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努力越没钱,大多数人不知道真相
发布于 2022-06-02 19:23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一句关于如何致富的话:
“如果有一天,有人将我剥得身无分文,丢在沙漠里,只需要有一群驼队经过,不久之后我又能建立起一座商业帝国!”
他为什么有这种底气呢?
这句话,其实包含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是身无分文,第二个是要有一群驼队。
第一个条件,说明资金并不重要,启动资金可以很少,甚至可以没有。
想想看,大多数普通人上班几年也能存个十来万吧,这些资金已经足够作为启动资金了。
第二个条件,说明致富最重要的其实是找到需求。
有一群骆驼队经过,其实他看到的不仅仅是骆驼队,更是骆驼队带来的源源不断的需求。
一个人能赚到钱,全部的秘密就是看到一个需求,不断满足需求的眼光和能力。
01
越忙越穷的真相,多数人努力毫无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相信,商业是有底层逻辑的,赚钱也有内在规律的。
赚钱,是做好一件事得到的结果。钱并不会凭空产生,你赚到的钱是做好一件事应得的报酬,是对你提供价值的衡量标准。
那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你的资源吗?
我们看到的是,有很多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了。
是你的认知吗?
我们的感受是,认知要能赚钱的话,那些整天讲大道理的人,不早成为百万富翁了吗。
是你的经验吗?
我们的观察是,经验也不值钱,不然,为什么你努力那么多年,还是赚不到钱呢。
那什么才值钱呢?
其实,东西本身并不值钱,但是,一旦加入商业逻辑就值钱了,就能赚到钱了。
什么是商业逻辑?
我看了很多解释,好像都比较绕,也没说清楚。
我觉得其实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达成需求和供给的交换。
比如说,一支铅笔是由很多材料制成的,木材,石墨,黏土,颜料等等。
这些材料本身并不值钱,做铅笔的工艺也不值钱,但是一旦变成铅笔送到小学生手中,让他们能写字能画画,这些材料和工艺就值钱了。
只是,从材料变成小学生手中的铅笔这个过程很复杂,牵涉到的知识也很多。
但是,最关键就一个,那就是小学生想写字画画的需求。
你要赚钱,就是做事要符合商业逻辑,围绕一个需求,用各种方式满足它。
02
如何将100美元变成100万美元
2019年,Discovery探索频道曾拍过一个真人秀节目《隐形百万富翁》,非常简练地展示了,一个人如何靠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创造财富的故事。
参加这项挑战是葛伦,一个靠白手起家积累亿万美元资产的企业家。他的挑战是,在90天内如何靠100美元,在90天内成为百万富翁。
他就是想通过这个节目,再次证明:“你不必有什么背景,不必靠富爸爸的支持,也不靠什么人脉,只靠自己,也能从白手起家赚到百万财富,甚至更多。”
简单描述一下节目剧情。
背景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葛伦身上仅有100美元,被丢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无依无靠。
他的思路非常清楚。
首先,他先了解到这个城市的消费水平,估算自己接下来三个月需要的生活费。
他发现,每个月大概需要1100美元就能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3个月的话,至少需要3300美元。
于是,葛伦制定了第一个目标,就是赚够3个月的生活费,让自己生存下来。
实现这个目标很简单,去找份工作就能完成。
尝试两次失败之后,他找到一份又脏又累的家庭清洁工作,一天能赚80美元。
他知道,这些工作只能维持生存,根本不可能靠这个赚到100万美金。
这时,他的商业眼光派上用场了,他开始寻找可以售卖的货品。
这里,他得出第一个致富原则,就是一定要找到一个需求,并且找到匹配的产品。
这个城市在举办一场节日派对,于是,葛伦瞅准了商机,他立刻买了一些打折的节日装饰品,然后拿到市中心去卖。6美分的装饰品,他能够卖到5美元,近10倍的利润。
这里,他得出第二个致富原则,就是低买高卖,赚取中间利润。
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开始上手了。于是他制定了第二个目标,赚到一笔8万美元左右的创业资金
尝到甜头的葛伦,如法炮制,又去倒卖军用轮胎,倒腾二手车,二手房,终于赚够了一笔创业启动资金。
这个时候,他的挑战已经有点眉目了。
于是,他制定了第三个目标,找到一个更大的需求,制定一个商业项目计划,雇佣比自己更擅长的人,一起去实现它。
葛伦经过一番调查,发现本地居民啤酒消费量很大,他就设想投资一家精酿啤酒公司。由于营业执照审批很慢,时间来不及,只能转换思路,修改计划。他决定开一家供应其他品牌啤酒的烧烤店,不仅卖烧烤、啤酒、自制辣酱还有周边服饰用品。
为了将自己的商业项目能估值100万美元,他做了能做的一切,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招团队,精心准备烧烤节获得冠军来打品牌等等。
这里,他得出第三个致富原则,就是要搭建一个商业系统,并让它持续运转起来。
经过三个月的准备,他的整个商业项目已经初具雏形,烧烤店在第90天终于开业了,并接受了专业人士的资产评估。
尽管当天客户爆满,只是开业不久,营业额并不足以支撑100万美元的估值。但是,评估员还是给出了75万美元的估价,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最终,葛伦的挑战虽然失败了,但他不仅把如何白手起家创业的整个历程完整再现,更重要的是,他也把富人的做事思维、底气和创富原则也都展示了出来。
总结一下,赚钱致富三个原则:
第一是发现一个需求,找到匹配的产品;第二是低买高卖,赚取中间利润;第三是建立一个商业系统,持续运转下去。
如果你还在苦苦努力,没赚到钱,对照着检验一下,自己违背了哪些致富原则。
03
思维方式决定你的财富天花板
有想法就要行动起来
可能有人不服气说,就算他是穷光蛋,但他有底气,跟真正的穷光蛋还是不一样。
真的是这样吗。
说我自己身边的一个90后的例子。
2015年的时候,她自己上了几年班之后攒点钱,加上父母给的,总共大概15万块钱。
她就租了一间教室,请了三个老师,做起了少儿艺术培训。
不到3个月就收回全部成本。
后来随着学员增多,就换了一个更大的场地。
等招生和教学都稳定了,她又开几家分店。
到目前为止,大概有5家直营店,每个店都是盈利的,只是有多有少而已。
后来,我问过她,你怎么敢去做培训呢?
