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如何作出自己的风格?

发布于 2022-06-02 21:25

学前微主编
将在06月03日 20:00 直播
主编对话:端午佳节,说说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
特邀嘉宾:车延斌(大车老师)
视频号
 “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 我们骨子里追求的是一种古代文人内心的山水世界:有历史,有情谊,有四时轮转,有天地永恒。这是一个超越当下的、可以让人在精神上得以寄托的世界。微信制作对我们而言,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文字表达与言说方式。”

学前微主编,与100000+园长共成长

01/
胸有成竹
才能游刃有余
《保育与教育》杂志:
每一条推送 
都是时空之中 
对教育现象的描述与思考 
我们的每一条推送,其实是在时空流动之中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或思考,所以从来没有重复过。
花草园的老师善于写故事,而且有自己的思考,这得益于一定的训练。老师每周会提交观察记录或教育笔记,描述孩子们眼中的幼儿园生活。这些教育笔记和观察记录,我会自己审阅和点评。我们有一些基本要求,比如不说大话,就是朴实地记录——其实这就代表了我们的一种价值方向选择。慢慢地,大家就形成了一种价值观上的趋同,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看、去写、去思考。
教师是一个群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 
也有新来的老师问过我,为什么花草园没有“优秀教师”——她的意思是那种表现特别突出的、被评选出来的先进代表。我告诉她,花草园的文化是让所有的教师都得到好的成长。所以,花草园的教师是一个群像,每个人都特别好,都有自己的“道”。如果看了我们的新书《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就会知道,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观,所以她们写出来的故事是千姿百态的,这样的故事源源不断。

做得好 
首先得教育做得好 
而这个的基础是有一群特别热爱教育的老师在这里特别扎实地做着教育,幼儿园也要尽可能地为老师提供这样的条件。跟其他幼儿园一样,我们也有很多的任务,但是我不想让老师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裹挟,老师们只需要踏踏实实地做教育就好。
儿童 
是我们创造的不竭源泉 
有了好的故事,如何选择故事做成推送?我会和老师一起讨论选题。讨论选题时,儿童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总是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所以要多多倾听儿童,多多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比如最近我们就根据孩子们的生活设计了几个新的推送板块:魔法时刻、童言稚语、孩子们眼中的“新闻大事件”……儿童永远是我们创造的不竭源泉。
02/
《保育与教育》杂志:
不求结果,只求创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虛的。”
不要外求,向内觉察 
前不久,我们推出了一篇教师手记《一个摇铃满足了所有孩子的愿望,也治愈了我童年的遗憾》。负责这篇推送的诗诗老师告诉我,她的成就感在于文章中那个最早摇响铃声的小男孩小河的妈妈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微信,特别向她表示感谢,还与她分享了在家跟孩子一起读这个故事的细节:故事里小河在第二轮讨论的时候说希望这个铃铛一直都是自己摇,不要传递给别人,在跟妈妈一起读故事的时候,他问妈妈:“你看我这样是不是很自私啊?”小河妈妈在分享这个细节时的感动,和老师听到小河妈妈的分享的那一刹的感动,这是诗诗老师成就感的来源。
普通人,平常心 
做事情就是这样,一定要有高于对这件事情本身的认识,才有可能做好,而不是还没做什么就老想着成功。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通病。
再比如郭佳老师写的教师手记《我就是那个每周都会买花放在教室里的佳佳老师》,这期推送,让很多人认识了花草园的佳佳老师,但这也给佳佳老师带来了一些压力。她和我开玩笑地说“神坛是个好地方,但我更愿意成为普通人。”
03/
审美
来自于文化的润养
《保育与教育》杂志:
轮换制 
体验微信制作全过程 
原先我们用的是轮换制,大家轮流做,每人一个月或两个月会轮到一次,从文稿到照片,从编辑到排版,全部一个人负责。这么做的好处是公平,每个人都要做。
现在稍微做了一些分工:我们的推送主要是两种,像教育笔记这样的,还是谁写的活动就谁来做;另外一个栏目,叫“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每个班都提供材料,汇总给一个人负责编辑发布。
版式设计,向高标准看齐 
版式设计方面,我们没有特地培训过,但老师们会自己想办法,比如结对子。有的人也有压力,这周要做,可能一周前就开始有压力了。但这种压力会促使她主动寻找解决办法,比如找朋友或同事一起来商议。
关于审美的问题,花草园有很多热爱艺术的人,包括我自己。我从小就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喜欢看话剧、听音乐会,热爱古典音乐,看艺术展。平时,我们除了谈工作,还会一起看艺术展、一起讨论。这十几年间,北京一些新锐的设计展、艺术展,老师们都看过。我们一起看话剧、听音乐会,慢慢地,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化圈,大家在这里互哺,共同接受艺术和文化的熏陶。
果断决策,相信他人 
此外,还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决策者要有判断力,关键时刻直接给指示。我自己在审核的时候从不纠结,会直接说哪个应该在前,哪个应该在后,这个图片不太理想,让他们去调。这个过程中,有的老师也展现出了特别的艺术创造力,超越了大部分人的审美。

04/
复杂的问题简明化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保育与教育》杂志:
我们发现,花草园的孩子也好、老师也好,都出口成章,而且都特别有深度。比如今年“清明”的那一期推送,孩子们讨论的话题从清明是什么样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做些什么,到祖先是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再回归现在的生活,从而产生对过去的感激……孩子们有这样的思考我不意外,但并不是所有幼儿园都会从文化乃至哲学的角度对清明有如此深刻的梳理。
通向心灵,才能直击本质 
的确,孩子们说的话常常深刻得让人惊讶,甚至有人觉得那些话是我们加工过的。实际上,孩子的话是加工不出来的,因为你根本就想不到,怎么加工呢?
不过,老师们的确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和孩子互动,怎么从一日生活中抓取信息并记录的,这些能力需要培养。我们每周都有业务学习和教研,但不太谈谈具体的问题,因为具体问题个人都能解决,只是方法不一样罢了,我们更需要解决的是心灵的问题、哲学的问题,这才是基础。
让自己成为沃土,慢慢培育,等待成熟 
当然,把哲学观变成一种外化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时,管理者的做法就很重要。既不能训诫,也不能批评,而是要慢慢去培育——设想自己有个器皿,或者有一片土壤,把这些人和事养起来。
有的人可能养了三年才能长好,有的人可能得五年。但你不能急,因为这是个做慢事情的行业,不应该有那么高的淘汰率,不能感觉不行就换个人。我们要做的就是等,让种子慢慢发芽、长大,然后给它发挥的空间。
在标准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差异 
技术层面,我们有一个给新手的文档,描述对图片、文字等的要求,做好之后有一个人来把关,只要符合共同约定的标准,就可以发布。
让自己成为,最后的质量屏障 
05/
持中守正
应对变化
《保育与教育》杂志:
文字是有力量的 
这是任何方式都无法取代的 
我们这两天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是一个
很朴素的幼儿园 
我们也没有 “偶像包袱”,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乘物以游心”,微信也好,短视频也好,都是“乘物”的过程,目的是让大家追求一个个幸福的创造时刻……
编辑:学前微主编
来源:胡华名师工作室,作者胡华。本文刊登于《保育与教育》杂志2022年第5期。

特别说明 :
《学前微主编》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