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下的要素配置,从城市化到乡村振兴
发布于 2022-06-02 21:41
自进入博士以来,我已经没有写过新的公众推文了。因为一直担心,自己说的不对,从而给人造成误导。所以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者外人的肯定,不敢动笔,免得未来的我看到,感觉这是说教。自今天上午,一篇外文(SSCIQ1)投稿进入外审后,我算是斗胆尝试一把,把过往、今日乃至未来可能的走向,全部串联起来,写一个“说教文”。看得人,图个乐。如果您觉得没意思,看到这里就可以关了。
小时候有人问我,买菜又不用算数,把数学学这么难干嘛。同样地,80-90%的老百姓,尤其是农村贫民,一辈子都不会出国,为什么英语还要列入高考。我未成年时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只能避而不谈,说一句“说不定未来就有用了呢?” 现在倒好,自“双减”政策以来,“英语退出高考”的声音议论纷纷。从事英语相关工作的,各种骂,减薪的,裁员的,创业失败的,比比皆是。
小时候家里人跟我说,长大了要去大城市,你在温州生个大病要去上海看,去个爷爷家坐公交50分钟都到不了。在上海,好的医生一大片,生病很快能治好;有地铁,想去哪都很快。现在倒好,在北京、上海的朋友们叫苦不迭,骂声连片。反倒在朋友圈看到生活在运城、茂名、泰安的人们生活很舒适,也没有各种限制令。当然,包括温州。尤其是洞头、文成、泰顺,生态旅游躺一会,舒服。林业局的领导还给我发了温州新型60个森林康养小镇,我看做的也非常精致。
怎么会是这么一个情况呢?我要提出的论点是:教育也罢,人口也好。都不是独立的资源配置(服务于自身目标),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信息要素,它们都服从于最高战略。即从城市化到乡村振兴。我将用两个方面表述:1.哪里看出它们不是独立配置的 2.为什么它们无法实现独立配置。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同样从教育入手,其中英语是个很好的视角。首先根据我的调研,在上海奉贤区四团镇A村,根据村书记的记录显示,50%的人最远到过陆家嘴,20%人最远到过奉城镇,此外,有30%以上的人,最远到过北京,看过故宫、长城。这并不是一个很震惊的数据,因为上海的村庄,虽然比上海市中心要贫困一些,但比中西部的村庄肯定要好。根据我舍友(山西吕梁X村)数据显示,90%人没去过太原(山西省会)。最远的人就是他(江苏南京),这也意味着,整个村庄没有一个人出过国。但反过来,如果出生在上海市中心,又有多少人出过国,其中又有多少会在外求学或者生活?这意味着,无论是太原还是静安区,一个地方总是市区的英语需求量大于乡村。这种现象也折射到英语教师数量和质量上。在贫困乡村,找到一个教语文或者数学的,不是太难。至少相对英语,简单很多。我如果是一个贫农,世世代代生活在村庄,你让我进城(城市化),我自然是不太想的。因为我习惯了这里的安静。但如果考虑到我的孩子上学质量问题,尤其是英语没有人教,我就可能下山,至少去个县城有专门英语老师的,不是那种语文老师兼任的。从那一刻起,顶层逻辑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因为完成了城市化。至于要不要和外国人交流,这不是顶层关心的。需要的是,我下山。
我第一次把顶层设计配置教育等要素的逻辑阐述给我一个在德国读博的同学时候,他也是很同意的。因为他也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的英语不考口语?或者说,顶层也没打算真让你把英语学的特别好(这可能造成城市化后人口进一步外流他国)。此时,我们也就回答了小时候的疑问,不出国我为什么要学英语?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就不单纯是掌握技能。当然,现在教育还有延迟就业等功能,这也算是超越独立配置的一些目标。类似地,我们也能回答小时候为什么大量营造大城市的环境。
落脚到今日,一切都反了过来,自双减以来,英语似乎被视为洪水猛兽。联系上文,它的目的也就自然是要减少乡村的人口流出。类似地,我们看到“大城市病”在今天的集中式爆发,各路好汉急着在不过年的时候返乡。想要的是什么呢,我可以说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劳动力要素吗?尤其是在以县域为主体的发展方向刚刚落地之日。当我们用脚投票走出大城市拥抱家乡温暖环境的一刻,我们解脱了,集体行动也达成了。
说了很多一些观众爱看的,那么下面就要写些不看爱的,即为什么资源不能独立配置。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精英俘获”、“资源置换”等理论去解释,但毕竟是,仅谈理论太难懂=误认为装。简单来讲,我们同样以教育为例,如果完全按照资源个体逻辑,谁会掌握更多的要素?直接说结论的话就是资本、信息等要素掌握更多的人。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新闻,说北京海淀区的教育非常吓人,很多小学生都可以考雅思托福了。他们是如何掌握这些资源的?仅靠领悟、甚至说天赋这种在贫困地区孩子手中也可能具备的本领可以吗?海淀区的孩子不可能比贫困山区的孩子智商都高,如果有人这么说,要么他自己就是海淀区的人,在那里借着说孩子智商高暗示自己基因强,要么就是教育广告收智商税(海淀名师辅导)。按照资源置换的观点,我们可以借助手中已有的资源去置换其它资源。海淀区的人在资金、信息收集等方面的资源比村庄甚至说就比大兴(北京的一个郊区)出生的人都要强很多。那么结果自然是富人掌握更多,穷人继续只能靠领悟。因此,在资源独立配置的格局下,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很多两极分化的现象,但这已经是约束个体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如果放弃顶层的约束,那我妄加猜测一句,北京教育水平前100的人都是海淀人,不是不可能。当然,不仅是教育,也可能包括技术、信息、土地等等其它要素。
最后,我总要展望一下未来,尤其是老百姓最想看到的,我写的东西有没有投资作用。
首先我预测,药酒、中药材等产业,虽然现在名声不好,但从长远的角度,尤其是2025年后,我看好相关股票的增值。另外,二线城市的房价将增长。超大城市的吸引力虽然被有意压缩了,但很多人不会接受打道回府的命运,他们仍想试着在一个相对难度低一点的地方取得他们的成就。但这也意味着,二线城市的竞争压力急剧增加。
回归主题的话,我大胆预测一波2025年起,英语高考的权重会逐渐下降。2030-2035年,英语可能以选考等形式退出(但愿那个时候不流行写了,这样我好删除)。英语相关的产业也是如此。
但反过来,大众学英语的少了,不代表市场对英语的需求没有了。如果从一开始就计划送孩子出国,或者其它理由,英语仍有价值。英语相关的企业创业者,也可以考虑逐渐在这些领域转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