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作品集到底是为了什么做设计?

发布于 2022-06-02 17:26

最近在教学中遇到了这样的场景:


学生:老师我要为空巢老人做个设计,因为他们很可怜。或者我要为独居女青年做个设计,因为她们很危险。
我:呃,他们具体摊上什么事儿了?

学生:孤单呀!生命安全呀!这还不够吗?
我:如果要解闷儿他们不是会刷短视频,跳广场舞吗?如果是安全问题不是有各种防狼喷雾还能打110吗?你能不能想一些具体的场景?

学生:……老师的意思是这个人群不行是吧?那我再想想别的人……
我:……(启发了个寂寞……)


那为什么是针对“这个事儿”?又该怎么去从这些事儿中,寻找人们的需求和痛点去展开设计呢?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些问题。


 |本期分享导师|

Fisherman


汉艺国际上海校区 工业学部 工业设计导师

-教育经历-
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  MA
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 设计管理  MA
获学院荣誉奖学金
上海大学艺术学院 油画

-获奖经历-
红点至尊奖(Best of the Best)
美国IDEA设计大赛(IDEA Design Award)入围
迪士尼梦想设计大赛(Disney imagination)入围
欧洲产品设计大赛(Europe Product Design Awards)银奖
《USA Today》2016年假日25个最受欢迎玩具之一
美国TOTY2017年度玩具奖
纽伦堡玩具展的婴童组金奖

-工作经历-
美国亚特兰大Kids II Inc. 产品企划与设计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产品总监
费雪玩具公司,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产品设计
与Dynacraft Wheels 合作,登上沃尔玛销售榜前十
孩之宝玩具公司,设计战略规划
One Wheel,造型&CMF设计



#1
 我们做设计,针对的是什么事儿?

我们不如看看院校的官网上有关工业设计的专业信息,了解下他们都在针对什么事儿做设计。

先来看看RCA的Design Products,这个专业旨在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设计,衡量的标准是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部门提出来,所以重点在可持续设计。

rca.ac.uk

再来看GID,显得更加励志。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变化的引领者。项目主题则是植根于文化、经济、合法权益、经济和社会挑战。

rca.ac.uk

最后再来看看IDE和Service Design对他们自己program的描述。IDE对于申请者的要求是,必须有能力辩证地质疑当下,设想新人类体验的创造,并通过系统化改造促进行为变化来创造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

rca.ac.uk

而大家最熟悉的Service design就更加详细地阐述了自己要用Design Thinking的方法为工具,试图在经济、社会和公共环境的语境中,为人类技术、社会和环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找到答案。

rca.ac.uk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经济、公共环境、人类发展这些词汇不停地出现,总结来讲其实院校所针对的就是社会性问题,比如医疗、社区服务、弱势群体等等。那我们做的设计就是社会性设计

没有甩锅对吧,院校写得清清楚楚呀。我们人是构成这个世界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构成了社会,而社会性设计就是解决人们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与挑战。那社会性设计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2
 如何进行社会性设计 

这其实就是如何通过设计的手段解决这些社会性问题。接来下我和大家分享一个粗略的行动框架。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一上来就研究一个社会理论会显得非常抽象,所以我们最好从一个社会现象、事件或者话题入手。因为人们都是从自己的已有认知出发来推想自己不了解的问题,而从一个现象出发,至少可以给我们自己和读者一个画面基础,就是你要聊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举几个例子,比如穿着得体的老人干嘛要去翻找可回收垃圾桶?为什么一到放学学校门口就水泄不通、人车交融、险象环生?上周家门口捡到一只病得很重的流浪猫,送到宠物医院抢救了一周好医好药不计成本地救治,最终也没能把它救回来,那如何让人们善待动物……

汉艺学员Y同学做的宠物服务设计项目 
获 皇艺 AA 布莱顿 室内设计 MA offer

这样一来大家是不是眼前已有画面。以此为前提,我们还需要再回答两个问题,Why&How,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以及现有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有了这两个答案,最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合理且动人的项目主题,对自己的设计使命也有所了解。

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个项目立项的操作步骤:


再举个例子加深大家的理解。

现象——我散步的时候听见一位盲童问旁边的大人“什么是红色,我们为什么要停下来?”爸爸言辞闪烁,并转移话题说“宝贝不用担心红色是什么,跟着爸爸有的是好听的,好玩的!”但是那爸爸的表情却是扭曲的,他始终没有看身边的孩子。

为什么——为什么爸爸不描述给孩子听?

如何——现在我们如何能够让盲人认识和理解颜色是什么?

问题——现在让盲人理解颜色的方式主要靠嘴说,语言的描述可能可以让盲人粗浅地理解颜色。但是,无法让他感受到颜色。那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盲人利用剩余感官能力感受到颜色,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呢?

最后这个问题也将会成为大家项目最终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在项目的推进过程,和我们对于主题的不断研究学习中,进行不断地优化和明确。

但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设计并回答这四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最初的调研。比如通过知乎、维基百科等快速建立对问题的初步认知。但是这些途径没有学术的严肃性,所以不能用做严肃的数据收集来源,尤其是在做二手调研的时候。

而针对核心问题所衍生出来的更多问题,则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家全面地了解这一社会现象。在根据这些衍生问题设计时,可以把主问题中的名词全都划出来,并对其进行5W1H(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

虽然这看似很机械,甚至有点腐朽,但是这种设计问题的框架却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出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问题。当年Elon Mask也是根据类似不断提问的方式,才做出了低成本载人火星飞船的研发计划。




#3
 在作品集里解决这些事儿 

面对社会性话题,对于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创新口号,“以用户为中心,挖掘他们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这后半句话的理解应该是,对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和需求的挖掘。

比如汉艺学员S同学在创作项目时发现,应届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通过调研S同学发现其实每一位应届生都有1.27个岗位可选择,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岗位少。所以S同学便将项目的落脚点放到“如何提高岗位与应届生的适配度”,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汉艺学员 S同学 获 米兰理工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MA offer

还有汉艺学员Z同学,在项目中将医疗与AR技术结合,利用AR系统分析出患者的伤口病因与治疗方案,对手术操作提供辅助,提高医疗水平。

汉艺学员 Z同学 获 LCC 交互设计 BA offer

通过以上案例其实也更加印证了,这些“方方面面”讲的就是男女老少正在经历的、面对的事。

而如果一件事儿对于男女老幼都产生了影响,那就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粮食、环境、病毒。而我们面对如此大的范围,最切实可行的方式就是从现象入手。做到先对事,再对人!


设计之前,先找准问题的关键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