实际情况是,她并没有太多准备,只是原来做过培训机构的店长,算是有一点经验,再加上给几个家长聊了一下,觉得这个项目还行,就去做了,中间有好几次差点做不下去,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种人生的路径转换,应该是很多人从上班到创业转变的基本方式。
想法和底气并不重要,再说,你不可能有完全准备好的那一天,就看自己有没有去采取行动。
思维方式决定自己的财富天花板
很多人可能会说,创业开公司需要很高的智商和运气才能做成,普通人没有,而且风险也很高,九死一生,很可能亏得精光。
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安徽芜湖有个叫年广久的人,没啥背景,也没啥文化,就靠炒瓜子去卖,后来创立了傻子瓜子人,发了财。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他们也没有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才智。
只要锚定一个确定的需求,做好一件小事,能为别人解决一个哪怕很小的问题,也能赚到钱,足够让自己过得很好。
真实的情况是都是在做无关紧要,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事情,而真正重要的事,他一概不去做,或者潦草完事。
他们有一样做得非常好,就是成功地避开了所有值钱的事。
方向选错了,再多的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
可能还是有人不服气说,成功经验很重要,但对穷光蛋的普通人没用。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成功的经验往往都是骗人的毒鸡汤;格局是一方面,普通人真正缺的是机会。
即使机会有了,自己也没运气,没有这个命……
他们的理由越来越苍白,越来越越玄幻。
其实,真正决定赚钱多少的,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只有自己能限制自己。
04
大多数人找到出路要跨过三道坎
懒惰
心理学有个发现,大部分的恐惧都与懒惰有关。
人一旦恐惧,第一反应就是逃离。逃离能引起他恐惧的一切,最后是不愿接受现实,只是生活在幻想里。
他们常常会感到害怕,怕改变,怕行动,怕麻烦。
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太懒,懒得适应新环境,懒得学习新知识,为了能不做事,能找到很多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这是普通人找到出路要跨过的第一道坎。
很多普通人认为自己做不起来,赚不到钱,原因是行业大环境不行,做事失败了,都是别人的原因。
对普通人来说,勤奋是天花板,但对富人来说,勤奋只是标配。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比自己更努力。
只有去行动才能带来改变。
消极
别人行,我就不行,不管怎么样,反正我就是不行。
本来事情都有两面性,你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已。
积极的人,接受现实,努力发掘积极的一面,把自己的优势一点一点累积上去,把那副不太好的牌打好。
消极的人,看到的都是悲观的一面,即使自己原来有点优势,最后也一点点耗尽。
这是普通人找到出路要跨过的第二道坎。
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自我实现的预言。你看到自己是什么人,最后你就会成为什么人。
一旦开启积极模式,你接收到的都是如何成功的,最后大概率会导向成功;一旦开启消极模式,你所想的,所做的都是积极的,大概率也是导向失败的。
你相信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信念什么,它就会变成自己预言的现实。
匮乏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提到一种心理偏差叫管窥效应。
贫穷会造成人们产生一种稀缺心态,变得目光短浅,他们做的都是“杀死”自己未来的事情,最后只能越来越穷。
稀缺心态让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匮乏的。在他们眼中自己没本钱、没背景、没资源、没人脉、没学历、没技术、没机会,啥都没有,努力也没啥用。
自己的命运被主宰了,即使是对现状不满,但是又不去改变现状。
这是普通人找到出路要跨过的第三道坎。
而实际上可能并不是真的匮乏,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匮乏感。
其实就是自己认知的匮乏,理想的匮乏,动力的匮乏,真正采取行动的匮乏。
尾声
1、大多数越忙越穷的真相是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不符合商业逻辑。
2、赚钱致富三个原则:找到匹配的产品;低买高卖,赚取中间利润;建立一个商业系统,持续运转。
3、真正决定赚钱多少的,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
4、普通人找到出路要跨过的三道坎:懒惰,消极,匮乏。
当你还没赚到钱,想要改变现状的时候,不妨先静下心来,找到一个需求,力所能及做好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用尽可能低的价格,把尽可能好的产品,以尽可能便捷的方式卖给用户。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