道是人体“第二大脑”的说法,是因为肠道是我们身体当中唯一一个不受大脑控制依然可以正常运转的内脏,同时肠壁上遍布着很多神经元,它们是属于肠神经系统的,是可以独立对人的消化系统进行管理的,所以肠道是不用接收大脑信号就可以进行消化工作的,这也是肠道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的重要原因。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广义的说法,木风还是举一些实例让小伙伴们更真切的感受到“第二打脑”的存在吧~
首先就是情绪,很多小伙伴以为情绪是由我们大脑的中枢神经来控制的,其实不然,情绪好坏也与肠道有关。
肠道是人体的最大内分泌器官,胃肠道分泌的几十种激素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壁,参与不同功能的调节,与感觉密切相关的激素是多巴胺、5-羟色胺。
多巴胺是影响人们心情好坏的一种关键物质,如果体内多巴胺水平过低,就会使人的情绪低落,产生厌世、对事物没兴趣、提不起精神等坏情绪。
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能让我们产生愉悦的情绪,当体内血清素不足时,人们会烦躁易怒,失去理智。
这两种调节情绪的物质在大脑中也存在,但大脑分泌的血清素只占全身的5%,而95%的5-羟色胺在肠道里合成。
同时,肠道承担着人体健康的多项功能,它是人体最大的排污厂,加油站,免疫器官。
而让肠道发挥功能的就是肠道内壁遍布着的肠道菌群,这些细菌能够通过迷走神经,直接影响到大脑,影响着我们的免疫力、胖瘦和行为举止。
有研究者认为,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影响迷走神经,来控制人体对食物的喜好,而这些肠道菌群控制人体的饮食习惯,是出于自身的生存策略,比如,某些菌群让人体嗜好垃圾食品,增殖自体群体,以达到消灭另一些菌群而一方独大的目的。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会和平共处,共同维护着健康的平衡状态,而一旦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肠道菌群失调了,那么就会影响人对食物的选择性。
在心情不好或感觉有压力时,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特别想吃高热量的食物,特别是甜食。这要回归到情绪和食欲之间的相关性,目前发现的一个前沿性的研究是:可能是情绪使得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里的菌群构成和原来不一样了,导致对食物的选择性发生了变化。
所以你选择吃某种食物的时候,可能不是你想吃而是菌群传递了一个信号给大脑,大脑控制你去吃这种食物。
另外,有些准妈妈在怀孕后,口味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还会半夜喊饿,到真买回来却又没有胃口了,这折腾人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肠道微生物。
Cell杂志上曾刊登文章称,怀孕后准妈妈们的肠道菌群会发生变化,这不仅会让妈妈们变胖,还会因为产生胰岛素抵抗而造成孕妇高血糖,当然血糖的升高也是为了保证为胎儿提供足够的营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